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73篇
  免费   1866篇
  国内免费   2346篇
测绘学   1047篇
大气科学   1493篇
地球物理   2056篇
地质学   4802篇
海洋学   1225篇
天文学   186篇
综合类   862篇
自然地理   1114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42篇
  2022年   416篇
  2021年   536篇
  2020年   403篇
  2019年   552篇
  2018年   521篇
  2017年   476篇
  2016年   504篇
  2015年   484篇
  2014年   490篇
  2013年   561篇
  2012年   541篇
  2011年   593篇
  2010年   574篇
  2009年   577篇
  2008年   550篇
  2007年   503篇
  2006年   426篇
  2005年   418篇
  2004年   304篇
  2003年   292篇
  2002年   353篇
  2001年   359篇
  2000年   317篇
  1999年   303篇
  1998年   230篇
  1997年   199篇
  1996年   169篇
  1995年   158篇
  1994年   148篇
  1993年   124篇
  1992年   114篇
  1991年   79篇
  1990年   73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3篇
  1958年   8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11.
成果容灾及备份是数据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建立完善、高效、安全的管理体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文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成果管理的角度,简单描述容灾备份的管理内容、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2.
郭固良  曾凡河  周晓卫 《现代测绘》2008,31(1):11-12,22
从基于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的Vondrak滤波方法(简称HVF法)的基本假设入手,介绍了HVF方法,该方法能够在未知拟合函数的情况下,通过自动选择合理的平滑因子控制数据平滑的程度,对时序数据序列进行合理平滑,最大限度的削弱数据序列中的随机误差,将信号与噪声合理分离.  相似文献   
113.
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使鄂尔多斯盆地整体抬升,上三叠统延长组顶部遭受到强烈风化及河流侵蚀等地质作用,形成水系广布、沟壑纵横、丘陵起伏的古地貌景观。通过对下侏罗统延安组延10油层组和富县组地层等厚图及延长组顶面起伏图的编绘,基本恢复了前侏罗纪古地貌形态,并将其划分为河谷、斜坡、阶地、高地、平原和潜丘6种古地貌单元。该种古地貌景观严格控制了下侏罗统富县组及延安组下部的沉积相类型、相带展布及压实披盖构造的形成。古河谷的下切作用不仅使延安组下部与油源层的接触距离缩短,又为油气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如遇到有利的储集体与背斜、鼻隆等构造,即可有机配置、富集成藏;同时地层水特征表明斜坡带保存条件最好。指出前侏罗纪古地貌斜坡带上的坡嘴、阶地及潜丘是勘探延安组下部油藏的有利地带。  相似文献   
114.
鄂尔多斯高原植被生态分区及其水文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护生态环境是鄂尔多斯高原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查清植被生态群落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植被演替的自然驱动因素,将鄂尔多斯高原的植被生态划分为基岩台地植被生态水文地质区、沙盖基岩植被生态水文地质区、沙地植被生态水文地质区和滩地植被生态水文地质区。结果表明,气象和地形地貌控制着区内植被生态的总体分布格局,包气带和地下水因素控制着植被生态的演替,沙地植被生态和滩地植被生态的生长发育与地下水关系密切,是地下水开发时保护植被生态的靶区。  相似文献   
115.
张荷生  尹政  崔振卿 《地质通报》2008,27(3):404-413
根据对地下水的均衡状况、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同位素、气象水文条件、地下水流场、区域地质构造变化的研究结果,确定张掖市甘州城区及其外围地下水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地震错断了上部第四系松散层内的隔水层,使中心地带的基底与祁连山区相连的北西向深大断裂带变为导水通道,增大了越流补给量,盆地地下水补给量增加,地下水位大面积上升。关于地下水位上升诱发的地质灾害治理方案的总体思路是,为达到“长治久安”的效果,在城区范围内实施水平排水工程措施,在急需解决城区地下建筑物降水的地段和城区东北部的重灾区实施垂直管井排水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16.
依据岩性岩相研究、孔隙度研究、物探测井解译等成果,对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含水层系统的结构进行了划分与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北部沙漠高原区为单一结构,表现为强富水与中等富水含水层在垂向上叠置与组合,无区域性连续稳定的隔水层,由下到上构成含水统一体;南部黄土高原区为多层结构,表现为含水层与隔水层上下叠置,垂向水文地质分层明显;盆地南、北含水层结构的结构类型明显不同。利用孔隙度、渗透系数、单位涌水量3个参数,对含水层的富水性级别进行了划分,盆地中共划分出7个强富水含水层、7个中等富水含水层和2个弱富水含水层。盆地南、北比较,北部含水层孔隙度大,富水性强,地下水主要富集于盆地北部地区。垂向上比较,盆地北部由上到下,孔隙度由大变小,富水性由强变弱,地下水主要富集于浅层和中层;南部上部罗汉洞组和下部洛河组孔隙度较大,富水性好,中部环河组相对较差,地下水主要富集于罗汉洞组和洛河组。  相似文献   
117.
Based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composition of volcanic volatiles and petrologic estimation of the total mass of volatiles erupted, we showed important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the impact of Mesozoic and Cenozoic volcanic activities on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China. The volcanic activities include western Liaoning and Zhangjiakou Mesozoic intermediate-acidic explosive eruptions, southern Tibet and Shanwang Cenozoic volcanism, and Mt. Changbai volcanic eruption around one thousand years ago. The paper predominantly discusses the earth’s surface temperature changes, ozone depletion, acidic rain formation and mass mortalities of vertebrate induced by the Mesozoic and Cenozoic volcanism in China.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Bulletin of Mineralogy,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2007, 26(4): 319–322 [译自: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相似文献   
118.
抚顺矿区城市下压煤面积6km^2,煤炭储量23901.5万t。通过对矿区地质特征、煤储层特征分析.认为区内煤层气含量高(9.81~24.53m^3/t),煤层中大空隙多,透气性好,渗透率较高(0.24~3.60mD)。煤层直接顶板为厚100m左右的致密油页岩,底板为泥岩、凝灰岩,具有良好的封闭条件。根据矿区多年测试资料,采用容积法得出区内煤层气资源量为30.53亿m^3。综合开发煤层气资源符合东北老矿区的实际,其将为复苏东北重工业基地提供有效的洁净能源。  相似文献   
119.
依据岩性岩相研究、孔隙度研究、物探洲井解译等成果,对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含水层系统的结构进行了划分与研究.结果袁明:盆地北部沙漠高原区含水层系统为单一结构,表现为强富水与中等富水含水层在垂向上叠置与组合,无区域性连续稳定的隔水层,由下到上构成含水统一体;南部黄土高原区为多层结构,表现为含水层与隔水层上下叠置,垂向水文地质分层明显:盆地南、北含水层的结构类型明显不同.利用孔隙度、渗透系数、单位涌水量3个参数,对含水层的富水性级别进行了划分,盆地中共划分出7个强富水含水层、7个中等富水含水层和2个弱富水舍水层.盆地南、北比较,北部含水层孔隙度大,富水性强,地下水主要富集于盆地北部地区.垂向上比较,盆地北部由上到下,孔隙度由大变小,富水性由强变弱,地下水主要富集于浅层和中层:南部上部罗汉洞组和下部洛河组孔隙度较大,富水性好,中部环河组相对较差.地下水主要富集于罗汉洞组和洛河组.  相似文献   
120.
莱州市寺庄金矿区第二金矿富集带成矿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山东省焦家断裂金矿带近5年的深部地质找矿工作,在该带南部地段的寺庄金矿床深部发现了特大型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该金矿床与产于第一矿化富集带中的浅部金矿床之间有100~250m垂深的无矿间隔,构成第二矿化富集带。通过深部勘查,寺庄金矿床深部范围内共圈出Ⅰ、Ⅱ、Ⅲ号3个矿体群、163个矿体,其中在主裂面下盘的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带内发现了规模较大的盲矿体Ⅰ-1号矿体,其资源储量占总量的39.39%,取得了深部找矿的重大突破。本文以此为基础,对矿区深部第二矿化富集带金矿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分析,以带动山东省深部找矿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