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81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81篇
地质学   215篇
海洋学   54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01.
本文基于匹配滤波技术,通过SEPD(Seismic Events and Phase Detection)对2018年11月25日新疆博乐MS4.9地震序列进行检测,检测出遗漏地震32条,84.4%地震为ML0.0—1.0,9.4%地震小于ML0.0,较地震目录中原有15条地震多213%,检测出的遗漏地震事件使地震目录更加完整。检测后的最小完整性震级由检测前的ML1.6减至ML0.8,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的减小有利于地震工作者对区域地震活动性作出更准确全面的结论,并使地震危险性分析更可靠。  相似文献   
402.
以东莞市新旧城区为试验区,构建了基于GIS和RS的SWMM水力模型,分析了模型对不同暴雨情景的响应,表明了新旧城区的排水管网系统应对暴雨能力差异大,其排水管道的承载力也表现出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03.
华北地区近年来小震群活动频繁, 在有数字波形记录的中强地震相对缺乏的背景下, 小震群发震构造精细研究可为华北地区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趋势判断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利用匹配滤波技术对2013年8月22—25日河北蔚县小震群遗漏地震事件进行检测, 并通过地震精定位和震源机制求解分析此次震群的发震构造. 计算结果显示, 通过互相关扫描检测到18次被地震台网常规分析遗漏的地震, 约为地震目录给出的13次地震事件的1.38倍. 该震群发震构造有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 震群活动前期以北东向构造活动为主, 后期地震主要发生在北西向构造, 北西向构造在此次震群活动中地震频度和强度均高于北东向构造. 震源机制计算结果显示北西向构造发震机制以正断拉张为主.   相似文献   
404.
应变率对红砂岩渐进破坏过程和特征应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深入研究脆性岩石的渐进破坏过程,利用RMT-150C型岩石力学试验系统对产自鲁南地区的一种红砂岩进行了系统的力学性质试验研究,得出该类型砂岩试样在不同应变率条件下的力学表现。将试件的渐进破坏过程通过特征应力分为裂纹闭合阶段、线弹性变形阶段、裂纹起裂和稳定扩展阶段以及裂纹不稳定扩展阶段,通过对应力-应变曲线、轴向变形刚度、体积应变曲线和裂纹体积应变等数据的分析,以及采用动点回归技术确定了试样的起裂应力和致损应力,并进一步研究了该类红砂岩的渐进破坏过程及红砂岩峰值强度、起裂应力等参数和应变率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应变率的增加,红砂岩试样的峰值强度先降低后提高,起裂应力及致损应力与峰值强度的比值均有所降低。分析了红砂岩峰值强度变化的物理机制并给出了解释,研究了应变率对红砂岩渐进破坏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405.
尼木矿集区位于中新世冈底斯斑岩成矿带中段,由白容矿区、白容西矿区、岗讲斑岩铜钼矿床、冲江斑岩铜钼矿床、厅宫斑岩铜钼矿床组成。前人对其内的岗讲、冲江、厅宫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矿床学研究,然而对白容和白容西新区的研究还鲜有涉及。白容-白容西矿区为白容矿区和白容西矿区的统称,由于矿区内矿化分散、岩浆岩类型复杂,无明显中心式蚀变分带、无典型的成矿斑岩体,"白容-白容西矿区的岩浆-热液-矿化中心在哪里"成为了制约生产和科研工作进一步开展的最大问题。本文就这一关键问题展开了详细研究,基于详细的地表观察、钻孔岩芯编录,结合光学显微镜和成岩成矿年代学分析,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白容-白容西矿区属于同一个斑岩系统;(2)矿区岩浆侵位序列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英安斑岩、煌斑岩,其中二长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与成矿有关,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3. 9±0. 2Ma和13. 8±0. 2Ma,英安斑岩和煌斑岩破坏矿体,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2. 6±0. 4Ma和11. 1±0. 2Ma,矿体的单点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在13. 35±0. 19Ma至13. 82±0. 20Ma之间;(3)岩浆-热液-矿化中心在白容-白容西矿区中部区域,尚未被钻孔控制;(4)当前的钻探工程仅揭露了斑岩系统的顶部,钻孔中主要揭露的是泥化带,但少量深部钻孔中揭示的高温脉系,暗示着蚀变和矿化"有根"并且往深部延伸。综上所述,白容-白容西是一个完整的斑岩系统的顶部,有着清晰的岩浆-热液-矿化中心,深部有着巨大潜力。从而为寻找岩浆-热液-矿化中心提供了重要参考,为进一步的矿床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宏观认识,为深部找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06.
为研究榆神矿区最上可采煤层赋存及开采对萨拉乌苏组含水层危害程度,依次分析了榆神矿区最上可采煤层赋存特征、最上可采煤层与上覆主要含(隔)水层空间分布规律及组合类型,基于基载比和采高的最上可采煤层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煤层开采对萨拉乌苏组含水层危害程度,将榆神矿区开采受危害程度分为4类:自然保水区、保水采煤区(影响大区和影响小区)、采煤失水区及采煤无水区。结果表明:受构造及剥蚀作用影响,榆神矿区最上可采煤层及上覆基岩呈差异剥蚀,煤露头线从SE向NW呈阶梯状分布,最上可采煤层上覆基岩由NW到SE方向逐渐变薄。榆神矿区西部(三、四期)最上可采煤层开采后对萨拉乌苏组含水层危害程度小或没影响;榆神矿区东部(一、二期)最上可采煤层开采后对萨拉乌苏组含水层危害程度大。   相似文献   
407.
玉古萨依基性超基性杂岩体位于东昆仑造山带祁漫塔格山西段玉古萨依地区。岩体侵入于祁漫塔格群变质砂岩中,由北西至南东方向岩性由超基性向基性过渡,可见明显的层状分异现象,普遍蚀变较强,辉石岩为主要的堆晶相。杂岩体岩石整体属于钙碱性系列,都属于富铁质或铁质基性超基性岩,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右倾型。微量元素特征显示不同岩石类型均为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岩体中角闪辉长岩的锆石U-Pb年龄为406±2.6Ma,形成于早泥盆世早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体形成于板内伸展环境下,表明在该时期区域内已经为碰撞后的伸展阶段。本次研究发现该杂岩体应为祁漫塔格早古生代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中非蛇绿岩成因的镁铁-超镁铁质层状侵入体。  相似文献   
408.
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地区的4个神秘的印记,传统上被解释为“李存孝打虎处”的“虎爪印”和“人足迹”,重新将其解释为大盛群田家楼组恐龙足迹。这些足迹中只有一个最深的“虎爪印”保存了可识别的趾印,表明它是一个有着后内侧拇趾印的兽脚类恐龙左足迹,是一道单步约50cm的直线行迹的一部分;另一种解释是该足迹为小型蜥脚类恐龙的右后足迹,形成行迹的右侧部分,其左侧部分没有保存。马陵山足迹点提供了恐龙足迹如何影响中国民间传说的另一个案例。  相似文献   
409.
吉伯特铁矿是新疆阿勒泰地区产于泥盆纪海相火山岩中的小型矿床。本文对吉伯特铁矿床的包裹体开展了研究,识别了熔体包裹体、熔体-流体包裹体以及富晶体的流体包裹体,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显微测温、激光拉曼光谱和电子探针等研究。熔体包裹体中含有富Si玻璃质、贫Si富Fe熔体、石英、萤石、方解石、磁铁矿等多种成分,它们分别组成不同的包裹体组合。熔体包裹体、熔体-流体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的存在表明它们被捕获时是一种熔体与流体共存的不混溶状态,这充分说明了吉伯特铁矿床的形成与岩浆熔体、岩浆-热液过渡性流体有直接的成因联系。吉伯特铁矿床中Fe的矿化是一个熔体相逐渐减少,流体相逐渐增加的连续演化过程,它受岩浆作用、岩浆-热液过渡性流体以及矽卡岩作用的共同制约。  相似文献   
4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