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79篇
  免费   1706篇
  国内免费   2201篇
测绘学   491篇
大气科学   1923篇
地球物理   2530篇
地质学   4632篇
海洋学   902篇
天文学   508篇
综合类   963篇
自然地理   1237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30篇
  2022年   410篇
  2021年   446篇
  2020年   397篇
  2019年   499篇
  2018年   540篇
  2017年   485篇
  2016年   560篇
  2015年   461篇
  2014年   577篇
  2013年   528篇
  2012年   491篇
  2011年   578篇
  2010年   543篇
  2009年   512篇
  2008年   471篇
  2007年   480篇
  2006年   364篇
  2005年   296篇
  2004年   294篇
  2003年   283篇
  2002年   286篇
  2001年   260篇
  2000年   303篇
  1999年   389篇
  1998年   329篇
  1997年   336篇
  1996年   275篇
  1995年   240篇
  1994年   292篇
  1993年   217篇
  1992年   169篇
  1991年   129篇
  1990年   104篇
  1989年   77篇
  1988年   98篇
  1987年   50篇
  1986年   44篇
  1985年   40篇
  1984年   35篇
  1983年   32篇
  1982年   35篇
  1981年   27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5篇
  1975年   2篇
  1958年   7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煤的成因类型通过煤的有机显微组成、矿物成分等来体现。从微观研究的角度出发,以各子样的显微煤岩组分统计值、镜惰比(V/I)、骨基比(F/M)、矿物质含量为依据,对西山煤田屯兰煤矿7号煤进行成因类型划分,分为4类6型,即Ⅰ-①、Ⅲ-①、Ⅲ-②、Ⅳ-①、Ⅳ-②、Ⅴ-①。自下而上对煤层划分了23个成因分层。7煤层以Ⅳ类成因类型为主,沉积了覆水森林沼泽环境。  相似文献   
992.
The Sawayaerdun gold deposit, located in Wuqia County, Southwest Tianshan, China, occurs in Upper Silurian and Lower Devonian low‐grade metamorphic carbonaceous turbidites. The orebodies are controlled by a series of NE‐NNE‐trending, brittle–ductile shear zones. Twenty‐four gold mineralized zones have been recognized in the Sawayaerdun ore deposit. Among these, the up to 4‐km‐long and 200‐m wide No. IV mineralized zone is economically the most important. The average gold grade is 1–6 g/t. Gold reserves of the Sawayaerdun deposit have been identified at approximately 37 tonnes and an inferred resource of 123 tonnes.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silicification, pyritization, arsenopyritization, sericitization, carbonatization and chloritization. On the basis of field evidence and petrographic analysis, five stages of vein emplacement and hydrothermal mineralization can be distinguished: stage 1, early quartz stage, characterized by the occurrence of quartz veins; stage 2, arsenopyrite–pyrite–quartz stage, characterized by the formation of auriferous quartz veinlets and stockworks; stage 3, polymetallic sulfide quartz stage, characterized by the presence of auriferous polymetallic sulfide quartz veinlets and stockworks; stage 4, antimony–quartz stage, characterized by the formation of stibnite–jamesonite quartz veins; and stage 5, quartz–carbonate vein stage. Stages 2 and 3 represent the main gold mineralization, with stage 4 representing a major antimony mineralization episode in the Sawayaerdun deposit. Two types of fluid inclusion, namely H2O–NaCl and H2O–CO2–NaCl types, have been recognized in quartz and calcite. Aqueous inclusions show a wide range of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from 125 to 340°C, and can be correlated with the mineralization stage during which the inclusions formed. Similarly, salinities and densities of these fluids range for each stage of mineralization from 2.57 to 22 equivalent wt% NaCl and 0.76 to 1.05 g/cm3, respectively. The ore‐forming fluids thus are representative of a medium‐ to low‐temperature, low‐ to medium‐salinity H2O–NaCl–CO2–CH4–N2 system. The δ34SCDT values of sulfides associated with mineralization fall into a narrow range of ?3.0 to +2.6‰ with a mean of +0.1‰. The δ13CPDB values of dolomite and siderite from the Sawayaerdun gold deposit range from ?5.4 to ?0.6‰, possibly reflecting derivation of the carbonate carbon from a mixed magmatic/sedimentary source. Changes in physico‐chemical conditions and composition of the hydrothermal fluids, water–rock exchange and immiscibility of hydrothermal fluids are inferred to have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the ore‐forming process of the Sawayaerdun gold–antimony deposit.  相似文献   
993.
杨静  郄秀书  赵阳  张其林 《气象科技》2007,35(Z1):14-17
对2006年山东人工触发闪电实验中获取的一次传统触发闪电的电流及60 m处的磁感应强度变化波形对比分析的结果表明,Rogowski线圈和磁场测量系统记录到的波形很类似.这次闪电共包含两次回击,回击的时间间隔约为34 ms.两次回击的电流幅值很大,分别为41.6 kA和29.6 kA,在60 m处产生的磁感应强度变化分别为133μT和97μT,通过磁感应强度反演得到两次回击的电流分别为39.8 kA和29.1 kA,与Rogowski线圈的实测结果基本一致.另外,回击之前放电过程中仅出现了两个脉冲,利用所测磁感应强度反演得到两个脉冲对应的电流分别为2.11 kA和2.7 kA,与Rogowski线圈的实测结果2.1 kA和2.8 kA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94.
两种干旱指标在乌海地区干旱分析中的应用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旭春  王澄海  张永生  姜桓 《气象科学》2007,27(Z1):162-168
本文对降水量距平百分率、M 指数两种干旱指标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是适合乌海地区的干旱指标,并以此为乌海地区的干旱指标,根据乌海实际干旱情况,将干旱等级标准按不同时间尺度进行了调整,根据调整后的等级标准,对乌海地区的干旱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95.
一次副热带高压边缘的局地冰雹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7月26日傍晚在浙江省中部发生大冰雹天气,经分析认为,这是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边缘的局地冰雹过程,移动不明显,影响范围小,但强度特强.降雹前回波 VIL 值突升,降雹时反而下降;有气旋式辐合流场;雹暴云中部近气旋流场且辐合中心向右前方倾斜,回波强度越强时,其倾斜度越大;下击暴流征状的出现时间较晚,持续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996.
南半球冷空气爆发对华南连续性暴雨影响的个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赵玉春  李泽椿  肖子牛 《气象》2007,33(3):40-47
2005年6月17—24日,华南地区发生了连续多日的暴雨天气过程,给该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在此期间南半球有较强的冷空气活动。为了弄清南半球冷空气对这次连续多日暴雨过程的影响及其物理途径,利用NCEP每6小时1°×1°经纬度的再分析资料、逐小时的TBB以及华南地区地面降水等资料,以这次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为例,初步分析了南半球冷空气爆发在华南地区暴雨形成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在500hPa西风带低压槽的诱导下,马斯克林高压向东移动并登陆澳大利亚,促使南半球冷空气爆发,加大了40~60°E、60~70°E和85~95°E等通道的越赤道气流,它们转向后汇向华南地区,增强了华南南部和南海北部地区的低空急流和暴雨区的水汽输送,这是华南地区连续多日暴雨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97.
本文提出了一种中值滤波和小波变换相结合的天气雷达回波图像处理方法,分别从目标回波的视觉角度和统计量的客观角度对处理后图像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实现了去除回波图像中高斯和脉冲混合噪声的目的,有效的保留了回波图像边缘细节,视觉效果好,层次感较为丰富,处理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图像处理方法,为自动识别回波种类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98.
利用TERRA/MOPITT仪器测量的2000年3月—2004年5月的CO数据,分析了CO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并且与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气候监测与诊断实验室(CMDL/NOAA)在瓦里关站的CO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和验证。结果表明:CO的高值区在北半球主要位于东亚、西欧和北美,而在南半球主要位于非洲中西部和南美洲的赤道地区;CO的分布随季节变化显著,春季北半球的CO浓度最高,而秋季南半球的CO浓度偏高;东亚的CO高值区主要是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日本列岛一带。对于北京和瓦里关CO的趋势分析明表:这两个地区的CO浓度在这4年内都是呈上升趋势。结合CMDL的观测资料与卫星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和检验发现,瓦里关站卫星观测结果和CMDL的结果在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一致,卫星柱总量的观测数据和CMDL数据的相关性非常好。  相似文献   
999.
通过统计1978—2000年北京东南低地形区有关台站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逐日平均气温和水汽压的结构函数, 分季节分析了该地区这两个二类气象要素的线段及平面内插精度和台站间距的对应关系, 并根据内插标准误差不超过观测标准误差的原则, 对上述两要素在北京东南低地形区的合理布站方案及间距进行了估算, 可以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气象服务系统建设中气象台站布网建设提供一定的依据。结果表明, 正三角形排列方案为北京东南地区二类气象台站的最佳布站方案, 且布站精度应小于等于16 km。  相似文献   
1000.
An Improved Hilbert Curve for Parallel Spatial Data Partitioni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novel Hilbert-curve is introduced for parallel spatial data partitioning, with consideration of the huge-amount property of spatial information and the variable-length characteristic of vector data 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