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9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4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REE geochemistry of surface sediments in the Chukchi Sea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Rare earth elements (including the lanthanides and Y) have analogical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low solubility, and they are not easy to transfer and take inter-element fractionation during geological processes such as weathering, disintegration, transporta…  相似文献   
72.
    
  相似文献   
73.
渤海中部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赋存相态及来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由于环渤海经济圈的快速发展,渤海接受了来自周边河流、沿岸排污及海上油气开采所产生的大量的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使得渤海的生态环境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本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对采自渤海中部的2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Cu、Co、Ni、Zn、Pb、Cr、Cd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和赋存相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重金属分布规律、污染状况及来源。研究结果表明,Cu、Co、Ni、Zn、Cr在渤海湾的近岸区域和渤海中部泥质区有较高的含量,而Pb和Cd则在整个研究区的含量都较高;表层沉积物中Cu、Co、Ni、Zn、Cr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而Pb和Cd则具有较高的非残渣态含量;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区表层沉积物未受到Co、Ni、Cr的污染,Cu、Zn、Pb和Cd则为未污染-中等程度污染。重金属元素Co、Ni、Cr以自然来源为主,在沉积物中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物物质组成的影响,而Cu、Zn、Pb,尤其是Cd,则受到了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黄河沉积物是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影响范围涵盖了本区大部分区域,但在研究区的北端受到滦河来源物质的影响,渤海湾和研究区中部则受到海河物质和大气沉降来源重金属的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4.
长江口泥质区的季节性沉积效应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利用长江口泥质区及其邻近海域夏季和冬季的悬浮体、温度和盐度资料,就长江口泥质区悬浮体的季节性分布和沉积效应进行探讨。由于台湾暖流的强烈阻隔作用,夏季和冬季长江入海的泥沙基本滞留在123o15'E以西的内陆架进行搬运和沉积。长江入海沉积物供应量、台湾暖流、浙江沿岸流和长江冲淡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致使长江口泥质区的沉积效应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冬季沉积作用弱,夏季沉积作用强。该泥质区是长江入海沉积物的“汇聚区”,其中冬季的沉积物汇聚量显著小于夏季。长江口泥质区和济州岛西南泥质区的沉积过程变化都具有季节性,但有其各自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75.
通过对高分辨率的声探剖面的分析解释,对现代长江水下三角洲进行了声学地层划分。结合区域内钻孔岩芯的分析结果,对晚更新世以来长江口区的沉积环境及水下三角洲的发育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6.
百年来长江口泥质区高分辨率沉积粒度变化及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29,自引:19,他引:10  
对长江口泥质区Chjk01与E4站位的沉积物柱状样进行了210Pb测年和粒度分析,结果显示Chjk01孔与E4孔的沉积年代分别为132年(1873~2005年)与41年(1962~2003年),平均沉积速率达2.8cm/a与3.5cm/a.高密度间隔(0.5~1.0cm)粒度分析达到了反映粒度季节性变化的高分辨尺度.两孔粉砂含量随深度基本保持不变,粘土与砂含量则互为消长.Chjk01孔沉积物粒度自1873年以来明显呈三段式变化,1873~1957年间的84年中粒度稳定地逐渐变粗、砂含量增加、粘土含量减少、分选变差; 1957~1981年间的24年中粒度逐渐变细、粘土含量增加、砂含量减少、分选变好,在1970~1981年间的11年中粒度最细; 1981~2005年间的24年中粒度总体变粗、砂含量波动式增大,但变化趋势不明显.E4孔在1962~2003年间的41年中,沉积粒度特征与Chjk01孔基本一致.1873年以来的132年期间长江口泥质区粒度变化的阶段性特征,主要与同时期长江水沙入海主泓位置,以及主汊道的分沙比阶段性演变相对应; 长江口泥质区粒度长尺度的阶段性变化,对长江大通站(1950~2004年)水沙变化和东亚季风强度指数(1873~1995年)变化不敏感.因此,长江水沙入海主泓位置与两孔位置距离的变化是影响泥质区粗、细粒级含量相对变化的主控因素,掩盖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