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9篇
  免费   163篇
  国内免费   239篇
测绘学   128篇
大气科学   52篇
地球物理   121篇
地质学   699篇
海洋学   203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03篇
自然地理   7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2篇
  1951年   3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91.
构造坡折带.在陆相断陷湖盆的研究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它对油气聚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但在海相盆地研究中还知之甚少.天1井和天2井同处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天环坳陷的天池构造上,两井相隔不远.天1井获高产气流.而天2井却未见油气显示.从高产气层段的岩性上来看,两井并未发生较大的变化.从孔隙类型来看.天1井以溶洞、溶缝发育;而天2井以晶间孔为主.次为裂隙和压溶缝,少量溶孔.多被充填.造成储集性能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两井分处于断裂坡折的不同位置,天1井位于坡折带之上,天2井位于坡折带之下,从而在沉积演化过程中受到孔隙流体的改造作用存在明显的差异.天1井的储集性能明显优于天2井,为后期油气运聚提供了有利的场所.  相似文献   
992.
且末县一级电站幅、银石山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阿尔金山南、北两侧发现2类榴辉岩,即浅色富镁铝型榴辉岩和暗色富铁型榴辉岩,表明阿尔金构造带是由多个前寒武纪地块在显生宙初与塔里木地块东南缘多次俯冲-碰撞拼贴的产物。发现或识别出测区南部为主夷平面残留区,并通过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确定主夷平面在13Ma左右前即已基本形成,上新世末3.7Ma左右解体,对颇有争议的青藏高原主夷平面发育与解体的时代问题的探讨补充了重要资料。查明银石山地区(青藏高原北缘)晚新生代区域构造体制总体为南北向挤压,在区域上首次发现逆冲断裂导致差异抬升,为客观、全面地认识青藏高原隆升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及构造机制补充了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993.
HCO_3~-是地下水中主要化学成份之一,主要来自CO_2气体的加入及地层中碳酸盐岩的溶解,HCO_3~-中的碳氧稳定同位素(~(13)C、~(18)O)与地层中碳酸盐岩存在相关关系。在系统采集和测定了锦屏山碳酸盐岩地层、钙华及地表水、地下水中HCO_3~-的~(13)C、~(18)O组成的基础上,发现地下水因起源、补给和径流循环条件不同,其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也各不相同,据此为查明锦屏山地下水系的发育特征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94.
将东昆仑造山带划分为东昆北古老基底单元、东昆中早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东昆南早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马尔争-布青山晚古生代构造混杂岩带和巴颜喀拉山三叠纪浊积盆地5个次级构造单元,重新厘定了东昆仑不同构造混杂岩带的组成、结构、性质和时代,恢复了古海盆的演化历史.通过成分分析和颗粒裂变径迹年龄分析,确定了测区巴颜喀拉山群物源来自北部,基底性质可与马尔争-布青山带相对比,恢复了巴颜喀拉山群经历的构造热历史.运用构造年代学分析方法限定了测区经历的几次重大地质历史转折事件.确定了测区浆混花岗岩的存在.通过构造地貌和第四纪沉积分析,揭示了测区第四纪成山作用过程、水系变迁过程和古环境古气候演变过程.新发现一中型砂岩型铜矿.  相似文献   
995.
各位代表: 我完全同意并热烈拥护李富春副总理关于一九六○年国民經济計划草案的报告,李先念副总理关于一九五九年国家决算和一九六○年国家預算草案的报告,譚震林副总理关于为爭取提前实現农业发展綱要(修正草案)而斗爭的报告,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这些报告的精神,我們一定要在工作中坚决貫彻执行。  相似文献   
996.
介绍地理信息学的发展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构成和功能,以北京大学遥感与GIS研究所开发的“城市之星(Citystar)”为支撑软件,建立沧州市综合市情管理系统,探索地理信息系统在决策管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97.
设计了一套基于电阻率方法的海床蚀积变化原位监测系统,该系统能够在数米水深处实施长距离自动监测。系统同时采用USB海量存储技术和GPRS无线通信两种数据存储和传输方式,可以实现长期无人值守原位监测。利用海水和沉积物两者电阻率的差异性,把布设等间距环形电极的探杆置入海床,连续测定海水和海床沉积物界面上下一定范围内的电阻率,找到电性发生显著变化的区间,并采用合适的方法判定界面的具体位置。界面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即为海床的蚀积变化。实验室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测试的沉积过程中蚀积变化数据与实际数据相符,最大误差0.3cm。说明应用该系统测量海床蚀积状况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8.
松辽盆地中二叠统哲斯组发育一套暗色泥岩、灰色砂砾岩与灰岩沉积组合,灰岩中产海相腕足类和双壳类化石。由于受钻井进尺和取心资料限制,前人对盆地覆盖区晚古生代地层及其沉积环境研究较少。对采自松辽盆地杜101井、杜103井剖面哲斯组的白云质灰岩进行了系统的稳定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分析,首次获取了盆地覆盖区中二叠统灰岩元素地球化学资料。测试结果显示碳同位素δ13CPDB值一般>0(均值为1.68‰),氧同位素δ18OPDB值全部<-15‰(均值为-19.98‰),碳、氧稳定同位素关系图解显示二者呈正相关关系,表明白云岩化作用对灰岩同位素改造作用明显。稀土元素(REE+Y)总量为56.88×10-6~143.72×10-6,均值为108.92×10-6,PAAS标准化后显示具有轻稀土相对于中稀土和重稀土亏损、δEu(均值0.94,最大值1.57)负异常、δCe(均值0.87,最大值1.06)普遍负异常和相对高的Y/Ho均值(均值34.59)等特点,与正常海相具有大体相同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而微量元素Ba(均值281.55×10-6)、Zn(均值71.91×10-6)、Y(均值17.44×10-6)、Zr(均值117.75×10-6)和Rb(均值66.84×10-6)等元素含量整体较高,Sr/Ba(均值2.91)、Th/U(均值2.75)、V/Cr(均值1.45)和V/(V+Ni)(均值0.66)等比值适中,指示研究区哲斯组沉积时期主体为一种频繁受陆源碎屑混染作用影响的碳酸盐台地或滨海岸环境。  相似文献   
999.
洛阳盆地位于黄河中游,属中原腹地,史前资料丰富,是揭示河流水文系统对于季风气候变化响应规律以及研究史前大洪水事件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演变影响的理想区域.鉴于此,我们在洛阳盆地洛河流域开展广泛的野外考察,在其下游发现了全新世古洪水沉积剖面——太学村(TXC)剖面.对其进行细致的观察与地层划分,并重点结合地球化学元素指标,对剖面中三组古洪水泛滥沉积层(overbank flood deposits,OFD)与黄土层、古土壤层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在近代黄土层(L0)和古土壤层(So)内,常量元素地球化学参数(残积系数、淋溶系数、退碱系数)、微量元素(Zr、Zn、Mn、Rb、Sr)含量及Rb/Sr比值的变化,受到全新世气候变化及风化成壤环境的影响;在古洪水泛滥沉积层中,常量元素地球化学参数、微量元素含量和 Rb/Sr比值的变化,深受沉积物物质来源原始特征的影响;(2)古洪水泛滥沉积层的地球化学特征显著区别于近代黄土层、古土壤层,其中Zn、Mn、Rb含量及残积系数、Rb/Sr比值表现为OFD3/OFD1>So>L0>OFD2;而淋溶系数、退碱系数及Zr、Sr含量则表现为OFD3/OFD1<S0<L0<OFD2.其中,古洪水OFD2记录的古洪水事件发生时间为4000-3800 a B.P..这期大洪水事件对河谷平原区龙山文化晚期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威胁,并使得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晚期向青铜器时代二里头文化转折变化期间出现长达几百年的文化断层.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准确评价油气储藏水力压裂及岩爆等工程中岩石的脆性,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已有的基于能量理论计算岩石脆性的方法,并指出了它们的局限性.综合考虑岩石峰前和峰后的能量演化特征,建立了一种基于全应力应变曲线的反映岩石变形破坏全过程的脆性指数评价方法,更加全面地描述岩石的脆性特征.为了验证新方法的合理性,收集了4组岩石力学试验对新指数进行检验.试验结果表明:由峰前指数与峰后指数合成的脆性指数都随着围压的增加而减小,低围压下煤岩和页岩2组均具有较强的脆性,而高围压下红砂岩和页岩1组的脆性明显减弱,表现了随围压增大岩石发生脆延转换的特性.在实际边坡工程中通过对板岩进行脆性评价,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脆性指数在工程应用中的合理性,该成果有望对岩石脆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