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9篇
地球物理   11篇
海洋学   5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
~(210) Po and ~(210) Pb are increasingly used to constrain particle dynamics in the open oceans, however they are less used in coastal waters. Here, distributions and partitions of ~(210) Po and ~(210) Pb were examined in the Taiwan Strait, as well as their application to quantify particle sinking. Activity concentrations of dissolved ~(210) Po and ~(210) Pb(0.6 μm)ranged from 1.21 to 7.63 dpm/(100 L) and from 1.07 to 6.33 dpm/(100 L), respectively. Activity concentrations of particulate ~(210) Po and ~(210) Pb varied from 1.96 to 36.74 dpm/(100 L) and from 3.11 to 38.06 dpm/(100 L). Overall,particulate ~(210) Po and ~(210) Pb accounted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bulk ~(210) Po and ~(210) Pb. 210 Po either in dissolved or particulate phases showed similar spatial patterns to 210 Pb, indicating similar mechanisms for controlling the distributions of ~(210) Po and ~(210) Pb in the Taiwan Strait. The different fractionation coefficients indicated that particles in the Zhemin Coastal Current(ZCC) inclined to absorb 210 Po prior to 210 Pb while they showed an opposite effect in the Taiwan Warm Current(TWC). Based on the disequilibria between ~(210) Po and ~(210) Pb, the sinking fluxes of total particulate matter(TPM) were estimated to range from –0.22 to 3.84 g/(m2·d), showing an overall comparable spatial distribution to previous reported sediment accumulation rates. However, our sinking fluxes were lower than the sedimentation rates, indicating a sediment resuspension in winter and horizontal transport of particulate matter from the Taiwan Strait to the East China Sea.  相似文献   
42.
利用15 N示踪法实测南海水体反硝化速率的研究发现,培养水样在长时间密闭放置过程中也会受到外界空气的污染,且其29N2/28N2比值恒定为0.007 35。根据空气背景中29N2/28N2比值恒定的特征,提出基于质量平衡关系校正空气N2污染的方法,通过将样品实测29N2浓度扣除由外界空气贡献的29N2浓度,可获得由生物反硝化作用所产生的29N2准确浓度,进而可计算出准确的反硝化速率。经空气29N2背景校正后,29N2浓度的偏差明显小于未经校正的结果,且29N2浓度与培养时间之间的线性相关性显著加强,凸显出空气29N2背景校正是获取准确反硝化速率的关键。鉴于15 N示踪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海洋水体与沉积物反硝化速率的测定中,所提出的空气29N2背景校正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3.
白令海表层营养盐水平输送的镭-228示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白令海表层海水228Ra的分析表明,白令海表层海水228Ra比活度从低于检测限变化至0.81 Bq/m3,低于西北冰洋陆架区的报道值。表层水228Ra比活度和228Ra/226Ra)A.R.的空间分布均呈现由西南部中心海盆向东北部陆架区增加的趋势。由228Ra/226Ra)A.R.和盐度的关系揭示出白令海环流、白令海陆坡流和阿拉斯加沿岸流对228Ra和228Ra/226Ra)A.R.分布有明显影响。运用一维稳态扩散模型计算出白令海由中心海盆向东北部陆架方向上水体混合的水平涡动扩散系数为1.9×108 m2/d。结合海盆-陆架界面营养盐的水平浓度梯度,估算得硝酸盐、活性磷酸盐和活性硅酸盐由白令海中心海盆向东北部陆架区的水平输送通量,该通量对白令海东北部陆架区新生产力的贡献很小,其他途径输送的营养盐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44.
依托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航次开展了南大洋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悬浮颗粒有机物碳同位素组成(δ13CPOC)的研究,结合温度、盐度、营养盐和溶解CO_2的数据,揭示了影响研究海域颗粒有机物碳同位素组成的主控因素,计算出混合层中浮游植物吸收无机碳过程的碳同位素分馏因子。结果表明,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的δ13CPOC介于-28.5‰~-21.1‰,平均值为-24.6‰,表现出湾内大于湾外的特征。浮游植物同化吸收CO_2过程的碳同位素分馏是影响研究海域混合层δ13 CPOC的主要因素,根据δ13CPOC和1/[CO_2(aq)]的线性拟合关系,计算出浮游植物同化吸收CO2过程的碳同位素分馏因子εp为23.4‰。δ13CPOC的垂直分布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反映出颗粒有机物垂向输送过程中颗粒有机物再矿化过程同位素分馏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5.
南极普里兹湾海水中冰川融化水和海冰融化水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中国第13, 14次南极科学考察普里兹湾的实测的dD及盐度, 运用质量平衡方程, 计算得第13次南极考察航次(1996年夏季)普里兹湾海水中冰川(雪)融化水的比例为0%~3.82%, 海冰融化水的比例为-3.19%~4.78%. 在第14次南极考察航次(1997年夏季)中, 冰川(雪)融化水和海冰融化水的比例分别为1.53%~3.98%和-3.80%~4.52%. 冰川(雪)融化水和海冰融化水的水平分布均凸现绕极深层水的涌升, 而不同深度处的水团图像存在显著的偏转, 这一现象可用Ekman深海漂流理论予以圆满的解释. 普里兹湾内冰川(雪)融化水的垂直分布呈均匀分布态势, 原因可能在于冰川(雪)的消融相对于湾内水体的垂直混合是一速率缓慢的过程. 海冰融化水的比例则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该分布模式显然系海冰的季节性消长造成的.  相似文献   
46.
The Arctic Ocean, the northernmost parts of the earth, covers the total surface area of 14.79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and amounts to only about 4% of global ocean surface area. Although its surface area is the smallest in the four major oceans, the Arct…  相似文献   
47.
加拿大海盆上、下跃层水形成机制的同位素示踪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1999年8月9日至8月21日), 于加拿大海盆3个站位获得S, T, 营养盐(NO3-, PO43-, SiO32-), 溶解氧, 2H, 18O等水文、地球化学与同位素数据. 结果表明, 在33.1等盐线附近 (150 m)存在营养盐, NO, PO*极大值, 而300 m层存在NO, PO*极小值, 分别呈现出上跃层水与下跃层水的特征. 采用S-δ18O-PO*, S-δD-SiO32-两个示踪体系确定了研究站位各层水样中大西洋水、太平洋水、海冰融化水和河水所占的份额. 2个示踪体系的计算结果均表明, 上跃层水对应深度存在太平洋水份额的极大值, 而下跃层水具有高份额的大西洋水. 结合NO/PO比值的变化, 说明上跃层水的形成缘于太平洋水通过白令海峡的输入. 该水体于楚克奇、东西伯利亚陆架区发生变性, 获得高盐、高营养盐特征, 经水平平流进入加拿大海盆. 下跃层水为通过巴伦支海进入的大西洋水于陆架区发生变性, 产生低营养盐、高溶解氧特征的水体, 经水平平流输送进入加拿大海盆产生NO, PO*的极小值. 河水份额的垂直分布显示, 其含量随深度增加逐渐降低, 至300 m以深已观察不到河水的存在. 研究海域河水积分储量明显高于北冰洋其他海盆, 证实加拿大海盆是北冰洋河水的主要储存区. 除表层水外, 研究海域均为净海冰生成区, 且往北推移, 净海冰生成总量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48.
研究了1994年8-9月南海东北部表层海水中228Ra的分布特征。采用Mn-纤维富集海水中的Ra同位素,通过其子体228Ac的β计数法来测量228Ra。表层海水中228Ra的放射性比活度从2.48Bq·m-3变化到4.47Bq·m-3,平均值为3.24Bq·m-3。228Ra的水平分布表现为调查海区东北部比活度较高,这与该航次的226Ra的分布特征相一致。根据各断面的228Ra放射性比活度与离岸距离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计算了它们所对应的水平涡动扩散系数,并讨论海域的地貌特征对228Ra比活度分布的影响。这些研究结果对表层水体的混合、交换,尤其是可溶性污染物的迁移、扩散以及海域的自净作用的研究都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9.
中国近岸海域沉积物226Ra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中国7个近岸海域沉积物226Ra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表层沉积物的226Ra含量较高,其余6个近岸海域(黄河口、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厦门湾、大亚湾)的226Ra含量相近。226Ra含量值显示了研究海域沉积物的“亲陆性”,但不同站位226Ra含量受物源区域、水动力作用及其他环境理化诸因素的影响。226Ra在况积物盐酸沥取相的放射性比度及总量均大于残渣相的相应数值,说明陆源物质在风化及向海迁移过程中绝大部分镭进入到水相中。元洪码头附近海域岩心中226Ra的垂直分布表明,镭发生了沉积后的再迁移。所有各相的活度比(238Ra/226U)a.r、(226Ra/230Th)a.r.均小于1.0,进一步证明中国近岸沉积物普遍存在226Ra-238U、226Ra-230Th不平衡现象。  相似文献   
50.
本文对TOA萃取剂萃取钍适宜的操作条件及萃取溶剂进行了试验,提出了TOA/苯萃取234Th的最佳条件: 在 1cm3含 234Th的 6mol/dm3 HNO3 溶液中,用体积比为 0. 5的TOA/苯溶液 2cm3 萃取,然后用 2cm3 1. 0mol/dm3 H2SO4反萃取,最高萃取率达 94%.对TOA/苯、TBP/煤油和TTA/苯这 3种萃取体系的萃取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萃取机理、成本等做了比较,认为 3种体系各有利弊,但均可有效地应用于相关的海洋学研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