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9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近期中国省际经济社会要素流动的空间特征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张敏  顾朝林 《地理研究》2002,21(3):313-323
本文运用GIS空间分析和图形技术 ,就中国省 (区 )际人口迁移、铁路客流、航空客流、铁路货流、信件流等经济社会要素流动的空间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地区经济水平对要素流的形成与分布影响较大 ,京津唐、沪苏浙和广东构成了要素流的三大核心 ;要素流呈现为 4种基本空间型态和两类空间模式 ;各要素流的空间分布很不均衡 ,流量重心大幅偏离我国国土几何重心 ,但与人口和经济分布重心吻合度较高。  相似文献   
72.
中国城市经济区划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4,自引:8,他引:34  
本文建立了城市经济区划分的理论与方法——d△系和R_d链法,应用33个指标对全国434个城市进行了综合实力的R型因子分析评价,并进行了不同层次d系的划分和Ⅰ、Ⅱ、Ⅲ级d△系和R_d链组建,提出了我国两大经济发展地带、三条经济开发轴线、九大城市经济区和33个Ⅱ级城市经济区的城市经济区区划体系设想。  相似文献   
73.
中国大中城市流动人口迁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83,自引:7,他引:76  
本文在对西方国家人口流动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通过北京,天津,南京,廓坊,唐山和昆山等大中城市流动人口问卷调查,首次对大中城市流动人口迁移和流动特征,从业结构,迁移原因与途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中国现在正在经历大规模的农村流动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  相似文献   
74.
北京流动人口聚落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刘海泳  顾朝林 《地理科学》1999,19(6):497-503
概括总结了近年来北京出现的流动人口聚落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并对其演化特点和形成机制作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75.
76.
1995年以来中国城市体系格局与演变——基于航空流视角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于涛方  顾朝林  李志刚 《地理研究》2008,27(6):1407-1418
在国内外城市体系研究航空流视角的成果基础上,运用1995年以来的中国航空统计数据,基于数据描述及重力模型和模糊参数等定量方法,分析了中国城市体系格局和变迁。主要结论有: (1 )城市体系和城市群互动符合"距离衰减原则"。同时上海、北京两大全球性城市强化了在全国的枢纽机场的地位,西部地区形成了若干区域性的枢纽机场。 (2 )枢纽度最大的城市是京津冀、长三角、厦漳泉、珠三角、成渝等区域经济中心城市。辽中南、山东半岛、江汉平原的区域中心城市的枢纽度并不突出;南京、杭州、福州和重庆虽然作为各自地区的主要经济中心城市,但其枢纽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地区首位城市或门户城市的压制。 (3 )中国主要经济中心城市相对地位变化有如下几种类型:稳定型、上升型、下降型、先升后降型和先降后升型。长三角的经济中心城市表现出强盛的区域带动势头,而珠三角、京津冀发展相对平稳,成渝在中西部具有特殊性,表现出日益强化的区域枢纽地位,辽中南、福建沿海、关中、江汉平原等地区经济中心城市的枢纽度则相对发展缓慢,甚至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77.
转型中的中国人文地理学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顾朝林 《地理学报》2009,64(10):1175-1183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在为国家发展服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学科发展蓬勃兴旺.然而,关于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地位始终处在议论之中.尤其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长期处在争沦之中.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需要走进世界,发挥人文地理学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从地理学发展历程阐述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经济社会政治制度环境的转变需要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另一方而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地位的增强,需要人文地理学为国家发展做出更重要的贡献.人文地理学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研究方法,需要解放思想,注意在经济学的价值规律、社会科学的社会公平价值规律、自然科学的景观分析方法和历史学的历史分析方法以及数量分析等方面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既需要对已有成果的概括提升,也需要有一种深度挖掘和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78.
苏南沿江城镇扩展的空间模式及其测度   总被引:33,自引:7,他引:26  
定义了城镇边界的划分规则, 通过卫星遥感影像获取了苏南沿江地区1984 年、1991 年、2000 年和2005 年的城镇边界, 利用分形维数(半径维数、网格维数、相关维数、边界维数)、紧凑度指数以及空间自相关指数(Global Moran I、Local Moran I), 定量揭示了区域城镇扩展的空间模式。结果表明: 分形度量可以定量揭示区域城镇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空间组织 结构, 空间自相关可以定量揭示城镇的空间扩展过程、聚簇模式, 二者相互结合, 可以测度区域内城镇扩展的空间模式, 揭示城市群/ 城市连绵区的形成过程; 苏南沿江地区城镇扩展从改革开放初期自发的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点状扩展模式, 经历了由政策驱动下以融合填充为主导的点- 轴延伸模式, 发展到以经济辐射联系为策动力基于区域产业空间组织的城镇连绵集聚模式, 一个大的城市群正在形成。特别自2000 年以来, 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特征日益显现。区域内城市的多中心现象始终存在, 但空间极化作用逐渐削弱。  相似文献   
79.
北京城市社会区分析   总被引:47,自引:10,他引:37  
自从1984年中国实施城市改革以来,城市土地市场和住房市场建立已经对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作者利用1998年北京街道一级调查数据进行城市社会区分析。结果显示,经济社会和种族状况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并没有发挥重要的作用。土地利用强度在形成新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与家庭状况相关的流动人口状况也表现为非常强劲的影响。北京的社会区表明:土地利用强度分布呈同心圆模型,家庭分布形态具有扇形结构的特征;社会经济状态因子分布形态既表现了同心圆的特征,也具有扇形结构的特点;种族因子的空间分布形成了一种多核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80.
南京城市贫困空间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陈果  顾朝林  吴缚龙 《地理科学》2004,24(5):542-549
从城市社会地理学的角度,运用城市社会保障资料和典型社区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南京市城市贫困阶层进行了空间分析,并探讨了产生这一格局的原因和机制。从南京的实例不难看出,中国当代的城市贫困空间,既不同于国外城市的棚户区和边缘化特点,也不同于中国农村贫困户相对集中分布,具有较明显的分散性特征。形成这种城市贫困空间结构的动力机制主要在于中国城市近50年的城市住房分配制度造成了以单位制为基础的社会阶层混合居住的局面。随着城市住房体制改革的逐步完成和住房商品化和私有化进程,中国城市的贫困空间也将呈现相对集中分布的趋势,即贫困家庭向地价低廉的城郊结合带集中,而在城市中心区的外围也将由于房地产开发无法获利而造成旧区的衰退,从而形成贫民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