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2篇
  免费   228篇
  国内免费   306篇
测绘学   115篇
大气科学   109篇
地球物理   170篇
地质学   622篇
海洋学   152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78篇
自然地理   9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51.
上山遗址是上山文化(11~8.5 ka)的代表性遗址,位于钱塘江上游浦阳江北岸的二级阶地上,是迄今长江下游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是研究稻作农业起源的重要遗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上山遗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遗址的文化面貌、出土遗存等方面,对全新世早期人地关系演化、上山文化产生的环境背景研究相对薄弱。通过选取上山遗址区沉积剖面(SSYZ)以及探方(SSS)的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磁化率、土壤有机碳、孢粉和炭屑分析,结合考古发掘资料及区域气候环境背景,探讨了遗址区沉积过程、古环境条件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上山遗址区在晚更新世以来(130 ka~近现代)经历了河漫滩(202~142 cm)、粉尘堆积(142~72 cm)、考古文化层(72~24 cm)和现代耕作(24~0 cm)4个沉积阶段;2)粉尘堆积是上山遗址区沉积演化的转折阶段。这一阶段气候环境偏干,粉尘堆积于河流的二级阶地之上使地势不断增高,并逐步脱离洪水的影响。以粉砂为主的物质组成,也为早期稻作农业的孕育奠定了母质基础;3)SSYZ剖面磁化率自下而上增高,其中低频、频率磁化率在文化层达到剖面峰值,并且与探方文化层磁化率变化趋势一致,反映了人类活动对磁化率值的影响;4)130~11 ka,孢粉和炭屑的总浓度先增加后减少,乔灌木花粉的百分比含量较高且呈减少的趋势,陆生草本花粉百分比含量呈增加趋势,反映研究区气候环境整体较好,但经历了较大的波动并呈恶化趋势,植被覆盖度较高但呈减小的趋势,与末次间冰期—冰期气候条件较为吻合。全新世以来水热条件好转,植物资源丰富,乔灌木、松科和湿生草本的花粉增加,陆生草本花粉减少但禾本科花粉明显增加,并且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土壤肥力增强,加上近河的地理位置便于先民获取灌溉水源及石器原料,遗址区环境适合人类活动,最终孕育了中国早期的稻作农业文化—上山文化。在文化层中以松科为主的乔灌木植物花粉含量呈减少趋势,而以禾本科为主的陆生草本以及湿生草本的花粉含量呈增加趋势,可能是由于先人住房等生产、生活活动中需要砍伐森林,及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强使增加了对植物资源的利用。  相似文献   
52.
王瑞廷  冀月飞  成欢  刘凯  张启  李弦  任涛 《现代地质》2021,35(6):1487-1503
南秦岭柞水—山阳矿集区地质构造和岩浆活动强烈,矿床(点)成群成带分布,成矿条件良好。在长期找矿实践、成矿地质背景分析和典型矿床解剖的基础上,综合研究认为,区内金矿主要受EW向断裂或EW向韧-脆性剪切带与NE向张扭性叠加构造控制,寒武系水沟口组、泥盆系星红铺组与大枫沟组是金的赋矿地层。金矿体呈近EW向大致等间距展布,单个矿体在延伸方向呈透镜状、哑铃状、囊状等,具尖灭再现特征,构造叠加部位矿体厚大、品位较高。区内金矿床类型多为中-低温热液型、远成低温热液型,成矿时代为印支—燕山期。夏家店等已知金矿床深部及外围、区域断裂旁侧次级近EW向与NNE向断裂交汇部位、构造转折端、构造虚脱部位等是寻找金矿的有利靶区。铜矿分布于山阳—凤镇大断裂两侧,成矿类型以斑岩型-矽卡岩型为主,构造热液改造型、隐爆角砾岩型次之。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钼)矿受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控制,赋存于燕山期斑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内;矿体产状多受岩体与围岩接触面控制,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燕山期中酸性小岩体及其与围岩的接触部位、东西向三级断裂带附近是寻找铜(钼)矿的首选靶区。本次研究建立了柞水—山阳矿集区金铜矿床区域成矿模式,总结了找矿标志,通过成矿规律、成矿作用及物探、化探、遥感异常特征系统分析,认为区内找矿潜力巨大,并提出了3片金铜(钼)成矿远景区,指出下一步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53.
基于北京平原区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土壤元素的横向和纵向分布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北京平原区土壤CaO、MgO、Na 2O、Hg、Cd、Sr、Ba、Sn等含量偏高,Sb、As、Th、W、Br、U、I、Mo、有机质等含量偏低。R型因子分析结果显示,F1因子为反映土壤原始背景特征的元素组合,F2、F4、F6因子为反映人类活动对土壤元素分布特征影响的元素组合,F3因子为反映成土母质基本信息的元素组合,F5因子为反映成土母岩基本特征的元素组合。利用一元非线性回归分析对部分元素的垂向分布特征进行数学建模,回归系数R 2值为0.542~0.960,拟合效果总体较好;从区域尺度上初步判断出人类活动对重金属元素Cu、Hg、Pb、Zn影响深度约150~200 cm,对养分指标N、P、S、Se、有机质影响深度约50~100 cm。一般情况下,褐土中Se、Bi、Li、有机质、Mo、W等39项元素与指标的含量高于潮土,不同土壤质地中As、Cd、Cr、Ni、N、B等29项元素含量的大小关系为:砂质壤土<砂质黏壤土<黏壤土<壤质黏土,耕地土壤中Cd、N、P、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林地,中心城区土壤中有害重金属元素、养分指标的含量普遍高于郊区。  相似文献   
54.
李环  吴沿友  吴沿胜 《中国岩溶》2021,40(3):487-494
以喀斯特适生植物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为研究对象,非喀斯特适生植物桑树(Morus alba)为对照,比较了不同的植物光合作用对露石生境的响应。与无露石生境相比,多露石生境土壤具有较高的水分含量和较多的有机质。分析植物光合作用的光响应曲线和二氧化碳响应曲线、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叶片水势(LWP)和碳稳定同位素值(δ13C)的结果表明:不同生境下,两种植物的LWP及δ13C无显著变化;除了初始荧光参数外,同种植物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差异不显著;不同生境下,构树的呼吸速率和羧化效率无显著变化,而多露石生境土壤生长的桑树的呼吸速率和羧化效率明显要大于无露石生境土壤生长的;在水分亏缺下,构树以牺牲体内碳的方式来维持稳定的羧化效率,进而保持稳定的光合能力;构树比桑树对喀斯特环境有着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5.
二郎坪群抱树坪组作为北秦岭早古生代重要的沉积记录,其研究程度较低。本文通过对抱树坪组内火山岩夹层和花岗斑岩脉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 Pb测年研究,旨在进一步确定其沉积时代与构造环境。研究结果表明:豫西夏馆地区抱树坪组火山岩夹层已变质为(黑云)阳起钠长片岩,常与黑云石英片岩呈“互层状”产出;岩石原岩为安山质凝灰岩,具有相对低的SiO2(52. 56%~62. 04%)、较高的Al2O3(10. 70%~18. 55%)、低的MgO(4. 06%~6. 21%)和FeOT/MgO(1. 23~1. 81),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具镁安山质岩石的特点;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及前人研究认为,抱树坪组可能形成于活动陆缘弧后盆地。获得黑云阳起钠长片岩原岩的结晶锆石U- Pb年龄为446. 0±1. 7 Ma,以及侵入其中花岗斑岩脉的成岩年龄为430. 0±3. 0 Ma,首次将抱树坪组的形成时代准确地限定为晚奥陶世至早志留世。综合区域研究成果认为,小寨组和抱树坪组在地层层序和地层时代上符合广义二郎坪群的划分方案,但大庙组、火神庙组及由小寨组和抱树坪组构成的整体三者在形成时代上表现为近于同时性,在空间上主体呈现近平行关系,可能主体属时代大体相当的不同沉积环境的产物;在大地构造属性方面,认为二郎坪群是在约470 Ma之前由于商丹洋向北俯冲而形成的火山岛弧,在470~436 Ma转化为弧后盆地,至约430 Ma之前最终完成消减闭合。  相似文献   
56.
The snowfall in the Baltimore/Washington metropolitan area during the winter of 2009/2010 was unprecedented and caused serious snow‐related disruptions. In February 2010, snowfall totals approached 2 m, and because maximum temperatures were consistently below normal, snow remained on the ground the entire month. One of the biggest contributing factors to the unusually severe winter weather in 2009/2010, throughout much of the middle latitudes, was the Arctic Oscillation. Unusually high pressure at high latitudes and low pressure at middle latitudes forced a persistent exchange of mass from north to south. In this investigation, a concerted effort was made to link remotely sensed falling snow observations to remotely sensed snow cover and snowpack observations in the Baltimore/Washington area. Specifically, the 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 onboard the Aqua satellite was used to assess snow water equivalent, and the Advanced Microwave Sounding Unit‐B and Microwave Humidity Sounder were employed to detect falling snow. 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 passive microwave signatures in this study are related to both snow on the ground and surface ice layers. In regard to falling snow, signatures indicative of snowfall can be observed in high frequency brightness temperatures of Advanced Microwave Sounding Unit‐B and Microwave Humidity Sounder. Indeed, retrievals show an increase in snow water equivalent after the detection of falling snow. Yet, this work also shows that falling snow intensity and/or the presence of liquid water clouds impacts the ability to reliably detect snow water equivalent. Moreover, changes in the condition of the snowpack, especially in the surface features, negatively affect retrieval performance. Copyright © 2011. This article is a U.S. Government work and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A.  相似文献   
57.
北京及邻区现代微震重新定位及其构造含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Powell直接搜索定位方法对北京西北地区(39°-41°N,114°-117°E)1979—1992年3月发生的348个地震重新定位。通过震相到时的复核和补充、定位速度结构模型的修定以及定位程序的改进等措施,改善了定位效果。结果表明,重新定位后给出震源深度的地震数从原来的132个增至313个;定位结果均方根残差的均值从0.80±0.40s降至0.45±0.18s;各台P波到时残差下降;有近10%的地震震中位置移动了10km以上,它们多位于北京地震遥测台网边缘地区。重新定位后的地震震中集中分布于怀安、宣化、怀来、琢鹿等山间盆地内部并与盆地边缘断裂有关。此外,地震还分布于山区和平原的交界地带。  相似文献   
58.
填充墙与钢框架协同工作性能非线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运用ANSYS有限元中的接触单元建模,对加气混凝土填充墙钢框架的结构性能进行了研究,同时与纯钢框架结构在强度、刚度、以及延性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填充墙与钢框架协同工作能够改善钢框架结构的受力性能和抗震能力,这为钢结构及其围护体系的研究与推广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9.
赣南烟草化学组成及岩土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赣州地区14个典型烟草产区的岩石、土壤和烟叶地球化学调查和研究,初步评价研究区烟草产地的土壤营养状况,探讨烟草内在品质与基岩、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间的关系,为研究区烟草施肥及种植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0.
频率在3~30 kHz的甚低频(VLF,Very Low Frequency)波具有较小的传播损耗和较高的趋肤深度,可以在地球-低电离层波导中实现长距离传输,广泛应用于航海导航、对潜通信等领域,且在电离层遥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武汉大学自主研发的VLF接收机在武汉接收的NWC(North West Cape)台站信号,本文通过分析2018年4月23日—2020年7月22日的观测数据研究了日出期间NWC信号的幅度响应及其特点和规律.结果表明NWC信号日出期间的幅度响应主要包括两种极小值结构:2个幅度极小值(SR1、SR2)的Type I结构和3个幅度极小值(SR1、SR2、SR3)的Type II结构.在以SR1出现时间为时间零点进行时序叠加分析后发现,Type I结构比Type II具有更强的规律性和稳定性.在Type I结构下,SR2出现时间的波动范围、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43~65 min、54.2 min、4.4 min,而在Type II结构下,SR2和SR3出现时间的波动范围分别为48~93 min、80~120 min,平均值分别为64.7 min、96.4 min,标准差分别为10.2 min、11.7 min.在27个月的观测期内,3—7月份Type I结构的出现概率100%,未出现Type II结构,而在1—2月和8—12月Type I结构出现的概率明显下降,最低降至1月份的20.7%,而Type II在1月、2月、11月的出现概率均高于70%.按春秋分交替变化(周期1和周期2)的统计结果,在周期1内Type I和Type II结构出现的概率分别为91.5%、8.5%,而在周期2内Type I结构出现的概率降至41.9%,Type II结构出现概率则升至58.1%,这表示观测期间内Type II结构主要出现在秋冬季,春夏季发生概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