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4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三叠纪是秦岭造山带全面碰撞造山的关键时期,随着扬子、秦岭和华北板块分别沿勉略、商丹缝合带的汇聚拼合, 秦岭造山带逐渐形成并从板块构造体制向陆内造山体制转化,同时强烈的造山作用控制着周缘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文章通 过研究区的碎屑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对河南南召盆地上三叠统的物源区及构造背景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上三叠统 源岩成分主要为上地壳长英质火山岩;源岩经历了中等的化学风化强度,校正后CIA值指示其形成于温暖潮湿的气候和相 对较强的构造活动环境;太山庙组源区构造背景主要为大陆岛弧与活动大陆边缘,太子山组源区构造背景主要为大陆岛弧 与被动大陆边缘。根据南召盆地近源沉积特征和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过程推断,秦岭造山带和华北南缘是南召盆地晚三叠 世的重要物源区,前期太山庙组物源主要由北秦岭隆升基底提供,后期太子山组物源可能来自南秦岭、北秦岭和华北南缘 沉积再循环。南召盆地上三叠统物源区的转变是晚三叠世秦岭造山带逆冲推覆作用逐渐增强的体现,对研究恢复秦岭构造 带造山隆升过程和周缘盆地盆山系统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2.
左鹏飞  李雨  刘思聪  郑德顺 《岩石学报》2019,35(8):2545-2572
华北克拉通(华北)南缘中元古代早期熊耳群火山活动之后,在渑池-确山地区发育了一套中-新元古代沉积(汝阳群、洛峪群、黄连垛组、董家组以及罗圈组和东坡组),记录了该时期沉积-构造演化过程。通过该区碎屑锆石和洛峪群顶部凝灰岩年龄的约束,将汝阳群-洛峪群的沉积时代基本限定于约1750~1600Ma,导致洛峪群由中元古界上部或新元古界下划到中元古界长城系。因此,在现有的地层年代格架下,需要重新对该区中-新元古代沉积演化进行讨论。本文通过对洛峪口组上覆黄连垛组和董家组沉积环境和物源分析,同时借助古生界辛集组源区分析的约束,揭示华北南缘中-新元古代沉积-构造演化。沉积环境分析显示,黄连垛组沉积初期发育了河口湾沉积环境。伴随海侵扩大,在下汤地区沉积了潮上带长石石英砂岩与泥质粉砂岩,而叶县地区发育了潮间带泥晶白云岩。晚期下汤和叶县地区发育潮下带泥晶白云岩与含硅质条带白云岩。董家组与下伏黄连垛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董家组沉积初期为陆源碎屑物质供给充分的滨海相,在下汤和叶县地区沉积底部细砾岩及长石石英砂岩。随后,两个地区发育潮坪相长石石英砂岩与泥质粉砂岩,在顶部沉积了局限台地钙质泥岩。黄连垛组在豫西下汤和叶县地区沉积于河口湾-潮坪沉积环境,整体表现为自南向北的海进序列,而董家组总体上沉积于局限海盆的滨浅海-潮坪环境。由于下伏汝阳群-洛峪群分别沉积在河流-滨海-潮坪和浅海-滨海-潮坪环境,黄连垛组和董家组指示其沉积时期盆地产生收缩。碎屑锆石定年结果显示,黄连垛组和董家组碎屑锆石年龄主要峰值为1800Ma、2250Ma、2350Ma、2650Ma,两者物源均为华北克拉通。但下汤地区早古生界辛集组碎屑锆石显示主要峰值年龄为1850Ma、2500Ma、2200Ma、2700Ma,其次为1200Ma。结合华北克拉通发育大量的中元古代末期到新元古代碎屑锆石以及南缘中元古界官道口群和新元古界栾川群沉积特征,黄连垛组和董家组代表的局限盆地(海盆)沉积可能构成了该时期盆地的边缘相,期间伴随的抬升和盆地中心迁移可能与同期大地构造演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3.
华北克拉通南缘中元古代早期发育陆源碎屑-碳酸盐岩沉积,豫西地区兵马沟组作为其早期陆源碎屑充填沉积,对于探讨中元古代早期华北克拉通南缘沉积环境演化有重要意义。在野外地质剖面实测基础上,结合岩性及粒度特征划分沉积相,探讨渑池地区兵马沟组沉积环境演化,为华北克拉通南缘中元古代早期沉积环境演化提供约束。豫西渑池地区兵马沟组剖面自下而上主要岩性为含砾砂岩-粉砂岩、泥岩-含砾砂岩,垂向上沉积物粒度特征具粗-细-粗的变化,概率累计曲线揭示其水动力条件先减小后变大,兵马沟组下段为河控三角洲的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亚相,上段为滨海相的临滨-前滨亚相,其代表华北克拉通南缘构造活跃期-稳定盖层沉积期之间初期海进-海退旋回;中元古代早期,华北克拉通南缘表现为北东高南西低的古地形特征,兵马沟组是该时期熊耳群或华北克拉通古老基底遭受快速剥蚀的产物;对比不同地区的兵马沟组沉积特征,其在区域上的沉积差异可能是沉积时间及古地形差异性造成的。渑池地区兵马沟组在该时期仍受华北克拉通熊耳裂谷活动的影响,兵马沟组记录了裂谷盆地充填早期的演化过程,对研究华北克拉通南缘中元古代早期大地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4.
复合分异度不仅能表明化石群内属种的多寡,而且能反映各种个数分配是否均匀。它对划分生物群落和恢复沉积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文中讨论了复合分异度的概念,并选用了信息函数熵H(s)作为分异度的计算方法,分析统计了山东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沙三段至沙一段沉积时期的介形类分析化验资料,并计算了东营凹陷现有资料井各时期的分异度值,做出了分异度等值线图。根据分异度的值及区域内的优势种,共划分出了各时期的11个生物群落,即Limnocythere armata(具刺湖花介)、Phacocypris huiminensis(惠民小豆介),Pseudocandona boxingsis(博兴假玻璃介),Camarocypris elliptica(椭圆拱形介),Huabeinia unispinata(单刺华北介),Camarocypris ovata(卵形拱星介),Huabeinia chinensis(中国华北介),Camarocypris ovata(卵形拱星介),Huabeinia chinensis(中国华北介),Cyprois mina(小型拟星介),Huabeinia obscura(隐瘤华北介)。个体古生态资料和复合分异度值对生物相划分和环境划分起着重要的作用,结合生物群落划分出了东营凹陷各时期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25.
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是一种沉积机理特殊而又有重要意义的沉积现象。目前陆相地层的混合沉积研究相对薄弱。混合沉积在豫西济源盆地中侏罗统马凹组上段较发育,本文综合应用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古生物地层学方法对其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马凹组上段发育泥质灰岩、灰质泥岩和含灰泥岩等多种岩性组成的成分混合沉积和由其夹层或互层组成的结构混合沉积,较干燥炎热气候条件及弱氧化-弱还原的半咸水环境有利于混合沉积发育,混合沉积是古构造、古气候和物源供给共同控制的结果。本研究对于充实沉积机理理论有一定的意义,亦为陆相混合沉积研究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实例。  相似文献   
26.
早寒武世全球广泛发育的黑色岩系记录了重要海洋环境信息.为了解决该时期黑色岩系成因模式和沉积环境问题,本文选取南秦岭淅川—内乡地区下寒武统水沟口组黑色岩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剖面详测、薄片鉴定、电子探针和主微量元素等岩石学-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其物质来源、形成机制和沉积环境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水沟口组黑色岩系普遍具有海相硅质...  相似文献   
27.
济源盆地中侏罗统马凹组砂岩粒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济源盆地中侏罗统马凹组下段发育厚约80m的中细粒砂岩,前人在许多文献中称其为长石石英砂岩.通过对所取砂岩样品薄片镜下观察,将其命名为岩屑石英砂岩.该段砂岩自下而上粒度具有以下特征:平均粒径(Mz)总体由大变小,标准偏差(σ)反映砂岩分选由中等逐渐变好,标准偏差(σ)和偏度(SK1)都具有典型河流沉积物特征.频率曲线表现为不对称三峰或双峰,概率累积曲线由“低斜四段”式渐变为“高斜跳悬两段”式.该套砂岩沉积时期水流不稳,有多期洪流出现,表现为平均粒径和标准偏差的局部来回振荡.其C-M图显示主要发育牵引流PQ、QR、RS段,符合经典曲流河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28.
豫西下冶地区上、下石盒子组三角洲旋回沉积与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二叠世至晚二叠世早期,豫西下冶地区发育了多旋回海退型河控为主的三角洲沉积体系,根据纵向上沉积特征的变化规律和从建设相开始到破坏相结束的识别标志以及旋回沉积规模,可将本区的三角洲旋回沉积划分为2个大旋回和8个中型旋回。纵向上旋回沉积的变化规律显示,该地区中二叠世至晚二叠世的沉积环境演化经历了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三角洲平原的发展过程。在豫西下冶地区的三角洲旋回沉积中,厚煤层不发育,在各个煤段仅可见少量的薄煤层或煤线,这与本区在中二叠世至晚二叠世的古地理面貌(中条山和岱嵋寨隆起)及周期性分流河道的迂回变迁而造成较强的河流冲刷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9.
晚前寒武纪扬子克拉通及其周缘保存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白云岩地层(灯影组)。扬子北缘(南秦岭) 地区的灯影组白 云岩与典型灯影组白云岩在成岩组合和沉积序列有较大差别,有待进一步研究。该研究在野外剖面实测、镜下鉴定基础 上,运用阴极发光和X射线衍射有序度分析对扬子北缘(南秦岭) 淅川地区灯影组白云岩进行了岩石学分类及成因机制研 究。研究区灯影组白云岩类型主要为泥—粉晶他形白云岩、细晶自形—半自形白云岩、以中—粗晶白云石为主的细—粗晶 半自形—他形白云岩、鞍形白云岩和岩溶角砾白云岩。其中泥—粉晶他形白云石为准同生阶段蒸发海水白云石化作用产 物;细晶自形—半自形白云石形成于早成岩浅埋藏阶段,成岩过程与蒸发海水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作用有关;细—粗晶半自 形—他形白云石和鞍形白云石属晚成岩期中—深埋藏环境下由碳酸盐岩矿物经过热液白云石化或重结晶作用所形成;岩溶 角砾白云岩是通过白云岩层的溶蚀—垮塌和砾间胶结作用形成。因此,由于相对海平面升降、上覆地层沉积厚度增加引起 的成岩环境变化以及后期流体的改造作用促使了研究区不同类型白云岩的发育。  相似文献   
30.
华北板块南缘寒武纪早期沉积盆地和岩相古地理演化一直是地学界研究重点之一。以豫西鲁山石门沟地区寒武系辛集组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沉积学野外剖面观测及室内镜下薄片观察和粒度分析方法,对辛集组沉积环境及其控制因素进行研究,得到以下主要认识:豫西鲁山石门沟地区寒武系辛集组为一套典型的海相陆源碎屑岩沉积,其岩性自下而上由砾岩-砂岩-泥岩过渡,沉积环境向上构成由浅海重力流-滨岸潮坪-潟湖和冲溢扇的垂向演化过程,普遍受风暴事件的影响;辛集组砂岩概率累积曲线主要表现为"高斜一段、二段式"和"高斜多跳一悬式",C-M图投点显示出兼具牵引流与重力流的水动力机制,均符合风暴沉积特征;辛集组沉积环境与早寒武世华北板块南缘活动大陆边缘、坳-隆相间的古地理古构造格局,处于风暴活动频繁的低纬度地区,以及全球海平面上升变化、气温由温和到相对较高的古纬度和古气候等因素密不可分。辛集组沉积环境及其控制因素研究,对了解华北板块南缘寒武纪早期沉积盆地及岩相古地理演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