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4篇
  免费   212篇
  国内免费   570篇
测绘学   95篇
大气科学   858篇
地球物理   50篇
地质学   102篇
海洋学   23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5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世界上利用的能源90%以上都是“化石能源”(如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随着人类不断利用这些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它将会逐渐枯竭,且其燃烧形成的产物(如CO2和SO2等)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如温室效应和酸雨),也有害于人类健康。因此,人类正面临着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为满足能源需求量日益增长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我们必须寻找环保型的可再生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以满足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在各种可再生能源中氢能将有可能替代“化石能源”,成为未来能源利用的主要形式。氢能具有许多优点:①氢能燃烧时只生成水,不产生任何…  相似文献   
2.
生物制氢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 世界上利用的能源90%以上都是“化石能源”(如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随着人类不断利用这些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 它将会逐渐枯竭, 且其燃烧形成的产物(如CO2和SO2等)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如温室效应和酸雨), 也有害于人类健康。因此, 人类正面临着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为满足能源需求量日益增长和环境保护的需要, 我们必须寻找环保型的可再生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 以满足人类对能源的需求。 在各种可再生能源中氢能将有可能替代“化石能源”,成为未来能源利用的主要形式。氢能具有许多优点:①氢能燃烧时只生成水, 不产生任何污染物, 甚至连CO2也不会产生, 实现真正的“零污染” 和“零排放”;②氢能的能量密度高, 放热高达122 kJ/g, 是焦炭放热的4.5倍, 汽油的2.68倍;③氢能可经济有效的输送和储存, 可以利用已有的天然气管道输送, 输送成本低, 甚至优于输电, 因为输送氢能不会产生如电能输送过程中所产生的能量损耗;氢能的存储也比较简便, 其中储氢合金材料就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储氢方法, 该方法储氢能力强、运输方便、操作容易, 且安全可靠。在利用储氢合金进行储氢时, 还可用以进行制冷或采暖(Kulkova et al., 2006), 因为储氢材料在吸氢时放热, 在放氢时吸热。正因为氢能具有如此多的优点, 许多大的跨国公司开始对制氢技术高度关注, 如主要汽车制造商(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等)对开发以氢能作为燃料的汽车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宝马公司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制以氢能为能源的汽车, 宝马公司现在已拥有了时速达240km的氢能汽车(Munro,2003)。同时, 一些发达国家的科研院所的科学家们对氢能的制备方法、制氢机制以及提高产氢量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大气热力学发展进行了综合评述, 阐述了如城市热岛效应、全球增暖等非传统大气热力学问题; 基于大气非平衡态热力学的非线性理论, 提出应发展突显热力学作用的数值模式, 并阐述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工程”一词借用了工程学特有的科学合理的框架结构、系统科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以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部各要素组成的高效运作的有机整体的机制原理,即特指为系统工程。本文讨论的防灾减灾工程实际上是关于我国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工程)建设问题。1气象灾害概述1.1气象和气象灾害什么是气象?一种传统的、流行的、极具代表性的说法是:“地球被空气所包围。包围地球的空气整体称为大气。大气中的各种现象称为气象。”(内田英治等,《气象手册》中译本1985版,贵州人民出版社,第1页)。随着人类生产活动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气象概念的内涵发…  相似文献   
5.
新一代天气雷达与强对流天气预警   总被引:44,自引:29,他引:44  
简要介绍了对流风暴的分类、对流风暴的强弱和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识别和预警技术,以及新一代天气雷达对强对流风暴预警水平的改进。  相似文献   
6.
该文主要对适合于北京地区的土壤水分卫星遥感监测方法,利用GIS及GPS工具,提高对土壤水分卫星遥感监测结果的分析能力进行了探讨。在分析研究北京地区土壤水分卫星遥感监测模式及适宜使用的下垫面状况和时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批具有一定物理意义和应用价值的遥感模式。利用GIS和GPS技术实现包括遥感信息在内的多种数据的复合,以影像的方式,将地表地理状况与土壤水分卫星遥感监测结果结合起来,实现了RS、GIS及GPS的融合,提高了土壤水分卫星遥感监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区气象环境数据模拟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区域边界层模式RBLM模拟北京地区气象环境特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北京地区的气象环境很复杂,其主要特点是受昼夜循环的山谷风气流、城市热岛环流及大尺度系统共同影响。(2)北京市区季地面风的日变化较小,主要是偏北气流,城市上游方向在市区的北边,而春夏季地面风的日变化比较明显,市区的进出口气流方向变化很大。(3)北京市城市热岛强度在夏季较强,城市热岛环流明显,城市中心近地面气温比郊区近地面气温高5-6℃左右。(4)数值模拟结果能较好地反映北京地区流场的日变化,与实际观测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0年6月1日~8月11日北京地区地基全球定位系统(Globe Positioning System)网遥感大气总水汽量试验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夏季大气总水汽量的时空变化,研究了大气总水汽量与日平均温度、地面水汽压和降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气总水汽量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化,对于地理位置基本相近的台站,海拔高度的影响比较明显,一般情况下高山站的水汽总量低于平原站;在晴天,地面水汽压与大气总水汽量有较好的相关性,而在云雨日,由于高低层大气湿度的变化常常不同步,用地面水汽压估算的大气总水汽量具有较大的偏差;大气总水汽量短时间内的快速增加往往对应有降水过程出现,但总水汽量的大小与降水量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相关,在降水预报中应综合考虑总水汽量的前期平均水平、短时的增幅和峰值大小等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统计分析   总被引:60,自引:10,他引:60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0~ 2 0 0 0年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的统计分析表明 ,大气能见度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冬、春、秋三季及全年日平均年际变化表现为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能见度较好 ,前期和末期能见度较差 ,2 0 0 0年能见度迅速好转 ;夏季能见度年际变化在 1997年以前与其他季节相反 ,1995年能见度最差。大气能见度与同期地面气象条件和主要污染物浓度的相关性比较表明 ,春、夏、秋三季以空气湿度、PM10 和风速为主要影响因子 ,冬季以PM10 、SO2 、空气湿度和风速为主要影响因子。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和空气污染物浓度呈反相关 ,与风速的相关性较为复杂 (有时呈正相关 ,有时呈反相关 ) ;高湿度 (相对湿度 f≥ 80 % )、小风速 (地面风速u≤ 2m·s-1)和雾是造成低能见度的主要气象条件 ;污染物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以冬季最为明显 ,秋季次之 ,夏季最差  相似文献   
10.
用非线性多因子动态组合方法作降水概率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逐时段定点降水预报这个以往一般作为非连续量处理的预报问题转化为对一个连续的降水可能函数的预报问题。降水可能函数为一由实况值确定的函数。因为现在模式变化较快,且许多因子和降水可能函数为非线性关系,文章采用一种新的非线性多因子动态组合方法,通过对降水可能函数的预报,作客观分站降水概率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