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48篇
海洋学   20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某隧道全长1799 m,最大埋深约276 m,设计为单洞双向行驶车道,按40 km/h三级公路标准设计。隧道内轮廓净宽10.00 m,净高7.50 m。勘察中采用工程地质测绘,并采用钻探、野外原位测试、地球物理勘探、抽水试验、土工试验、波速测试等手段对勘察区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察,对隧道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划分出勘察区内的Ⅴ级围岩段总长843 m,占隧道全长46.8%;Ⅳ级围岩段总长956 m,占隧道全长53.2%。因层间破碎带发育,建议按Ⅴ级围岩支护。利用多种方法预测出隧道正常涌水量为7885 m3/d,最大涌水量为200000 m3/d。据隧道的地质情况推断认为,隧道开挖时可能产生涌水、突泥、突石等地质灾害,并提出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42.
郭伟  张威 《时间频率学报》1999,22(2):142-146
使用VisualBasic 6 .0通过ADO远程访问SQLServer数据库时 ,利用Field对象的GetChunk和AppendChunk方法实现对库中图像数据的存取  相似文献   
143.
基于中国地震科学台阵资料及内蒙古、甘肃地震台网资料,采用结合台阵策略的震相拾取深度学习方法APP,开展内蒙古地震监测能力薄弱区——阿拉善右旗拾震能力研究。研究结果显示,APP方法检测到了人工目录中97.8%的地震,地震拾取总数为人工目录地震数的22倍。经tomoDD方法定位后,地震深度分布较符合内蒙古西部的地质构造特征。对震源深度与断裂位置间相关性的初步分析显示,深度随纬度变化中有5条深度“集中条带”与研究区7条断裂的位置相对应,深度随经度变化中有4条深度“集中条带”与研究区7条断裂的位置相对应。分析认为,APP拾取方法在实际地震资料应用中展示出较强的泛化能力,可为增强固定地震台网对于监测能力薄弱地区微震的识别能力,以及优化地震台网布局、提高监测能力薄弱地区的地震监测水平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4.
郭伟  陈戈  郭帅  石中计 《安徽地质》2023,(4):353-358
本文以阜南县为研究区域,选取2017—2022年88景Sentinel-1A影像数据,利用PS-InSAR技术对阜南县地面沉降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近5年累计沉降量为0~60 mm,平均沉降速率为0~14 mm/a,其中西南部的方集镇至洪河桥镇、地城镇之间以及东南部的中岗镇至曹集镇区域地面沉降显著,最大累计沉降量为60 mm,平均沉降速率大于10 mm/a,地面沉降发育程度为中等发育。西南部的沉降区形状明显向西南方向延伸,主要是受到西南侧淮滨县地下水开采的影响;东南部的沉降区形状呈闭合的椭圆形,是由区内地下水超采所致。  相似文献   
145.
近年来,北部湾海域连年暴发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赤潮,对近海生态环境构成了潜在威胁。为了解北部湾海域球形棕囊藻赤潮生消过程及其与其他浮游植物类群的关系,自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期间,在北部湾海域开展了9个航次的调查,并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了微型真核藻类、微微型真核藻类、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 spp.)和聚球藻(Synechococcus spp.)等4类浮游植物类群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北部湾海域各浮游植物类群主要分布在调查区北部钦州湾外侧海域和雷州半岛西侧近岸海域,其丰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微微型真核藻类在春、秋两季丰度较高,而冬、夏季较低。微型真核藻类、聚球藻和原绿球藻的丰度均呈现夏季高、冬季低的特点,其中聚球藻丰度的季节变化最为显著,与水温变化密切相关。结合对球形棕囊藻赤潮生消过程以及调查海域水文条件的分析可以看出,北部湾海域球形棕囊藻赤潮发生过程中,海水温度下降至20℃左右,并且聚球藻和原绿球藻丰度具有明显变化,有望作为棕囊藻赤潮的预警指标,为该海域棕囊藻赤潮的预测和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6.
郭伟  林贤  胡圣虹 《地球科学》2020,45(4):1362-1374
独立封存的单个流体包裹体,能够准确地反演被捕获时期的流体信息.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是单个流体包裹体微区分析的重要手段,展现了原位、实时、高空间分辨率、高灵敏度、高精密度、低检出限、多元素同时检测的优点.单个流体包裹体组成信息的LA-ICP-MS测定技术,在单个流体包裹体选取、激光剥蚀采样方式、气溶胶传输与电离、质谱瞬时信号采集效率、定量校准与内标元素准确测定等方面逐步突破,且该技术应用于成矿元素来源及分配、成矿流体来源及特征、建立成矿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广泛.因此提高单个流体包裹体分析成功率、降低小体积流体包裹体元素检出限、测定矿石矿物流体包裹体成分等成为该分析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7.
四川盆地红层丘陵地区局部垂向裂隙发育的坡体容易受强降雨影响发生平推式滑坡,对于该类滑坡前人已有较为系统的研究,但对该类滑坡体局部复活特征的研究尚不深入。以川东某地老平推式滑坡体上发育的现代滑坡为例,分析了这类老滑坡局部复活的机理特征,5·12强震对滑坡体完整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是老滑坡复活的因素之一;但后缘人工弃渣的加载是其复活最直接的激发因素。文章对治理方案进行了可行性探讨,最终选用"前缘抗滑桩+后缘截水沟+裂缝夯实"方案。  相似文献   
148.
1 Introduction Gaoyou Lake is the third largest lake in Jiangsu Province. It lies in central Jiangsu Province, lower reaches of the Huaihe River, and west of the Jing–Hang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Previous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 the…  相似文献   
149.
裴坤宁  王雁  闫世明  蒋云盛  郭伟 《干旱气象》2022,(5):879-887+907
为了研究临汾市大气污染的输送特征,利用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6—2017年临汾市逐小时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提供的水平分辨率为1°×1°的逐6 h再分析资料和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lobal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GDAS)数据,基于HYSPLIT4(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模式,采用气流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法研究地形及天气形势对临汾市24次污染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24次污染过程的海平面环流形势主要有以下6种类型:蒙古高压底前部型、低压前部型、华北高压后部型、河套倒槽前部型、均压场和低压带型。(2)模拟后推24 h和60 h的聚类轨迹分别可以代表地形条件和天气形势对临汾市大气污染的影响。(3)模拟后推24 h的聚类轨迹显示,气流可沿吕梁山背风坡下沉输送污染物,向南开口的倒“凹”字型地形配合近地面西南风可造成临汾...  相似文献   
150.
利用无人机搭载气象及环境监测设备于2020年7月29—31日在太原进行飞行试验,对不同高度层颗粒物和气象要素进行观测,得到PM_(2.5)三维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并通过气象要素、天气形势和后向轨迹分析得到污染累积和消散成因以及外地传输作用影响。结果表明:PM_(2.5)浓度的垂直分布差异显著,下午大部分时次满足"下高上低"规律,上午边界层垂直混合和颗粒物吸湿增长可能导致"下低上高"的情况;逆温层对大气垂直混合有明显抑制作用;29日为污染物积累过程,30日和31日白天均为消散过程;副热带高压带来的小风、高湿环境是29日颗粒物逐渐累积的原因,30日槽前对流发展和较大的风速有利于颗粒物浓度下降,31日相对湿度较低、对流发展旺盛使PM_(2.5)浓度快速下降;试验期间气流主要来自东南方向,太原市PM_(2.5)本地积累占主导地位,外地传输更多来自于本省晋中、长治等邻近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