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9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178篇
测绘学   142篇
大气科学   99篇
地球物理   112篇
地质学   437篇
海洋学   7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6篇
自然地理   10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为探讨凋落物输入对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以衡水湖地区典型芦苇沼泽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培养实验(20℃,28 d),研究了在芦苇凋落物6种输入水平(0.00、0.25、0.50、0.75、1.00、1.25mg/g)以及淹水和非淹水条件下的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结果表明:衡水湖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在芦苇凋落物不同输入水平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培养28 d后,累积土壤有机碳矿化量与凋落物输入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2=0.89),在1.25mg/g凋落物输入水平下累积土壤有机碳矿化量比无凋落物输入处理增高35.1%。凋落物添加与淹水处理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在淹水与非淹水条件下芦苇凋落物添加促进了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  相似文献   
992.
高分光学遥感影像在铁路勘察中的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我国铁路勘察设计领域高分光学遥感影像的应用,结合当前铁路勘察设计工作的特点,系统总结了高分光学影像的发展及其在地理信息产品生产、地质勘察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等方面的应用现状,指出面向铁路勘察设计的高分影像应用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的研究重点是建立适应于铁路勘察设计特点的遥感影像高精度的处理和智能信息提取与解译、业务应用等方面,以期形成高效的光学遥感卫星铁路勘察设计应用体系。  相似文献   
993.
学科竞赛驱动下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地理信息产业大发展为背景,分析了GIS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河南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际,以学科竞赛作为驱动因素,从"阶梯式"课程体系设置和"海绵式"学生兴趣小组构建两个方面对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并从学科竞赛成绩、毕业生就业、考研情况和国际交流4个方面对该模式改革的实践效果进行阐述,为高校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GIS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4.
可动流体能相对独立地表征储层流体流动性质及采收率,但关于致密砂岩储层可动流体赋存规律及制约 因素方面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为了提高致密砂岩储层勘探开发效果,明确可动流体赋存及控制因素,以鄂尔多 斯盆地华庆油田长6段储层为例,采用物性分析、薄片鉴定、X 射线衍射、压汞及核磁共振等实验手段,在储层基 础性质研究的基础上,挑选典型样品对可动流体含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华庆油田长6段 储层孔隙度平均值为9.42%,渗透率平均值为0.38×10-3 μm2,为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利用离心法测定的 T2 截止值推算出的可动流体饱和度平均为31.22%,较经验法所得结果准确;储层物性、黏土矿物质量分数、成岩演 化及孔喉参数对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孔隙度与可动流体饱和度的关系较渗透率密切, 黏土矿物质量分数越低可动流体饱和度下降趋势越明显;压实作用导致可动流体饱和度明显减少,早期胶结通过 保存孔隙、晚期胶结通过封闭优势通道扩大波及面积来提升可动流体饱和度;孔喉参数中,主流喉道半径是控制 可动流体饱和度的最关键的参数,可动流体饱和度<30%的样品其饱和度随着孔喉配置关系变差而急剧降低. 对比结果表明,利用离心法能够对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进行更准确的评价,储层主流喉道半径及压实作用对可动 流体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5.
西南地区山洪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山洪灾害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是山洪评估与管理的重要内容。根据1960-2015年中国西南地区历史山洪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和Logistic回归模型,深入分析了西南地区山洪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西南地区年度山洪灾害频次呈指数增长,年际变化呈现出稳定(1960-1980年)、缓慢波动增加(1981-1998年)、快速增加(1999-2015年)3个阶段;月际特征明显,山洪主要发生在每年6-8月,尤以7月频次最高;② 西南地区山洪灾害空间差异性显著,灾害高密度区主要集中于滇中高原地区、四川盆地和周边山地单元,山洪灾害数量分布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空间集聚特征明显(Moran's I指数为0.127、Z = 5.784、P = 0.007);③ 西南地区历史灾害点的重心在年内存在明显的向正西方向移动的趋势,年内标准差椭圆转角均逐渐弱化,长轴逐渐变长,短轴逐渐变短;④ 降雨因子对山洪的影响度最高,人类活动因子次之,地表环境因子最低,降雨因子中1 h降雨量对山洪的影响最强,优势比值达到3.654。研究结果可为西南地区山洪灾害形成机理、监测预警研究,实施防灾减灾措施等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996.
利用ALOS-1(2007-2010)、Sentinel-1A(2017-2018)存档数据对山西交城-清徐地区的地面沉降进行监测。结合小基线和永久散射体技术优点,在增加时间采样密度的基础上利用二维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研究区域的形变速率和时间序列。经同期GPS观测结果校核表明:交城-清徐地区持续发生地面沉降,但山区和平原区域形变的空间分布、量级不同,引起形变原因也不同。平原地带沉降空间分布受构造断裂控制,断裂带两侧呈现明显的差异性形变,且最大沉降速率为-200 mm/a,沉降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超采,但经治理后地面沉降灾害有所缓解,表现为沉降速率小于-30 mm/a。山区主要由于矿产资源的长期开采,沉降中心不断向南移动,最大形变速率为-462 mm/a。  相似文献   
997.
李伟 《地球》2023,(2):62-65
<正>鲁迅的《自嘲》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体现了一种从身体里所散发出来的硬骨头精神,毛泽东主席评价其“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其实在矿物世界中,也有一种被誉为“硬骨头”的矿物。正因为其“骨头硬”,它是制作研磨工具的最好材料;也正因为其“骨头硬”,才有了“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这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词。它就是金刚石。  相似文献   
998.
城市国土空间监测工作需要结合外业开展,涉及的地物类型以及要素位置、属性的确定,需要外业调查的强有力支撑。随着各行业对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的现势性和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内业数据处理和外业核查分步作业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各项业务的需求,以移动互联网为支撑、以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为终端,结合北斗、GPS或基站为定位手段的移动GIS系统[1],越来越成为各应用领域的迫切需求。本研究利用移动GIS实现对地理国情图斑进行准确定位、在线核查相关属性,提高数据的实时性,提升地理国情监测业务水平。  相似文献   
999.
梁希福  杨自齐  李伟 《测绘科学》2010,35(1):104-106
作为一项高精度的精密测量工作,地铁铺轨基标测量工序多,程序复杂。本文通过工程实践,探讨了目前地铁铺轨基标测量的关键技术要点,并在此基础上依据误差传播理论,分析影响地铁铺轨基标测量精度的有关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地铁铺轨基标测量精度,确保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1000.
在2017 - 2018年冬季使用无人机对乌梁素海湖冰的冰面裂缝进行了航拍, 采用改进的自适应阈值分割方法进行图像二值化处理, 提取了冰裂缝的密度和分形维数。分析结果显示: 在固定区域的冰裂缝分形维数在1.35 ~ 1.50间变化, 冰裂缝数量随时间增加, 其分形维数也随之线性增大; 在冰生长期间, 冰厚度与冰裂缝分形维数也呈现出明显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75)。冰面不同区域的冰裂缝密度和分形维数在0.017 ~ 0.079、 1.38 ~ 1.64间变化, 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对数相关性(相关系数R2>0.96), 不同日期航拍数据拟合结果近似相等, 说明冰裂缝密度越大, 对应的分形维数越大。作为表征冰面形态特征的一种物理指标, 建立得到的冰裂缝分形维数与冰厚、 裂缝密度的相关关系, 对未来利用冰面裂缝形态监测冰层的生消过程可提供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