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4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82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甘肃酒西盆地青西凹陷下白垩统下沟组广泛发育的暗色纹层状细粒岩,以其富含铁白云石、钠长石、重晶石、方沸石、黄铁矿和有机质,局部含有微量萤石、透闪石、石盐和呈碎屑状、浸染状产出的微量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等矿物组分吸引着众多沉积地质学家和石油地质学家的高度关注。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此类细粒岩的成因与火山活动有关,将其确定为火山物质蚀变作用的产物。通过地质背景、物质组分、岩石结构构造、包裹体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提出此类细粒岩属于新型的湖相"白烟型"喷流岩,可识别出6种热水矿物组合、3种主要结构类型和4种常见的原生沉积构造。6种热水矿物组合包括:Ⅰ钠长石—铁白云石(或铁白云石—钠长石)组合,Ⅱ重晶石—钠长石—铁白云石组合,Ⅲ石英—重晶石—钠长石—铁白云石组合,Ⅳ石英—方沸石—钠长石—铁白云石组合,Ⅴ地开石—铁白云石组合,Ⅵ单一铁白云石组合。3种主要结构类型包括:(1)泥晶—微晶结构,(2)内碎屑结构,(3)石盐假晶结构。4种常见的原生沉积构造包括:ⅰ纹层状和条带状构造,ⅱ网脉状充填构造,ⅲ旋涡状喷管结构,ⅳ同生变形层理结构。在物质组分和岩石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出网脉状充填型、水爆型、盆地沉积型和区域扩散型4种喷流岩产状类型,建立了下沟组湖相喷流岩分带性沉积模式,探讨了喷流岩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0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陆相隐蔽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开发中,以此为指导,通过基准面旋回结构、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结合地表露头、钻井岩芯、测井资料的综合研究,将苏里格气田苏6井区下石盒子组划分为2个长期、5个中期和14个短期旋回层序,较为详细地讨论了短期、中期和长期旋回层序的结构类型、沉积序列、叠加样式及其与有利储集砂体分布的关系。建立了以长期旋回层序界面和最大洪泛面为等时年代地层框架,以中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单元的层序地层格架,详细讨论了格架中的不同类型砂体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对相当短期旋回层序级别的小层单砂体进行劈分和等时追踪对比,采用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方法,编制中、短期旋回沉积相和砂体分布图,预测有利砂岩储层的横向分布。  相似文献   
103.
辽河油田西部洼陷沙河街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5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以测井,钻井,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为基础,分析了辽河油田西部洼陷沙河街组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与沉积体系时空展布和演化规律的关系,为确定研究区沙河街组深层区的生储盖组合特征和储层预测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4.
陕北长6油层组短期基准面旋回与储层非均质性的关系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0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油层组为一套砂,泥薄互层的组合类型,储层非均质性很强,尤以层间的非均质性最为严重,明显受基准面升,降,和可容纳空间及沉积物供给量的变化影响。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短期基准面升,降旋回过程与储集物性关系的分析,建立了6种不同沉积微相的非均质性模式,探讨了向上变同上变浅的非对称型和向上变深后复变浅的对称型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对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5.
龙门山泥盆纪沉积盆地的古地理和古构造重建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位于扬子地块西缘的龙门山区,是著名的中生代冲断带,其中泥盆系发育,沉积类型多样,厚度巨大,既包括未经变质的稳定型,也包括浅变质的过渡型和活动型地层。根据推覆构造特点和不同类型泥盆系之间的关系,确认前山带、中山带和后山带,分别包含了泥盆纪沉积的边缘带、过渡带和活动带的地层纪录。泥盆纪的沉积盆地则是一个NE向不对称的裂谷盆地,它的东南边缘,早期由于同生断裂的影响造成宽阔而复杂的古地理面貌和岩相、厚度变化。晚期由于海平面上升,沉积区扩大,边缘带成为宽阔平坦的碳酸盐台地,北段仍保留平行岸线的深水槽地,盆地西侧为较深水的浊积岩分布区,而后过渡为边缘浅水区。本区泥盆系的层序地层结构特点,是由多级不对称层序组成,沉降曲线则由两个下凹的曲线组成阶梯状。这些特点说明,该盆地具有伸展成因的裂谷性质,盆地的形成可能与沿着有根的叠瓦式低角度剪切断裂系发育的地壳伸展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6.
通过钻井,岩心和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可从辽河坳陷西部凹陷深层沙河街组中划分出与 序相对应的六个长期旋回层序。文中较为详细地讨论了沙河街组中各级次旋回层序与生储盖组合的关系。认为:(1)在长期旋支序为等时地层对比单元的地层格架中,有利储集育位置主要出现在基准面上升早,中期和下降中,晚期,其转换处则是烃源岩或盖层的发育位置,生储盖组合明显受基准面升降控制;(2)按生储盖组合配置关系,可划分为为层序  相似文献   
107.
湘西花垣铅锌矿床是一个产于下寒武统清虚洞组碳酸盐岩中的大型MVT铅锌矿床,含矿岩系为大陆边缘相的藻灰岩、鲕粒灰岩夹黑色泥质条带灰岩。矿区及外围的寒武系中有大量沥青出现。矿区的沥青以细粒状、鳞片状充填于矿石的晶间孔隙或裂缝中,与闪锌矿、方铅矿共生。外围沥青多充填于石英重晶石脉的晶洞中或断裂带中。根据沥青的Romax,H/C(原子比),Tmax℃,PyGc,δ12C,REE和微量元素测定,矿区的沥青的热演化程度较高(Romax=4.32%-4.70%;,H/C(原子比)=0.5,Tmax=406-600℃),属脆沥青-2阶段,其演化程度与矿床的成矿温度相吻合(均一温度范围:80~200℃,均值135-151℃)。沥青的类型属原生-同层型,有机质来源可能与主岩有关,并参与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08.
基准面旋回结构与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90,自引:27,他引:163  
郑荣才  彭军  尹世民 《沉积学报》2000,18(3):369-375
以地层过程-响应沉积动力学为理论基础,以中期基准面旋回为周期,以短期基准面旋回为成因地层单元,较为详细地讨论了层序结构、层序叠加样式与可容纳空间 /沉积物补给通量比值 (A/S比值 )变化、基准面升降幅度及沉积动力学条件的相互关系,描述了不同结构和叠加样式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在中期基准面旋回中的分布规律,最终提出以中期基准面旋回为单元的标准层序模式。有意义的是,上述理论分析结果与四川、鄂尔多斯和辽河等盆地中的中、新生代陆相地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结果完全一致,说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技术方法非常适合于中国广泛分布的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的层序地层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9.
综合运用钻井岩心、野外剖面、镜下薄片和常规测井曲线等资料对四川盆地东部长兴组礁滩相储层测井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兴组测井相主要包括箱型、复合型、钟型、漏斗型和尖指型,箱型和复合型代表了台地边缘生物礁相带中的礁核微相,是长兴组最有利储层发育的测井相类型;钟型和漏斗型代表了台地边缘浅滩相带中的生屑滩微相;而尖指型则代表了最不利储层发育的滩间微相。研究区孔洞缝型储层最好,储集空间以原生孔洞为主;针孔型和裂缝型-针孔型其次,储集空间类型以晶间孔为主,在研究区最发育;而裂缝型最差,储集空间以不同成因的裂缝为主。通过测井模型的解释,峰18井长兴组储层自上而下逐渐变好,顶部为裂缝型储层,上部为针孔型储层,下部为孔洞缝型,与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录井资料分析相符,确定了该模型的可靠性,为研究区未取心井储层类型的识别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0.
依据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至白垩纪盆地构造和沉积演化史的综合分析结果,认为该盆地属于发育在大型周缘前陆盆地基础上的陆内压性叠合盆地,具类前陆盆地性质。盆地形成和演化受周边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和雪峰山3个造山带多期次非同步异方位的逆冲推覆活动控制,可划分为受盆缘造山带逆冲推覆作用控制的川西、川东北和川东南3个盆-山耦合次系统,区域上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坳围一隆"构造-沉积格局。对应各造山带异方位的交替逆冲推覆活动,盆-山耦合过程又可划分为早期周缘前陆盆地(T3m→T3xt)、中期类前陆盆地(T3x→J3)、晚期萎缩衰亡(K)3个演化阶段。各演化阶段盆-山耦合过程的沉积学响应具有特征的异同性:差异性为对应各造山带逆冲推覆应力方位的变化,各亚阶段沉降-沉积中心位置各异,往复迁移于川西、川东北和川东南3个坳陷带;相似性为各次系统地层分布都呈自前缘坳陷带向前陆斜坡带和前陆隆起带上超减薄变细的楔状体,具有相似的沉积组合、相带展布和油气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