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61篇
  免费   1585篇
  国内免费   2254篇
测绘学   930篇
大气科学   817篇
地球物理   1492篇
地质学   3919篇
海洋学   977篇
天文学   91篇
综合类   517篇
自然地理   757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63篇
  2022年   371篇
  2021年   445篇
  2020年   403篇
  2019年   453篇
  2018年   423篇
  2017年   387篇
  2016年   363篇
  2015年   439篇
  2014年   437篇
  2013年   473篇
  2012年   546篇
  2011年   521篇
  2010年   537篇
  2009年   436篇
  2008年   456篇
  2007年   450篇
  2006年   386篇
  2005年   354篇
  2004年   276篇
  2003年   176篇
  2002年   194篇
  2001年   179篇
  2000年   156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7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7篇
  1934年   2篇
  1928年   3篇
  192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柴北缘绿梁山地区辉长岩的锆石U-Pb年龄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柴达木盆地北缘绿梁山地区的辉长岩侵入到古生代滩间山群及超基性岩中 ,地球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显示出源幔特征。选自其中的锆石明显具岩浆型锆石特点 ,4个单颗粒锆石U -Pb同位素年龄均为谐和年龄 ,2 0 6 Pb 2 38U表面年龄统计权重平均值为 (496 .3± 6 .2 )Ma ,代表了该岩体的结晶年龄 ,从而间接地否定了本区滩间山群的时代为晚奥陶世 -志留纪的认识。辉长岩与滩间山群是柴北缘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岛弧的组成部分。此类岩体同位素地质年龄的确定对柴北缘榴辉岩、滩间山群时代及大地构造性质的重新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2.
岩浆混合作用——来自甘肃北山的野外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 1∶2 5万马鬃山幅区调填图和方法研究工作中 ,通过观察到的一些与岩浆混合模式相关的现象 ,指出暗色微粒镁铁质包体是岩浆混合作用的有利证据 ,讨论了与花岗岩侵入体相关的镁铁质小岩体混合成因的可能性 ,认为岩浆混合作用在造山带岩浆活动中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3.
圆弧状沉积盆地与软土单覆盖层出平面地表运动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解析方法,通过圆弧状沉积盆地与同样参数的软土均匀单覆盖层的对比,研究沉积盆地对平面SH波二维散射效应和其出平面地表运动。数值对比结果表明:(1)波垂直入射时盆地中央地表位移幅值反应,其随频率变化形式与软土单覆盖层的地表运动有较强的对应性,且此时单覆盖层地表位移幅值为其下降;(2)盆地的二维散射效应特点显著波的汇聚作用使盆地中的地表运动显著放大,总体上较软土单覆盖层的地表位移幅值要大,其频域内的最大反应则明显大于单覆盖层情况,但最大反应在盆地表面出现的位置依赖于入射波角度、盆地深宽比和盆地的软硬程度;(3)沉积盆地中地表位移运动有强烈扭转效应,且随盆地变软和入射波频率增高而增强。  相似文献   
104.
The updated study shows that the taphrogenesis of basement of the Fushun Basin is not a kind of instantaneous process. It intensified gradually and went to extreme in the sedimentary stage of the Guchengzi formation, and then, it weakened rapidly and stopped soon afterwards; the depression did not take place after the taphrogenesis. On the contrary, it almost happened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taphrogenesis. The depression went at a high speed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sedimentary period of the Xilutian formation, and then weakened gradually in the sedimentary period of the Gengjiajie formation. The evolution course of the synsedimentary structure of the Fushun Basin can be summarized as the following six stages: slow taphrogenesis and high speed depression to accelerated taphrogenesis and high speed depression to high speed taphrogenesis and high speed depression to retarded taphrogenesis and high speed depression to gradual halt of taphrogenesis and reduced depression to slow depression and gradual halt of depression. The tectonic evolution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lower taphrogenesis and upper depression" structure. The formation of the binary structure might be due to the suspension of taphrogenesis and the change of the regional structure stress field, but the depression kept going. The result of calculation combining the analysis of the synsedimentary structural frame, the back-stripping method of the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basin basement and the simulation of thermo-settlement history indicates that the great sedimentary space required by the "upper depression part" consists of two parts, namely, 40% from compaction of sediments and 60% from slow depression of the basin basement during a long period of time. Gradual halt of the depression in the Fushun Basin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reversal of the lithosphere hot-recession and gravity isostasy adjustment which may be the result of new hot-events in the depths and accompanied invasion of extremely thick diabase sill, thus revealing a new forming mechanism of "fault subsidence at the base and depression on the top"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探讨喉癌的CT分型和转移相关因子CD44V6表达的意义。方法 对39例喉鳞癌行术前常规CT检查,其术后标本进行CD44V6的表达检测,与术前CT片作对照分析。结果39例喉鳞癌CT检查;声门型24例,声门上型14例,跨声门型1例,声门下型0例;T1-2级22例,T3-4级17例;淋巴结转移组13例,非转移组26例,CD44V6总的阳性表达率为61.5%,对各组均采用秩次检验分析,CD44V6在喉癌的CT的T分级和淋巴结分组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而部位分区无明显差异。结论 喉癌的CT分型中的T分级、淋巴结分组与CD44V6的阳性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6.
城市震害高危害小区的研究和GIS的实现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帅向华  成小平  袁一凡 《地震》2002,22(3):113-119
论述了在城市地震灾害中如何考虑诸方面因素来评价城市的灾害轻重分布情况。中建立坑危害小区分析模型,设想将城市划分等面积网格,给每个单元网格赋予灾害指数,以确定城市中受灾较为严重的区域,为求灾指挥提供决策信息。同时,将高危害小区的模型研究结果转化为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的GIS模型。该研究结果已应用于泰安市防震减灾示范研究项目中。  相似文献   
107.
洪水演进三维模拟仿真系统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洪水演进仿真系统的研制,是实施“数字流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洪水演进可视化目标的分析,基于Visual C 系统开发平台,融GIS技术和Opengl开发技术,采用三角形逼近、光滑处理和加入法向量以控制光照的方式,实现了流域地形及河床的三维可视化仿真;应用广度优先搜索算法确定了运动水体与流域河床形态的自适应与自相依的关系,使流域洪水演进模拟具有真实自然的可视化效果。所研制的系统雏形,可有效的模拟流域洪水的三维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08.
路南石林形态计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在高  杨明德  梁虹  彭建  程星 《山地学报》2002,20(5):519-525
从流域地貌结构的角度,分析了路南石林形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根据对石林形态测量的数据,借助于SPSS软件,运用多元统计学的方法,对石林形态进行计量分析,从而揭示了石林形态大小的内在本质规律-石林的高度与宽度的比值符合P-Ⅲ型曲线分布模型。  相似文献   
109.
上海城市环境经济系统发展过程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袁雯  杨凯 《地理研究》2002,21(1):97-106
本文围绕上海环境经济发展的阶段和过程,基于7项原则,选取总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总投资、城区人均居住面积、水质指数、环境保护投资等10个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比较分析等手段,对上海1978-1998年间城市区域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和探讨,寻求上海区域环境经济发展的特征和演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近20年来上海环境与经济关系之间的协调状况有一定的改善,在经济度增长时期这种改善表现得较为突出;相关分析的结果则表明1990-1998年间各项指标的相关性总体上高于1979-1989年间,且部分指标间相关系发生了正负向的变化;从回归结果看,GDP相对其它指标可预测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0.
干旱区水土资源时空变化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11  
水资源是制约干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自然因素,水、土资源利用在时间和空间上平衡与否的矛盾影响着干旱区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用定量化的数学模型表示二者的互相影响,能描述、解释和预测二者关系并能为制定对策提供依据。本文首先分析了干旱区土地利用与水资源的相互影响,然后对水土资源相互影响下时空变化的模拟方法和理论进行了综述。一方面从蒸散的计算、模拟地下水补给、模拟区域尺度上土地利用影响、模拟土地管理措施影响、模拟抽取地下水影响、以系统方法模拟土地利用影响等几方面对土地利用影响下水资源的时空变化模拟进行了综述。同时对水资源影响下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从主要考虑水文作用的水文-植被模型的建立应用及引入人为因素为驱动力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两方面做了综述。文章最后进一步概括了干旱区水土资源时空变化模拟的趋势并就此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三点展望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