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56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51篇
海洋学   49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7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1.
长期以来,盆地边缘是砂岩型铀矿找矿与勘探的主要区域。然而,近年在盆地内部也探明了多个铀矿床、矿化点,表明盆地内部同样具有良好的铀矿找矿前景。文章剖析了盆地内部砂岩型铀矿的矿床特征,并据此凝练出“大型中- 酸性火成岩隆起+隆起区翼部深大断裂”的关键控铀成矿要素。结合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设计了一套相适应的找矿方法组合。该找矿方法组合可分为2个步骤:① 勘探靶区初筛。根据区域重、磁、放射性、遥感等资料查明盆地内部基底起伏和埋深、识别岩性和划分断裂,将岩性为中- 酸性火成岩且发育断裂的隆起区圈定为潜在勘探靶区。结合含矿目的层产出特征、隆起区翼部坡度和隆起区面积等因素来初筛勘探靶区;② 勘探靶区优选。在初筛的勘探靶区深大断裂位置沿隆起区方向布置并实施钻探。通过对地下水“补- 径- 排”体系、含矿目的层供铀和聚铀能力以及氧化- 还原带发育情况等的评价来优选勘探靶区,为下一步铀矿勘探工作的布置与实施提供有益指导。该方法充分利用区域地球物理数据和公开可下载的资料,可极大地降低勘探成本。着眼于关键控铀成矿要素,优选相适应的地质、地球物理等方法,可有效提高盆地内部砂岩型铀矿找矿与勘探的效率。  相似文献   
112.
动力气候模式预测系统业务化及其应用   总被引:26,自引:8,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动力气候模式是目前国际上开展气候预测的主要工具。经过 8年多的研制、发展和业务化过程 ,国家气候中心已建立起第一代动力气候模式预测业务系统 ,并以此为平台 ,形成了一套包括月、季节到年际时间尺度的动力模式预测业务。 2 0年历史回报试验和 1年多的试验性业务运行结果表明 ,该系统对东亚区域的季节预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其预测结果已经在实际业务中得到了应用 ,并成为我国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的重要参考依据。该文是对该动力模式系统性能的介绍 ,也是对国家“九五”重中之重课题的加强课题“短期气候预测综合动力模式预测系统业务化”专题的总结汇报。  相似文献   
113.
何剑锋  陈波 《南极研究》1995,7(4):53-64
从1992年4月12月对东南极中山近央求发年冰生物是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预测。冰底有色层出现在4月下旬和11月下旬,集中于冰底2-3cm,叶绿素α最高含量分别为88.3mg/m^3和2810mg/,^3,相应的冰藻数量分别为3.5×10^6和1.21×10^8个/升。  相似文献   
114.
采用高盐分、高硬度的海水、苦卤水、高循环选矿回水等高含盐水进行浮选将是未来沿海缺水地区选矿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这些高含盐水中高浓度离子对矿物浮选的影响机理一直是选矿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在海水、苦卤水、高循环选矿回水等对矿物浮选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工作,系统分析了高含盐水中离子对浮选气泡、矿物表面性质以及浮选药剂的影响。高含盐水给矿物浮选带来众多积极影响,包括降低气泡表面张力产生数量更多、稳定性更强的气泡,提高矿化泡沫形成几率;压缩矿物表面双电层,减弱矿物颗粒之间的静电力,减小细粒脉石矿物浮选过程中的夹带等。同时,高含盐水中的离子也会消耗浮选药剂,且强碱性条件下高价碱金属离子在矿物表面形成亲水沉淀降低矿物可浮性,影响选矿指标。针对高含盐水的负面影响,认为主要应对措施包括研发消除高钙镁离子影响和高耐受性药剂以及淡化、软化高盐水,这也是未来使用高含盐水浮选必然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5.
根据WebGIS端构建三维地形场景的需求,研究了基于三维可视化库Cesium.js构建三维地形场景和模型加载的方法。结果表明,基于Cesium.js可视化库,运用天地图影像服务和地形服务可构建效果良好的三维地形场景,并可进行三维模型的加载和展示。该技术流程可为相关WebGIS三维展示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6.
三维可视化能够有效地描述和表达错综复杂的地下管网。目前地下管网三维可视化平台研发过程大多以Skyline为基础平台,存在成本高、管网加载和显示效率欠佳的问题。本文基于开源的三维图形渲染引擎OSG,设计并研发了管网信息可视化平台,有效节省了购买基础平台的成本。同时,该平台能够实现管网本体与多源地上数据的一体化三维高效展示,并具备丰富的专业管网分析功能,在地下管网三维可视化应用领域中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实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7.
二连盆地在近20年已探明多个砂岩、泥岩型铀矿床, 是我国重要的产铀盆地。位于二连盆地边缘西北部隆起区的卫境岩体, 是一个多期次(海西—燕山期)的复式岩体。其分布面积广(>1000 km2)且有多个铀矿床围绕分布。为查明卫境岩体与盆地内铀成矿之间的关系, 开展了详细地野外地质调查, 采取了卫境岩体出露地表、钻孔中揭露的岩石以及盆地内含矿目的层砂岩样品。露头观察和镜下鉴定结果表明, 卫境岩体主要为中粗粒黑云母似斑状花岗岩。其在地表已被强烈风化、剥蚀乃至夷平。含矿目的层砂岩中主要碎屑颗粒为石英、长石(斜长石与钾长石), 部分为花岗岩岩屑, 它们主要来自花岗岩岩体。卫境岩体和哈达图铀矿床目的层(赛汉组)砂岩样品稀土元素及其参数对比表明, 含矿层砂岩物质成分来自于卫境岩体。卫境岩体与赛汉组砂岩样品Pb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 卫境岩体原始铀含量(U0)较高, 平均达15.17×10–6, 丢失的铀含量平均达到–45.47%。赛汉组氧化带砂岩中铀明显丢失, 平均铀的丢失率为–41.42%, 而还原带砂岩中铀多为获得, 平均铀获得率达66.80%。由此可知, 目的层铀矿化中铀的来源有两方面: 一是富含铀的卫境岩体, 二是含矿目的层砂岩(其物源来自卫境岩体)本身。磷灰石裂变径迹模拟结果揭示, 包括卫境岩体在内的二连盆地西部隆起区快速抬升始于晚白垩世, 止于始新世(76.7—53.8 Ma), 这一结果与盆地中砂岩、泥岩型铀矿化时代基本一致。因此, 抬升作用诱发了二连盆地外生铀矿床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8.
采用表面荧光显微分析方法对2014年夏季中国第6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采集于加拿大海盆7个海冰站位的融池、冰芯和冰下海水样品进行了细菌和原生生物群落分析。结果表明,上述3类生境中的第一优势类群均为细菌(不包括ICE07站位出现水华融池的统计),分别占总生物量的42.8%、37.8%和50.7%;第二优势类群均为鞭毛虫,分别占总生物量的40.2%、34.3%和37.5%。包含细菌、鞭毛虫和纤毛虫在内的异养生物在总生物量中占有优势,显示微食物环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北冰洋夏季快速融冰的背景下,3类生境总体上缺少快速生长的条件,总生物量偏低。其中ICE07站位出现融池水华和冰表自养鞭毛藻高值,推测合适的藻种和营养盐的额外补充共同促成了该站位冰表(融池)藻华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9.
2018年6月渤海大型水母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8年6月使用渔业底拖网采样,对渤海大型水母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船舶为"中渔科102"渔业科考船。本研究分析了渤海大型水母的种类组成、渔获密度与伞径大小,并对其源地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集到海月水母、沙海蜇、海蜇、多管水母四种大型水母,其中海蜇、多管水母数量较少,各采集到一只。海月水母在渤海三湾均有分布,各海区伞径大小无显著差异且多为幼体(<10cm),密度高值区出现在渤海湾东南侧海域,可达38-221.21ind./(net·h),辽东湾海月水母出现于湾南,密度<5ind./(net·h),湾北未见;作者推测,海月水母在渤海沿岸可能存在多个源头,诸如:莱州湾与渤海湾交界近岸海域、河北近岸、辽东湾大连近岸以及北部近岸。沙海蜇在渤海分布较广,辽东湾为密度高值区,均值为(35.32±21.64)ind./(net·h),但伞径较小,均值为(12.15±6.52)cm;与此相对,渤海湾与莱州湾外侧海域沙海蜇密度虽小[<20ind./(net·h)],但伞径要显著大于辽东湾,最大伞径均值可达(33.86±7.40)cm;作者推测,沙海蜇在渤海海域发源地主要集中于辽东湾近岸,渤海湾与莱州湾,外海出现的沙海蜇可能源于辽东湾,随海流运输至此。海月水母、沙海蜇在渤海发生时间要晚于黄、东海。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入分析渤海大型水母的种群动态变化、暴发机理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20.
广西龙头山金矿床多期次成矿及金银元素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龙头山金矿床在沉积岩或岩浆岩中均普遍发育电气石化,不同的岩石均出现电气石化说明电气石是热液作用的产物;电气石化强烈的地段多发现金矿物说明电气石与金矿物的关系密切。硫化物的互相穿插和交代现象,说明矿床是经过多期次热液叠加的结果。金元素分布在硫化物中较脉石多,银元素在硫化物和脉石中没有太大的变化;金银以较均匀的点相间分布,未形成矿物固溶体相;在出现金矿物的地段,金、银的含量明显上升,铁、硫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