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52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43篇
地质学   117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为了研究正断层在油气成藏与分布中的作用,通过分析正断层输导与不同运移方向所形成的油气分布之间关系,对正断层输导油气运移输导模式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正断层输导油气运移模式主要有输导油气垂向运移和输导油气侧向运移2种模式。正断层输导油气垂向运移模式又可分为输导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模式和输导油气先垂后侧运移模式;正断层输导油气侧向运移模式又可分为输导油气侧向连接运移模式和输导油气先侧后垂运移模式。正断层输导油气垂向运移模式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①正断层输导油气垂向运移模式控制着油气剖面分布特征,输导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模式形成的油气可以在盖层上下分布,输导油气先垂后侧运移模式形成的油气只能在盖层之下分布。②正断层上盘高砂地比地层是其垂向输导油气运移模式形成油气平面分布的主要部位。正断层输导油气侧向运移模式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①正断层输导油气侧向运移模式控制着油气剖面分布特征,输导油气先侧后垂运移模式形成的油气可以在盖层上下分布,输导油气侧向连接运移模式形成的油气只能在盖层之下分布。②反向正断层下盘是其侧向输导运移模式形成油气平面分布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122.
Logistics in China has grown rapidly; in 2015, the freight volume has reached 41 billion ton, increasing by 4.4% year-on-year. At the same time, the pollutant emissions from freight cars account for 70% of total emissions of motor vehicles, which severely affected the air qualit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logistics on air pollution; we used a new methodology based on vector autoregression of freight turnover, gross domestic product, and urban population. We selected Beijing as our test and created a model using time series data for the period 2000–2014. In this model, permanent residents, freight turnover, and SO2 emission were used as proxies for population size, logistic services, and degree of air pollution. Our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expansion of logistic services had the biggest effect on air pollution. Moreover, impulse respons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logistic growth caused more serious air pollution over a short time, with an ongoing negative effect. GDP growth was only weakly correlated with air pollution, while urban population growth appeared to have little effect.  相似文献   
123.
通过GPS三频组合观测值周跳检验量,提出了利用最小二乘原则选择最优组合观测模型的方法,选择了一组最优组合模型。通过各载波间的频率关系,模拟出L5频数据,编制了周跳探测软件,通过实例验算,结果表明组合模型探测周跳精度优于其他模型。  相似文献   
124.
井下动力钻具微钻试验装置是为研制新型动力钻具提供试验条件的关键装备,该装备用于原理样机的试验测试,可降低试验成本并缩短研发周期,试验测试结果可为全尺寸物理样机的制造提供参考。本文依据井下动力钻具的工作特点和钻具试验装置测试原理,设计了一套井下动力钻具微钻试验装置,该试验装置区别于常规和传统的微钻实验台,其采用数控闭环控制钻井液动力循环和钻压,实现了水力驱动与钻压给进的精确控制,并验证了井下动力钻具微钻试验装置的可行性,为水力驱动的钻具样机试验研究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125.
Groundwater arsenic(As)contamination is a hot issue,which is severe health concern worldwide.Recently,many Fe-based adsorbents have been used for As removal from solutions.Modified granular natural siderite(MGNS),a special hybrid Fe(II)/Fe(III)system,had higher adsorption capacity for As(III)than As(V),but the feasibility of its application in treating high-As groundwater is still unclear.In combination with transport modeling,laboratory column studies and field pilot tests were performed to reveal both mechanisms and factors controlling As removal by MGNS-filled filters.Results show that weakly acid pH and discontinuous treatment enhanced As(Ⅲ)removal,with a throughput of 8700 bed volumes(BV)of 1.0 mg/L As(Ⅲ)water at breakthrough of 10 μg/L As at pH 6.Influent HCO_3~-inhibited As removal by the filters.Iron mineral species,SEM and XRD patterns of As-loading MGNS show that the important process contributing to high As(Ⅲ)removal was the mineral transformation from siderite to goethite in the filter.The homogeneous surface diffusion modeling(HSDM)shows that competition between As(III)and HCO_3~-with adsorption sites on MGNS was negligible.The inhibition of HCO_3~-on As(Ⅲ)removal was connected to inhibition of siderite dissolution and mineral transformation.Arsenic loadings were lower in field pilot tests than those in the laboratory experiments,showing that high concentrations of coexisting anions(especially HCO_3~-and SiO_4~(4-)),high pH,low EBCT,and low groundwater temperature decreased As removal.It was suggested that acidification and aeration of highAs groundwater and discontinuous treatment would improve the MGNS filter performance of As removal from real high-As groundwater.  相似文献   
126.
南盘江盆地海西-印支期沉积构造演化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南盘江盆地在早古生代加里东造山作用基础上,于海西-印支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威尔逊旋回,即由早期裂谷(D-P_1)、晚期裂谷和被动大陆边缘(P_2-T_1)、前陆盆地(T_2-T_3)。通过对该盆地南部早三叠世初期玄武岩的稀土元素分析,证实在盆地演化过程中确实有过洋壳生成。该盆地在中晚三叠世发展为前陆盆地表明,扬子板块与印支板块曾沿黑水河断裂带发生过碰撞造山。  相似文献   
127.
文章将三种以面积平衡为原理的几何学方法应用在物理模拟拉张实验中,对比三种方法的结果与模型设计参数间的 误差,讨论了三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其中层长守恒方法需要假设在构造变形过程中层长保持不变,通过曲线拉直 可以恢复构造各阶段拉张量和拉张总量。利用面积守恒可以计算拉张构造中滑脱层深度,面积深度法允许构造变形过程中 层长和层厚的变化,多个构造前沉积地层的面积深度拟合直线可以反映构造整体拉张量和滑脱层深度。面积守恒法在已知 构造滑脱层位置的基础上,通过同构造沉积地层可以计算出拉张活动不同阶段拉张量变化和拉张总量。结合琼东南长昌凹 陷剖面特征,面积守恒法是计算其拉张量变化最准确又有效的方法,面积守恒法应用结果确定过长昌凹陷剖面在岭头组、 崖城组和陵水组沉积阶段的拉张量分别为13.8 km、15 km和21.4 km,拉张总量为50.2 km,拉张率为42.7%。三种方法在物 理模拟实验和琼东南盆地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在伸张构造中由于剪切变形作用,基于面积守恒的方法优于层长守恒的方 法。面积深度法利用构造前沉积地层的几何形态来预测构造整体拉张量和滑脱层深度,面积守恒法可以利用同构造沉积地 层和已知的滑脱层位置来预测拉张构造整体的拉张量和不同阶段的拉张量变化。  相似文献   
128.
以天津盐碱荒地农垦过程为例 ,分析盐碱荒地农垦为水田种植水稻后土壤环境中微量元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随着垦殖年限的增加 ,Cd、As、Hg元素大量富集在 0~ 2 0cm土壤中 ,其原因与污水泡田相关 ;Cu、、Zn、Mn、Ba等植物生长必需的元素在 2 0~ 4 0cm的土壤中的含量高于 0~ 2 0cm土壤中的含量 ,与 0~ 10cm土壤中这些元素有一部分已经被植物吸收有关 ,B的含量在 0~ 2 0cm中较高 ,与人工施肥有关。污水灌溉仍是农业生产中土壤微量元素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9.
周祖翼  毛凤鸣  廖宗廷  郭彤楼 《沉积学报》2001,19(3):456-458,473
在沉积岩样品的单颗粒裂变径迹年龄测试中,常常出现同一个样品的径迹年龄可能由多个不同年龄组分构成的情况。当样品的年龄未能通过 χ2检验时,就必须对样品的年龄进行进一步的多成分分析。本文介绍的最大似然估计方法就是一种有效的年龄成分分离技术。应用这一技术,我们对苏北盆地JSG井的 3个岩心样品 (JSG1、JSG2、JSG3)的 144个磷灰石单颗粒矿物年龄进行了多成分分离,表明上述三个样品实际上是由年龄值分别为 70Ma和 16 7Ma左右的两个成分组成的。这两组年龄的存在表明沉积时存在两个不同的物源区,两组径迹年龄反映的则是磷灰石碎屑颗粒在物源区最后一次达到完全退火温度 (大于 12 0°C)的时间。  相似文献   
130.
河南恐龙蛋化石组合类型及其地层时代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恐龙蛋化石在河南省 10余个盆地中纵向上的分布特点 ,结合孢粉、轮藻、介形类、岩石同位素年龄及产蛋盆地的大地构造发展演化特征 ,研究认为其代表的地层时代为晚白垩世 ,并提出了 3种不同的蛋化石组合类型 ,进一步“三分”上白垩统 :即下部组合为长圆柱形蛋、蜂窝蛋、树枝蛋、网格蛋 ;中部组合为椭圆形蛋、副圆形蛋、树枝蛋 ;上部组合为长形蛋、巨形蛋 ,分别代表晚白垩世早、中、晚 3个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