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5篇
  免费   894篇
  国内免费   1361篇
测绘学   604篇
大气科学   560篇
地球物理   631篇
地质学   2395篇
海洋学   516篇
天文学   43篇
综合类   285篇
自然地理   526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210篇
  2021年   266篇
  2020年   184篇
  2019年   245篇
  2018年   235篇
  2017年   211篇
  2016年   223篇
  2015年   248篇
  2014年   268篇
  2013年   289篇
  2012年   354篇
  2011年   319篇
  2010年   284篇
  2009年   292篇
  2008年   260篇
  2007年   252篇
  2006年   248篇
  2005年   209篇
  2004年   165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青海祁漫塔格地区乌兰乌珠尔正长花岗岩具有高硅、高碱(AR为3.02~5.88,NK/A为1.04~1.17,A/CNK为0.96~1.07)、高TFeO/MgO和贫CaO、MgO的特征;∑REE较高,LREE略富集,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不十分明显,Eu负异常明显,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稍右倾的V字形;明显富集Rb、K、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Zr、Hf等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Ba、Sr、P、Ti、Nb等。这些资料显示了A2型铝质花岗岩的特征,其来源可能与洋壳、岛弧建造组成的年轻地壳有关。采用LA-MC-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获得乌兰乌珠尔正长花岗岩体的206Pb/238U年龄为388.9Ma±3.7Ma(MSWD=3.1),代表该岩体的形成年龄。结合岩石地球化学、构造特征和区域地质背景,认为该岩体形成于后造山或造山作用演化晚期相对伸展的环境。  相似文献   
972.
大兴安岭幔枝构造与银多金属成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大兴安岭地区构造演化、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燕山期以来是该区地幔热柱强烈活动时期.最明显的表现是强烈的构造运动和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最显著的标志是兴蒙地区盆岭构造的形成和大规模的成矿作用.大兴安岭中南段是一较典型的幔枝构造,具有明显的核部岩浆-变质杂岩、外围拆离滑脱层及上叠断陷盆地,是该区重要...  相似文献   
973.
声学法深海热液速度场测量重建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利用声学法测量深海热液速度场的基本原理.利用往返飞渡时间差与流场速度的关系,应用反问题求解技术重建测量区域的速度场.应用最小二乘法对两种典型的热液口速度场模型进行了仿真重建,分析了换能器数量、实验测量误差以及换能器的布放对重建结果的影响,并对重建结果进行了流量分析.仿真重建的绝对误差、相对误差以及流量分析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974.
根据“908”ST04区块调查的夏、冬、春、秋季四个航次和“908”补充调查的8月航次资料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区表层水体溶解氧及其饱和度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东海北部表层水体在夏季和春季以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为主要控制过程,特别是7、8月份长江口外、杭州湾外及浙江近海存在大范围的强光合作用区;秋季以有机质氧化分解过程为主,表层溶...  相似文献   
975.
从辽河口湿地污染土壤样品中分离筛选出2株高效石油降解茵lhk-2和lhk-10,经鉴定lhk-2为巴氏萄萄球菌(Staphylococcus pasteuri),lhk-10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maltophili).两株菌的石油降解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培养8d后,加菌组的石油烃降解率均在...  相似文献   
976.
从Shannon信息理论的角度对π/4-DQPSK的差分检测(非相干检测)系统的信息容量限进行了讨论,并且采用熵估计的数值方法计算出了系统的可达信息速率,给出了分别以Es/N0和Eb /N0为横坐标的容量曲线图,从而从信道容量的角度解释了π/4-DQPSK差分检测的门限效应,并给出门限值.容量曲线表明,在信噪比低于该门限值时,即使降低系统谱效率,也不会使系统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977.
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永平  张宇硕  李慧 《干旱区地理》2011,34(6):1009-1016
基于2000和2008年的经济社会统计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和GIS技术手段,对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分布呈东西分异和低值集聚、高值分散特征,经济发达、较发达县域零星散布在甘肃黄河谷地和青海河湟谷地,而经济不发达、欠发达县域分别集中在甘肃中部和青海东部...  相似文献   
978.
利用贵阳基准站2004—2020年17 a的自动翻斗雨量器、人工雨量筒、虹吸雨量计降水量资料,对3种观测方式的年、月、日降水量偏差程度及自动与虹吸自记观测小时降水量差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动比人工、虹吸自记观测降水量偏大,偏差集中在±5%以内,人工与虹吸自记观测降水量偏差最小。日降水量≤10 mm的天数占总降水日数的75.2%,其中自动与人工雨量观测偏差超常的天数占6.8%;剩余日降水量>10 mm的天数中自动与人工雨量观测偏差超常的天数占26.6%。自动与虹吸自记观测小时降水量偏差超常时的差值绝对值与小时降水量呈高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979.
植物样品中无机元素分析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和测定技术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植物样品中无机元素的分析测定在环境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的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植物样品中元素含量一般较低,须选用科学合理的前处理技术和灵敏度高、精密度好、检出限低的测定方法。本文针对植物样品前处理方法和无机元素分析测定技术的研究进展、优势与不足进行评述。前处理方法主要根据样品和待测元素的性质进行选择:干法灰化所用试剂少、空白值低,但组织致密型的样品不易灰化完全、高温下易造成元素挥发损失;湿法消解样品消解较为完全,但试剂消耗大、空白值高、操作繁琐;微波消解可以防止部分易挥发元素损失,用酸量少、消解速度快,但称样量相对较小,不适于需要大称样量的样品分析。几乎所有针对元素分析的仪器分析技术都可以用于植物样品分析,主要根据仪器适用的元素、必要的干扰校正以及基体改进等方面进行选择: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可同时测定植物样品中40种以上的元素,高分辨质谱的检出限可达fg/mL;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适用于某些植物样品中含量较高的P、K、Na等元素的测定;原子吸收光谱法可分析元素达70余种,是普及程度最高的仪器分析技术之一;原子荧光光谱法与氢化物发生技术的联用,在元素含量较低的植物样品分析中技术优势更加明显;新兴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已被应用于植物样品分析,无需复杂的样品前处理,操作简单快速,可实现原位、在线、实时、多元素同时检测;其他选择性强、灵敏度高的分析技术,满足了一些特定元素不能用常规分析技术测定的需求。当前主流分析技术的样品前处理方法都存在着缺陷,固体进样技术将成为植物样品分析领域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980.
The Guantan landslide, with a total displaced mass of about 468 × 104 m3, was triggered by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succeeding rainfall in Jushui Town, Sichuan Province, China. The landslide occurred on an anti-dip hard rock slope with a weak rock founding stratum of 200 m in thickness. To investigate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the Guantan landslide, dynamic behaviors of hard and soft rock slopes were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large scale shaking table tests. The laboratory models attempted to simulate the field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Guantan landslide. Sinusoidal waves and actual seismic waves measured from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were applied on the slope models under 37 loading configuration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eformation mainly developed at a shallow depth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hard rock slope and in the upper (near the crest) and lower (near the toe) parts of the soft rock slope. An equation for predicting the depth of sliding plane was proposed based on the location of the maximum horizontal acceleration. Finally,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failure process of the Guantan landslide occurred in three stages: (1) toppling failure caused by compression of the underlying soft rock strata, (2) formation of crushed hard rock and sliding surface in soft rock as the result of seismic shocks, particularly in the horizontal direction, and (3) aftershock rainfall accelerates the process of mass movement along the sliding pla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