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7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1.
库车前陆盆地流体化学,成因与流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库车前陆盆地寒武系-第三系流体分析显示:寒武系-奥陶系和侏罗系油田水与白垩系-第三系有所差异,前者总矿化度相对较低,为90g/L~110g/L;相对富Ca^2+和HCO3^-;后者总矿化度介于73g/L~310g/L,主要为130g/L~290g/L,相对富K^+Na^+和Cl^-;而大宛齐第三系油田水则相对富Ca。影响水化学演化的因素包括:膏盐类、沸石类矿物溶解以及白云化作用和富镁绿泥石形成等。  相似文献   
12.
硫循环及硫同位素(δ34S)分馏研究对地表圈层的成岩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多种金属硫化物中硫同位素的分馏程度可以约束成矿热流体温度,进而作为地温计证据约束热液活动。四川盆地龙王庙组储集层内的热液改造影响着该储集层的非均质性,本研究着重讨论目的层中与热液成因白云石所伴生的黄铁矿(FeS2)-黄铜矿(CuFeS2)成矿现象:基于详尽的岩石学证据,应用纳米二次离子探针(NanoSIMS)对金属硫化物内部硫同位素分布进行测定,并基于热力学驱动下的硫化物间平衡分馏程度计算其成矿温度,进而约束层段内热液活动过程。研究发现:(1)微区硫同位素分布显示黄铁矿(FeS2)与黄铜矿(CuFeS2)沉淀过程中不仅存在热力学分馏,还存在动力学分馏现象,其中动力学分馏程度可以达到40.1‰,应用NanoSIMS微区测定手段可以有效剔除动力学分馏数据影响,获取热力学平衡分馏数据;(2)黄铁矿(FeS2)与黄铜矿(CuFeS2)成矿过程或利用不同的硫源,其中黄铁矿...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古生代地层水的成因,进行了地层水化学、硼、锶、硫、氢和氧同位素分析,和粘土矿物X光衍射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这些石炭系和奥陶系地层水相对于蒸发海水,富集Ca、B、Li和Sr而贫SO4,而部分奥陶系水样相对富K,表明受到了水-岩反应的改造δD与δ18O关系表明,所有测试数据均倾向全球大气降水线,两者的交点接近目前的当地降水,表明现代淡水已经与地层水混合。87Sr/86Sr值介于0.7090~0.7111之间,远高于沉积时期的海水。δ11B值为+19.7‰~+32.3‰,并显示随埋深增大、B浓度增高而降低。这些结果表明,同位素组成不同…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油气储层中热化学和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TSR和BSR)及其对成岩成矿作用、油气化学和同位素影响等的研究[1-6],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5.
大气-海洋含氧量的演化对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折期的后生动物大爆发事件具有重要影响.为探讨寒武纪纽芬兰世中国南方海洋氧化还原性质的演化及其初级生产力、海水硫酸盐浓度等演化驱动因素, 分析了李家沱剖面纽芬兰世留茶坡组和小烟溪组微量元素、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同位素、总硫含量、黄铁矿硫同位素等.该剖面沉积于斜坡-盆地环境且出露齐全.该剖面上V/Sc、Th/U及Mo、U、V、Ni、Cu等元素的富集系数呈现出5个变化旋回, 其中留茶坡组中上部和小烟溪组中部各存在一氧化环境段, 其余层段处于缺氧环境, 而Re/Mo则显示仅在小烟溪组中部水体出现过短暂的氧化环境和含有游离H2S的硫化环境, 其余层段处于没有游离H2S的缺氧非硫化环境.Ba、Ni、Cu、Zn、Cd等微量元素的富集系数及TOC表明: 留茶坡组的有机质沉降量和埋藏量都明显小于上覆小烟溪组; 而在小烟溪组中, 其中部有机质的沉降量和埋藏量最低, 下部最高, 上部次之.TOC/TS、TS以及黄铁矿硫同位素的垂向演化趋势等都显示李家沱剖面纽芬兰世大都处于低海水硫酸盐浓度环境.低海水硫酸盐浓度是造成李家沱剖面纽芬兰世缺氧水体未富集游离H2S的主要原因.大气含氧量的升高是导致李家沱剖面小烟溪组中部出现短暂氧化环境以及近硫化环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华南渣拉沟剖面纽芬兰世沉积水体氧化还原状态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向雷  蔡春芳  贺训云  姜磊  袁余洋  于雷 《地质学报》2015,89(6):1120-1133
为研究纽芬兰世斜坡一盆地环境背景下的水下隆起的沉积水体氧化还原性质的垂向演化,本文选取黔东南渣拉沟剖面,进行总有机碳含量(TOC)、铁组分、黄铁矿硫同位素(δ~(34)S_(py))、干酪根的碳和硫同位素(δ~(13)C_(kero)、δ~(34)S_(kero))等方面的分析。本文依据硅质岩、磷块岩、多金属硫化物层和干酪根碳同位素等对比标志,对渣拉沟剖面进行地层对比,认为:渣拉沟剖面本文分析层段大体与滇东纽芬兰世石岩头组的中下部相对应。铁组分和TOC/S_(py)显示渣拉沟剖面老堡组硅质岩段处于缺氧非硫化环境,其上覆的渣拉沟组分析层段以硫化环境为主,其间间断性的发育缺氧非硫化环境,并最终回复到缺氧非硫化环境。δ~(34)S_(py)与δ~(34)S_(kero)在老堡组的缺氧非硫化环境都较渣拉沟组中的硫化环境重,可能与前者的细菌硫酸盐还原反应主要发育在相对封闭的孔隙系统,后者的细菌硫酸盐还原反应主要发育在相对开放的沉积水体有关。  相似文献   
17.
贵州渣拉沟剖面下寒武统黑色硅质岩微量元素富集机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向雷  蔡春芳  贺训云  姜磊 《岩石学报》2012,28(3):971-980
华南早寒武世发育了一套富有机质黑色硅质岩,其成因尚有较大争议。选择贵州省三都县渣拉沟剖面早寒武世牛蹄塘组底部硅质岩段进行研究,发现该硅质岩具有微量元素富集的特征。其可能的原因包括,静海环境、上升流和热液活动。Ce/Ce*比值显示硅质岩沉积时水体为次氧化条件,不支持静海环境;而Ba、Zn、Cu、Ni、Cd、P与有机碳含量不存在相关关系,也不支持上升流为微量元素富集的主要原因。Al-Fe-Mn三角图、Al2O3/(Fe2O3+Al2O3)、REY配分模式等指标则表明存在热液活动。上述认识与现代上升流、静海环境的微量元素富集系数对比结果相吻合。与华南地区早寒武世初期不同沉积环境硅质岩对比,发现:深海环境并不富集Ba、Zn、Cu、Ni等氧化还原敏感元素,而沿着斜坡相带同沉积断层分布的热液活动,更有可能造成这些微量元素的富集。  相似文献   
18.
黔南坳陷油苗来源:碳、硫同位素及生物标志物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黔南坳陷不同层位油苗来源,在广泛采集不同层位烃源岩、油苗样品的基础上,采用GC、GC-MS及GC-IRMS等方法对其碳、硫同位素及生物标志物特征进行系统分析,进而开展了油源对比.结果表明:油苗的δ13C值为-33.04‰~-31.63‰,平均-32.26‰(n=18);δ34S值为+16.06‰~+23.06‰,平均+18.99‰(n=4);油苗遭受不同程度生物降解,常规甾、萜烷面貌特征差异较大,但普遍含有较丰富的三环萜烷、伽玛蜡烷、三芳甾烷、芳基类异戊二烯烃、惹烯和硫芴;C25三环萜烷/C24四环萜烷值、二苯并噻吩/菲与Pr/Ph相关图表明油苗为典型海相原油;Ts/(Ts +Tm)、C29甾烷20S/(20S+ 20R)及甲基菲指数等均表明油苗为成熟-高熟原油.研究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泥岩干酪根δ13C值为-35.79‰~-29.88‰,平均-32.85‰(n=35),与油苗相关性良好,而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烃源岩δ13C值显著偏重,均大于-29‰;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泥岩干酪根δ34S值为+ 14.78‰~+ 17.60‰,平均+16.32‰(n=4),与油苗具有很好的可比性,而下、中泥盆统黑色泥岩干酪根δ34S值分别为-9.10‰~-6.78‰和+0.63‰~ +7.93‰,二叠系煤系地层有机质δ34S值为-7.40‰~+4.00‰,均显著偏轻.此外,下寒武统黑色泥岩普遍含有较丰富的伽玛蜡烷、三芳甾烷、芳基类异戊二烯烃和惹烯,三芴系列中硫芴含量极高,其它几套黑色泥岩则不合或贫含三芳甾烷和惹烯,伽玛蜡烷和硫芴含量亦较低.综合认为油苗具相同来源,且均与研究区下寒武统黑色泥岩具有较好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9.
沉积盆地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评述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蔡春芳  李宏涛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10):1100-1105
川东天然气藏H2S 气体泄露而导致重大伤亡事故后,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成为了国内研究的热点。在油气储层条件下,尽管甲烷是最稳定的烃类,但TSR被诱发后,因为甲烷浓度远高于其它烃类,水溶甲烷能与硫酸根离子反应产生H2S 气体。同时,发现在参与TSR反应的有机质、起始温度、硫同位素分馏效应等方面,实验模拟结果均与地质实例观察结果有较大的差异,可能与TSR反应的催化剂等方面认识不足有关。并认为,TSR成因的H2S或元素硫可以在晚成岩期合并入有机质中,形成新的有机含硫化合物。但在自然界中,这类化合物很少被鉴别出来。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黔南坳陷油苗芳烃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采用 GC-MS、GC-IRMS 等方法对其芳烃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油苗芳烃总体具有贫13C、低联苯、高硫芴和低氧芴特征.其芳烃δ13C 值为–31.7‰~–30.2‰,平均–31.1‰;1,2,5-三甲基萘/1,3,6-三甲基萘值为0.20~0.40,平均0.26;4-甲基二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吩值为0.63~1.98,平均1.31;(2-甲基二苯并噻吩+3-甲基二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吩值为0.33~1.33,平均0.76;联苯系列占芳烃含量的0.49%~7.57%,平均1.70%;上述特征总体表明油苗为海相成因,且其成烃母质为低等生源菌藻类.油苗硫芴含量占三芴系列的57.99%~95.78%,平均87.34%,氧芴含量很低,为0.96%~5.96%,平均2.26%; Pr/Ph 与二苯并噻吩/菲相关性分析以及芳基类异戊二烯烃的检出等均表明油苗成烃母质形成于还原-强还原环境.油苗饱芳比较高,均大于1.0;油苗三甲基萘比值2(TNR2)值为0.95~2.19,平均1.29,换算成等效镜质体反射率值为0.97%~1.71%,平均1.18%;甲基菲指数1(MPI1)值为0.31~1.01,平均0.66,其等效镜质体反射率值为0.59%~1.01%,平均0.80%;由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1,4-二甲基二苯并噻吩值换算油苗的等效镜质体反射率值为0.86%~1.47%,平均1.05%; C28三芳甾烷20S/(20S+20R)为0.48~0.58,平均0.55, TA(I)/TA(I+II)值为0.15~1.55,平均0.45;均指示油苗主要为成熟-高熟原油.油苗芳烃地球化学特征总体表明油苗为源自低等菌藻类生源的海相原油,成烃母质形成于还原-强还原环境,油苗总体为成熟-高熟原油;结合油苗碳、硫同位素及饱和烃特征,综合认为油苗具有相似的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