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103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胶州湾西北部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胶州湾西部大沽河口附近沉积物中As、Cd、Cr、Cu、Hg、Pb、Zn等7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在平面和垂向上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表层沉积物化学要素性质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重金属元素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三角洲侧缘、前三角洲等泥质发育区,而低值区主要在分流河道、河口沙坝发育区。重金属元素的垂向变化特征表明沉积物环境质量总体上变化不大,仅Hg元素有逐渐富集规律,但在某一事件沉积过程中沉积物的环境质量有较大的变化。从平面分布特征分析,大沽河对胶州湾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贡献不及湾东部主要的排污河流,但在不同区域的不同沉积环境中重金属含量有相应的变化,在对全区进行含量对比以及污染源的分析时应考虑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影响。用地质累积指数对表层沉积物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沉积物主要受到Pb,Zn的污染,但污染程度较轻,沉积物环境质量总体较好。  相似文献   
92.
海底管道掏空与波浪力变化关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海底油气管道在海洋能源开发中的特殊意义,前人开展了大量管道安全试验研究,特别注重不同底床、不同波浪条件、不同埋置深度等方面的组合试验,本次试验针对危害管道安全的掏空和悬跨开展了波浪水槽试验,探讨黄河三角洲为主的粉土海床上掏空与管道受力关系,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结果表明,海底管道受力变化与掏空过程密切相关。连续试验过程表明,海底管道与海床土、波浪水体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海底管道在波浪作用下冲刷掏空经历了3个演变阶段:泥沙起动阶段、水流隧道发育阶段、快速掏空阶段和冲刷平衡阶段。水流隧道伴随的管涌对冲刷掏空起重要作用。伴随冲刷掏空,管道波浪力出现规律性转化,从正向作用逐渐过渡到负向作用,也可以分出4个演化阶段:冲刷初始阶段,管道波浪力以正向为主,管道表现为正向力作用下的振动;隧道发育阶段,管道受到的作用力主要是波峰上举力和波谷下拉力,表现为上下振动;管道悬空阶段,波峰负向作用力和波谷正向力交替出现,管道在波浪作用下表现为前后振动;冲刷平衡阶段,管道主要在负向作用力下振动。  相似文献   
93.
黄河三角洲沉积体的工程不稳定性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8  
对多年来黄河三角洲的调查资料分析表明,三角洲的不稳定性比较突出,对海洋工程设施危害极大,主要表现晨以下几个方面:①工程软弱层是三角洲不稳定的根本因素,是形成海底刺穿、大型海底滑坡等灾害体的基础,尤其是极端条件下触发软弱层流动,所产生的大型海底滑坡带来的灾害是巨大的;②水下斜坡是三角洲上主要的工程不稳定区;③海底冲刷和年内的动力高速在海底形成的活动层对海底铺设的管线和海岸大坝构成危害;④应高度重视三  相似文献   
94.
黄河废弃三角洲海底冲淤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流路后,钓口流路三角洲叶瓣废弃,由于大量陆源沉积物供应的断绝,原来形成的快速堆积地形变得极不稳定,水下三角洲岸坡受到海洋动力快速冲蚀作用。根据长期水深资料的对比研究,波浪侵蚀使水下岸坡整体变缓以适应新的沉积动力环境,正逐渐形成新的冲淤平衡剖面。对整个研究区的水深资料进行叠加,总结其海底冲淤演变规律。采用20660、20656、20652和20648剖面上的散点(整数水深点)水深变化,结果表明废弃三角洲海底由浅水区向深水区冲淤组合呈带状分布,且越向深水区周期性越明显。  相似文献   
95.
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河口水下三角洲冲刷侵蚀机理进行研究是研究三角洲侵蚀机理的一种重要方法,但这种方法一般比较少用,也许与底床对波浪响应的研究比较复杂有关。用物理模型试验的方法,通过分析底床对波浪作用过程的孔压响应以及地形变化,研究了粉土液化对海床的影响,河口水下三角洲在波浪作用下冲刷侵蚀的整个过程,沙坝的形成和变化,以及软黏土层在波浪作用下的受力情况和变化情况。由于软黏土层本身的特性和所处的冲刷侵蚀环境,使其容易发生流变和蠕变,最终产生刺穿现象,对海洋工程造成巨大的损害。海底沙波是一种常见的海底地貌,这里重点研究了波浪和海底地形对沙波的形成和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
陆架区沉积物季风代用指标在不同的地区可能具有不同意义,东海陆架泥质区的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率先开始,有一大批成果通过提取敏感粒度指标进行东亚冬季风重建,并讨论了其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驱动和响应关系;但有研究者指出,陆架沉积物的粒度指标更多的代表东亚夏季风信息,因此黄海地区更多的高分辨率沉积物古气候研究对此进行机制解释很有必要;古海洋学研究方面,最初依据有孔虫组合变化规律和AMS14 C年代学结合进行古海洋环境重建,后来不断有学者提供高分辨率古海水温度记录,近期沉积记录中古生态系统信息的提取为古海洋环境演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工业革命以来,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污染在陆架区泥质沉积记录中变化明显,反映出人类活动对海洋沉积记录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
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是溶解性有机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光学行为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水体生态系统有明显影响,是海岸带调查的重要指标.通过遥感方法监测水体CDOM的变化是海岸带环境动态监测的重要方法,介绍了CDOM遥感监测的原理及常用的遥感数据,并通过墨西哥湾西北部的密西西比-阿查法拉亚海湾水域系统进行CDOM光学性...  相似文献   
98.
地面沉降是一种对地面及地下基础设施造成安全隐患,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产生破坏影响的地质灾害现象。本文使用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16景Sentinel-1A卫星SAR影像,根据D-InSAR的初步形变监测结果将即墨城区内沉降明显的区域作为研究区,基于PS和SBAS两种时序InSAR方法对该区域进行地面沉降监测,获得的沉降分布和形变时序结果吻合。地面沉降的分布与新建高层建筑区吻合,地面形变趋势与区域降水量和地下水水位变化有较高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即墨城区的地表沉降状况以及原因,为地面沉降综合治理和地下水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
胶州湾近15O年来海岸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多时相卫星遥感结合历史海图、水深资料研究近150年来胶州湾岸线属性和位置变化.1863~1935年胶州湾以自然演变为主导,岸线变化很小,因自然淤积潮间带面积缓慢减小,72年中仅减少了15.68 km2;而1935年以来受人类活动影响,胶州湾岸线变化很大,大面积的自然潮滩被盐田养殖区和人工填海代替,岸线普遍向海推进,总体上趋于平直造成潮间带面积和纳潮量急剧减小,1935-2005年潮间带面积减小了164.7 km2,纳潮量减小了0.246 km3.在近150年的时间里,胶州湾的面积缩小了38.6%,各种岸线类型历史长度变化反映了人类对胶州湾集中开发利用的几个阶段.1863年胶州湾的总水域面积为567.95 km2,比2008年的大220 km2,其中,1935年以后胶州湾面积的缩小速率大约是1935年以前的13倍.纳潮量变化规律与潮间带面积变化相似,2005年纳潮量比1863年减小了0.25×109 m3,减小了19%,其中1935年以后纳潮量的缩小速率大约是1935年以前的250倍.  相似文献   
100.
新仙女木事件发生时(12.9~11.6 cal.kaBP),中国东部陆架海平面在-66 m等深线附近振荡徘徊,海水进入到现代北黄海南部,黄海形成了一个狭长的通道型海湾。运用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EFDC)对这特殊的狭长通道型海湾潮流场进行数值模拟,计算中采用水平方向上的曲线正交坐标与垂直方向上的Sigma坐标相结合以及三维数学模型二维化的方法。模拟结果显示当时的潮流场非常的强,水深较浅的区域多为旋转流,水深较深的中间槽部区域多呈往复流,不断冲刷底部,带走悬浮泥砂。进入黄海后,潮波从前进波转变成旋转波,并在西岸出现两个发育不完全的无潮点。潮余流在古黄海西部及中部海域一致向东南和南向流动,并且流速较大,但在口门处流速减小,海湾中部冲刷起的底部沉积物可能被余流带出并沉积下来形成济州岛西南泥质区。而在东部海域,余流具有向北流的趋势,从而在古海湾的中央区域形成一个较为明显的逆时针向环流,很有可能是韩国西南现代泥质区接收泥质沉积的开始。南黄海东侧发育的潮流沙脊群的延伸方向及潮流砂的粒度组成和古黄海的潮流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新仙女木时期波动较小的海平面和稳定的潮流场是潮流沙脊群形成的有利因素。可以说新仙女木期的海流、潮流和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