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研究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发育早期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及变化规律,采用GC/MS法等方法分析了褐菖鲉的受精卵、初产仔鱼、前仔鱼期和后仔鱼期四个阶段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特点及其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总氨基酸含量从受精卵至初产仔鱼显著下降、前仔鱼期又显著回升、至后仔鱼期再次呈显著下降(P0.05);(2)总游离氨基酸量以初产仔鱼最高,是受精卵的10倍,各期的游离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值为1.4%—20.0%;(3)受精卵中以DHA、C16:0两者实际含量最高,分别为104.88 mg/g和68.74 mg/g,C18:1n-9和EPA次之,分别为41.23 mg/g和27.23 mg/g;(4)褐菖鲉内源性营养阶段被选择性消耗的主要脂肪酸依次为C16:0C18:1EPADHAARA,就脂肪酸的利用率而言MUFASFAPUFA;(5)褐菖鲉仔鱼在开口后的外源营养阶段对脂肪酸的利用率为PUFASFAMUFA,其中DHA相对EPA和ARA被选择性消耗。研究表明,褐菖鲉受精卵的游离氨基酸/总氨基酸比值符合海水鱼类沉性卵的特征,褐菖鲉在早期发育不同阶段对脂肪酸消耗具有不同的选择性,C16:1、C16:0、C18:0和C18:1是褐菖鲉早期发育的主要能源物质,在褐菖鲉开口饵料中添加一定水平的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等氨基酸及高度不饱和脂肪酸DHA等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陡坡陡崖作为一种特殊的地形地貌,是造成滑坡、泥石流等各种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由陡坡陡崖引发的地质灾害会破坏人造地物,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本文利用DEM数据提取了浙江省温州市的陡坡陡崖,对温州市陡坡陡崖的影响范围进行系统研究,构建了温州市陡坡陡崖的潜在滑坡方向模型,并确定其对人造地物(如道路、房屋)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两个:①提取陡坡陡崖并对其潜在滑坡方向进行建模;②根据影响范围提取受影响的人造地物并建立基础数据库。结果表明,温州市的陡坡陡崖数量多,分布范围广且集中,其引发的地质灾害会对人造地物造成严重的潜在影响。本文构建的温州市基础数据库可以描述陡坡陡崖潜在影响的房屋和道路的位置,确定灾害重点防治区域,为温州市的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3.
在东南沿海地区每年汛期由台风暴雨诱发的坡积层滑坡灾害事故众多,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斜坡单体风险评价是地质灾害治理与防控的重点、难点。在野外调查、工程地质钻探及岩土体力学测试的基础上,以仕阳镇仕阳北坡为例,结合气象资料分析了不同降雨条件下斜坡的稳定性;采用蒙特卡洛方法计算了斜坡安全系数的统计特性;基于斜坡破坏概率研究了承灾体的易损性,并定量计算了不同降雨条件下建筑物及人员的风险值。结果表明: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滑坡发生概率随之增加,其风险值也逐渐增加,特大暴雨工况风险最大,其人员风险为94人/年,经济风险为1.41亿元/年。研究结果对东南沿海地区该类滑坡的防治工程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可为该类滑坡的防灾减灾决策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3—2017年6—8月FY-2E和FY-2G地球静止卫星相当黑体温度(Black Body Temperature,TBB)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我国夏季东北冷涡下东北地区MCS的分布和活动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 MCS的活动具有明显的月际变化和日变化特征,6月对流活动最活跃。MCS的主要移向是东、东北和东南,平均移动距离3.99个经纬距。(2) MCS成熟时刻的面积、偏心率和生命史均小于江淮地区以及中国中东部,云顶高度低于江淮地区,整个生命史表现出发展快消亡慢的特征,与江淮地区相反。(3)基于MCS的定义得到的Z标准,对2016—2017年的MCS作了统计分析并与J标准统计得到的MCS进行对比,得出,两种定义下的MCS环境场特征基本一致,主要表现为MCS多生成于500 hPa槽前和槽后,对流层高层MCS位于双急流之间靠近北支急流的辐散区,南侧急流高度在200 hPa,北侧的急流高度在250 hPa。低层,位于低空急流左侧,低涡南侧、东南侧,有较强的水汽和动量输送。槽前生成的MCS南侧中层存在垂直反环流向MCS输送干暖空气与位涡,槽后生成的MCS两侧均有大值位涡向其输送,同时北侧冷干空气的输送使锋区及上升运动加强,更有利于MCS的形成。(4)两种标准下的MCS造成的降水明显不同,在统计强降水方面Z标准要优于J标准。由于Z标准空间与时间尺度较小,统计得到的MCS较多;但同时会遗漏部分相对弱的MCS。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瓯江河水为对象,研究河水中悬浮颗粒物对重金属(Cu、Zn、Cd、Pb)离子的吸附行为.分别进行了Cu、Zn、Cd、Pb在悬浮颗粒物的吸附速率,解吸速率以及溶解性有机质(DOM)对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河水中悬浮颗粒物对Cu、Zn、Cd、Ph的吸附和解吸速率较快,吸附平衡时间为8h,解吸平衡时间为4h...  相似文献   
6.
钟万强 《气象科技》2010,38(6):758-761
鉴于雷击分类目前缺乏完整的体系,根据雷击危害方式对雷击进行了综合研究,将间接雷击分为两大类,由此提出了"雷电电位差效应"。对雷电反击、雷电地电位上升、雷电旁侧闪络等效应进行了阐述,并单独对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进行分析。介绍了雷电电位差效应的防护方法,对安全距离做了说明。研究了雷电电位差效应与人身伤害的关系。分析表明:雷电电位差效应主要包括雷电反击、雷电地电位上升、雷电旁侧闪络以及与人身伤害有关的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雷电电位差效应的防护方法主要包括躲避、等电位连接和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相似文献   
7.
温州地处浙江东南沿海,降雨充沛。台风等极端气候灾害引起的强降雨次数繁多,并可能引发地区周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收集相关地区、时段的气象、水文资料,并对研究区降雨数据进行处理,在野外实地调查、遥感解译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区地质灾害调查结果,总结群发性坡面泥石流特征,分析其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针对致灾因子降雨量与温州地区群发性泥石流灾害的因果关系,获取坡面泥石流发生周期内的各时段降雨量,并利用相关性分析确定最大1h、3h雨强为研究变量,在二维坐标平面上投影近百个案例点,拟合得出临界雨量方程,并根据泥石流发生与否划分区域计算超越概率和误报概率,得出温州地区泥石流爆发前期雨强满足"两倍关系"的经验结论,寻求解决温州地区实际泥石流地质灾害预警问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太湖疏浚底泥堆场黏土防渗层阻隔污染物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涛  张志红  唐保荣 《岩土力学》2012,33(4):993-998
底泥疏浚是治理太湖污染的必要途径之一。限于目前国内的经济与技术条件以及疏浚底泥的数量巨大,太湖雪浪底泥堆场只能直接采用下部的天然黏性土层作为防渗层而不加任何处理。为了确保疏浚污染底泥在堆放期间不对周围环境和地下水造成污染,采用渗透与阻隔、静态吸附、动态土柱等试验测定和分析了黏土层对底泥中主要污染物(总氮、氨氮、硝氮、亚硝氮、总磷、化学耗氧量(COD))渗透和运移的阻隔能力,同时得到了可用于分析污染物在土层中运移和转化规律的一些重要参数。试验结果表明,雪浪堆场下部的黏土层对疏浚底泥中的主要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吸附和阻隔能力。  相似文献   
9.
张丽娜  彭力 《测绘通报》2017,(10):100-105
由于三维场景与二维图像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和高度复杂的关系,使用相机对用户的位置进行估计需要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了使用神经网络估计的单相机进行室内定位的方法。室内定位系统的主要优点是LED能够使用可见光通信发送其位置信息。首先,该方法充分利用LED光线的投影不变性,借助图像传感器通信(ISC)完成虚拟直线的构建;然后,运用神经网络估计从该虚拟直线中提取出相机的方向信息;最后,使用一个简单数学方程估计用户位置。仿真试验考虑了4种情形,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性能优于同类方法,对于一个房间内的大部分地方,定位误差在35 mm以内。  相似文献   
10.
王军  杨芳  吴延平  胡秀青 《岩土力学》2011,32(Z1):111-117
通过GDS循环三轴试验系统,对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软黏土的孔压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循环应力比,初始剪应力与振动频率对孔隙水压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循环应力比的增加,孔压发展速度增快。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软黏土存在临界循环应力比,通过孔压也可以确定其值大小。在循环初期,孔压率较大,随着循环时间的增加,孔压率逐渐减小。随着循环应力比的增加,孔压率增加。振动频率对孔压比-循环次数关系影响明显,随着频率的增加,孔压比减小;然而,当振动频率大于1 Hz时,振动频率对孔压比-时间与孔压率-时间关系影响不明显。随着初始剪应力的增大,孔压增加。初始剪应力对应变率具有显著影响;随着初始剪应力的增加,应变率增加。在对数坐标下,孔压率与时间呈线性关系。在上述试验基础上建立了孔压率与时间关系表达式,通过积分得到了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软黏土的动孔压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