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82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27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侧视雷达影像距离-共面模型严密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程春泉  张继贤 《遥感学报》2012,16(5):881-894
本文对现有侧视雷达遥感影像的几何构像模型在摄影测量应用中的不足进行了理论分析,以外方位元素作为定向参数,依次建立了像点坐标显函数形式的距离-共面(R-Cp)方程、地心直角坐标系中星载侧视雷达影像的距离-共面方程、以及星载侧视雷达遥感影像的严密定位模型,并进行了稀少控制点条件的星载TerraSAR-X影像定位试验。理论和试验表明,本文所建立的R-Cp严密定位模型,使得雷达影像像点量测坐标作为摄影测量观测值的属性得到体现,容易吸收和利用光学遥感影像基于共线方程模型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数字摄影测量数据处理方法,有利于提高雷达遥感影像摄影测量数据处理的严密性、稳定性、可靠性及数据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盆地西北(以下简称“柴西北区”)古近系-新近系异常超压普遍存在。对超压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形成机制的研究是评价该地区油气成藏条件与资源潜力的关键。依据柴西北区钻井实测压力数据及基于等效深度法计算的地层压力结果,对研究区异常高压的平面和剖面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柴西北区典型钻井泥岩声波时差曲线特征、不同时期沉积速率、各地层岩性特征、有机质生烃潜力及柴西北地区遭受的构造挤压作用,对研究区超压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并对各控制要素在超压形成过程中的贡献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柴西北区地层超压起始深度位于大约1 500 m,主要发育在古始新统路乐河组-中新统上干柴沟组内,总体上异常高压随深度加深逐渐增大。研究区超压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欠压实作用、有机质生烃和构造挤压作用是该区超压形成演化的重要原因。对控制超压形成的各要素定量评价结果显示:欠压实作用是柴西北区超压形成的最重要控制因素,其贡献率高达60%;构造挤压作用次之,其贡献率在20%~30%左右;有机质生烃演化作用对超压形成也有影响,但贡献率相对较小。此外对柴西北区咸湖环境下的盐度分布特征研究初步表明,地层孔隙流体盐度和咸水半咸水环境下沉积的含盐塑性地层对超压的形成和保存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Huang  Jixian  Mao  Xiancheng  Chen  Jin  Deng  Hao  Dick  Jeffrey M.  Liu  Zhankun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2020,29(1):439-458

Exploring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various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mineralization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understanding the genesis of ore deposits but can also help to guide mineral exploration by providing predictive mineral maps. However, most current methods assume spatially constant determinants of mineralization and therefore have limited applicability to detecting possible spatially non-stationary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the mineralization. In this paper, the spatial variation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of mineralization and its determining factors is described for a case study in the Dingjiashan Pb–Zn deposit, China. A local regression modeling technique, geological weighted regression (GWR), was leveraged to study the spatial non-stationarity in the 3D geological space. First, ordinary least-squares (OLS) regression was applied, the redundancy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were tested, and the spatial dependency in Zn and Pb ore grade measurements was confirmed. Second, GWR models with different kernel functions in 3D space were applied, and their results were compared to the OLS model. The results show a superior performance of GWR compared with OLS and a significant spatial non-stationarity in the determinants of ore grade. Third, a non-stationarity test was performed. The stationarity index and the Monte Carlo stationarity test demonstrate the non-stationarity of all the variables throughout the area. Finally, the influences of the degree of non-stationary of all controlling factors on mineralization are discussed. The existence of significant non-stationarity of mineral ore determinants in 3D space opens up an exciting avenue for research into the prediction of underground ore bodies.

  相似文献   
14.
张继贤  林祥国  梁欣廉 《测绘学报》2017,46(10):1460-1469
点云是目前摄影测量、遥感、计算机视觉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的数据源之一,而信息提取是点云处理、分析和应用的必经环节。为此,学术界已经提出了大量点云信息提取方法。本文从基元类型、提取特征、特征选择与分类器等3个视角概括了点云信息提取的相关研究现状,总结出点云信息提取存在的5个主要问题,点明了点云信息提取的6个主要发展趋势,并着重介绍了"融合多基元的点云信息提取范式"。  相似文献   
15.
地表风蚀物理过程风洞实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本文介绍了研究地表风蚀物理过程中风洞实验的方法、内容及结果。实验表明:净风对土表的风蚀作用微弱,即使在遭到大风吹刮时,土表的结壳仍不易受到破坏。但在挟沙气流作用下,却能使土表结壳遭到破坏,风蚀发展异常迅速。自然形成的土表结壳、经风选被粗化的土表和长有草丛的地表均有抑制风蚀的保护作用。本实验在方法上虽属初步尝试,但能说明沙漠化物理过程的一般机制,并为防治按漠化的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科尔沁草原南部不同类型沙丘水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继贤  徐斌 《中国沙漠》1985,5(3):33-39
沙丘在不受地下水影响的情况下.沙层水分的补给取决于降水;降水对沙层湿润的深度与一次性降水的多少成比例关系.在流动沙丘发展成为固定沙丘的过程中,由于植物的生长,水分条件逐渐变坏。160厘米厚沙层4-7月的月平均有效水分,流动沙丘为102.46毫米,半固定沙丘为51.79毫米,固定沙丘为41.09毫米.沙丘固定后地表形成结皮,在降雨强度大的情况下,固定沙丘地表形成径流,汇集于丘间,使丘间含水量高于固定沙丘。依固定沙丘和丘间在水分条件上的差异,地貌条件上的不同,在利用沙地时充分利用固定冷丘丘间的有利方面,适当开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陕北榆林地区土地沙漠化划分了四种类型及描述了沙漠化土地分布的特点,并对这一地区的沙漠化土地进行了防治区划,为全区制定综合农业区划提供科学依据。沙漠化是土地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植被和土壤逐渐衰退破坏导致沙地出现的过程。当今,沙漠化迅速发展和扩大的特征是以人口的迅猛增长及滥用土地为主要标志,它所带来的对人类生活及环境的威胁,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陕北地区是我国沙漠化严重地区之一,研究其发生发展的历史和现状,预测其发展趋势,从而制定沙漠化土地的治理区划,对本区沙漠化土地整治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罗氏沼虾胸神经节中促进卵母细胞发育的激素的初步分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氏沼虾成虾的胸神经节匀浆经Sephadex-G50柱层析所得第2个峰再经HPLC分离得到9个组分. 第1个组分和罗氏沼虾期卵巢小块一起体外培养36h可使卵母细胞的直径较对照组非常显著地增大P0.01这种增大卵母细胞直径的能力随该组分中蛋白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在该组分中的激素分子量在1.3kDa左右. 结果显示罗氏沼虾胸神经节能分泌促进卵母细胞发育的激素.  相似文献   
19.
含油气盆地超剥带的勘探以重质油-油砂为主。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超剥带的中生代油砂中发现了轻质油,报道了其基本特征与成藏模式,并探讨了勘探意义。结果表明,轻质油呈黄绿色荧光,与呈黄褐色荧光的重质油共生。油砂连续抽提发现,重质油充注在前(颗粒吸附烃/包裹体烃),轻质油充注在后(孔隙游离烃),油源均来自研究区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典型生标特征为Pr/Ph值小于1,伽马腊烷/C_(30)藿烷为0.43~0.82,C_(20)、C_(21)、C_(23)三环萜烷呈上升型分布。油砂无机地球化学研究发现,2期原油充注明显,形成了2期方解石胶结物,早期MnO和FeO含量在1%~1.5%之间,晚期大于1.5%。白垩纪前,风城组生源成熟油在充注过程中遭受降解,形成重质油-油砂;白垩纪至今,风城组生源高熟轻质油沿横断裂直接运移至超剥带,在断裂"纵横交叉"之处最富集。据此认为,研究区横断裂沿线是这类轻质原油勘探值得考虑的领域。超剥带的勘探可能不仅局限于传统认为的重质油-油砂,若存在有利的成藏条件,亦有可能形成轻质油气的聚集。  相似文献   
20.
川东北飞仙关组沉积控储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礁滩型碳酸盐岩储层中,沉积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至关重要。以川东北普光和元坝地区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台地边缘浅滩相储层为例,在沉积背景及其演化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飞仙关组沉积亚相及微相发育特征,划分并描述了典型钻井储层高频旋回,讨论了层序演化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高频旋回发育及其与孔隙发育的相关性、相对海平面变化与储层非均质性的关系,以及沉积、成岩环境对储层早期孔隙发育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