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60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4 毫秒
71.
沉积物的粒度成分是反映沉积作用、沉积环境、特别是沉积动力条件最明显的标志之一,因而,研究现代沉积物粒度成分的空间分布及其在不同沉积环境下的粒度分布特征,探讨其形成机制等,一直吸引着有关学者的注意。 近二十年来,有些学者曾据沉积物的粒度参数特征,区分了现代风砂、河沙和海滩砂  相似文献   
72.
南黄海埋藏古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1987—1989年浅地层测量结果表明,南黄海海底存在许多埋藏古河道、古湖泊、古三角洲,它们组成一个完整的水系。据矿物分析和化学成分分析,北部的古河道为古黄河水系,南部的为古长江水系,二者有可能一度汇合于南黄海中部。它们可能形成于2.5—0.9万年以前的低海面时期。成山角东部的下部地层中发现更老的古河道,可能为中更新世古黄河河床。在南黄海中部80m水深处发现了低海面时期的古黄河、古长江三角洲,那里约为2.5万年以前的古海岸线。  相似文献   
73.
黄河以其巨大的沙量闻名于世,其多年(1951-1980年)平均输沙量为1.069×109t。近十余年来,由于加强了水土保持和各种引黄工程的兴建等原因,向海输沙量减少,但含沙量仍居世界之冠。长江年平均输沙量也达4.75×108t,居世界大河之第四位。这两条大河目前虽不直接注入南黄海,但是大量资料表明,更新世以来,它们都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注入南黄海,在低海面时期甚至奔流于南黄海陆架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它们不断输送巨量泥沙,造就了规模不同的堆积地貌,沉积了不同厚度的沉积物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南黄海曾经是黄河和长江交汇沉积的盆地,黄河、长江在本区的发展演变史,就是南黄海沉积作用的发育史。  相似文献   
74.
南黄海冬季海水中悬浮体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海水中的悬浮体是海底沉积物的前身,也是形成海底沉积物的过渡形态。对于海水中悬浮体的研究,是深入了解海洋沉积过程的重要环节。1983—1985年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合作,进行了南黄海沉积动力学的调查研究,海水中的悬浮体  相似文献   
75.
Distribution of suspended matter in seawater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is investigated in five regions: 1) the Northern Jiangsu bank, the highest TSM (total suspended matter) content region; 2) the high TSM content region off the Changjiang River mouth; 3) the high TSM content region off the Chengshan Cape; 4) the low TSM region off Haizhou Bay; 5)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a low TSM content region.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SM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a spring layer of suspended matter, written as "suspended-cline" whose genesis is related to storms in winter. In this paper, non-combustible components and grain sizes in suspended matter, relationship between suspended matter and bottom sediments, and salinity in seawater are described. Investigation result shows that, in this area, suspended matter comes mainly from resuspended bottom sediment and secondarily from present discharged loads from rivers and biogenic materials. Discharged sediments from the Huanghe River move arou  相似文献   
76.
黄河口海域调水调沙期间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口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受到包括自然和人为在内的诸多因子的影响,本次研究以2011年调水调沙活动对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为主,分析其短期内群落结构的变化。调水调沙前、中、后期均采用同样的站位取样,分别为1~18号站位,按照距离黄河入海口的距离分为4个梯级,为5、10、20和40km。研究结果显示:调水调沙前、中、后期分别渔获大型底栖生物73,72和85种,重要种的数量分别为13,1和16种;所有种类可以统计为4个门类,为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其中,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占比重最大,而1982年其他学者对莱州湾大型底栖生物的研究显示,棘皮动物和环节动物占比重最大,这表明近30年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产生较大变化;BOPA指数显示,前期各站位水质较高,中期和后期分别有2,3个站位受到中等程度污染;ABC曲线分析说明,调水调沙中、后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受扰动较大;群落聚类分析和冗余分析(RDA)表明,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关系密切,其中,调水调沙中期有机物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最大,而后期的较大影响因子为水深。环境因子并不是单一作用于生物群落,而是几个环境因子共同作用,包括有机物、硫化物、重金属Hg和As等;不同环境因子造成群落结构变动的原因较多,其一可能是海水透明度的下降造成大型底栖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受阻。本次研究重点表明,人类多元活动从短期和长期看对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变动影响均较大,调水调沙活动对黄河口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栖息地作用明显,改变其水温、盐度、群落扰动等。因此,应当加强对该海域入海陆源污染物的控制,加强对海洋生态平衡的保护。  相似文献   
77.
李凡  赵宪民 《地下水》2000,22(2):69-70
1 卤泊滩概况11 分布范围卤泊滩地跨蒲城、富平两县,总面积95km2。其中富平县东南部,东西长707km,南北宽093km,面积658km2。北与王寮塬缓坡相接,南与留古塬陡坡紧邻,东与蒲城内府滩相连,是东西向半封闭洼地,最低处地面标高约380m。12 盐碱地成因与特性卤泊滩是原生  相似文献   
78.
为确保海洋测深成果质量,实现不同涉海部门海洋测深数据成果的共享和融合,系统分析了不同规范测深误差的度量模型与方法,探讨了测深数据的精度评估模型和流程,定量比对了不同规范的精度评定指标。在测深实践中,明晰所采用的误差度量模型与方法,可避免概念混淆引起的成果失真;实例表明在测深数据后处理中,应同样重视先验式精度评估可减少引入系统误差。该研究有助于为国内各标准规范更新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数据的统一利用和综合评估,加强不同行业部门数据的共享兼容性。  相似文献   
79.
了解日照近岸海域春季鱼类种类组成及分布情况,探明该海域鱼类的演替趋势。根据2016年5月对日照近岸海域进行的鱼类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结合1998年和2007年调查数据分析该海域鱼类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区域共鉴定出鱼类38种,其尾数资源密度为34.76×103 ind/km2,质量资源密度为341.16 kg/km2。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计算优势种为方氏锦鳚(Enedrias fangi)、绯■(Callionymus beniteguri)、尖海龙(Syngnathus acus)、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和丝虾虎鱼(Cryptocentrus filifer)。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1.22、2.06和0.59。结论和历史资料相比,研究区域的优势种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型经济鱼类渔获量有所减少,主要捕捞对象逐渐转为经济价值较低的种类。  相似文献   
80.
2020年黄河丰水期入海径流量是往年平均值的2倍以上,必然会引起河口水动力和盐度分布的动态变化。本作者基于有限体积海岸海洋模型(Finite Volume Community Ocean Model, FVCOM),模拟2020年黄河冲淡水在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扩散情况,研究黄河口以及莱州湾海域的盐度分布状况变化,以及径流量变化和口门变迁对黄河冲淡水扩散的影响,模型结果与观测结果吻合较好。模拟结果表明,黄河口西北侧潮流沿岸线方向,随着涨落潮呈西北-东南向往复;黄河口以南包括莱州湾的潮流均随着涨落潮呈东北-西南方向往复。高流速区域主要集中在黄河口和莱州湾北部,在0.5m/s以上。在余流作用下,大量的黄河冲淡水会涌入莱州湾,丰水期时27psu等盐线包络面积占到整个莱州湾的1/4左右。径流量和风的变化主要影响羽流的扩散面积,而口门的变迁会改变其扩散方向。黄河冲淡水经北向口门入海主要影响莱州湾区域,经东向口门入海更多地会向北扩散。通过对2020年黄河口及莱州湾海域盐度分布的分析,为黄河入海径流管理及莱州湾渔业资源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