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5篇
  免费   547篇
  国内免费   806篇
测绘学   90篇
大气科学   1149篇
地球物理   296篇
地质学   1612篇
海洋学   8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1192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47篇
  2022年   133篇
  2021年   153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161篇
  2018年   178篇
  2017年   118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69篇
  2014年   226篇
  2013年   250篇
  2012年   272篇
  2011年   240篇
  2010年   216篇
  2009年   198篇
  2008年   189篇
  2007年   221篇
  2006年   193篇
  2005年   162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7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亚洲中部干旱区黄土释光测年研究进展及其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亚干旱区广泛分布的黄土沉积为研究这一区域的大气粉尘、环境和气候演化提供了良好载体,而黄土年代学是气候环境研究的基础。近几十年来逐渐发展并日趋成熟的释光测年方法是建立黄土地层序列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中亚干旱区的测年进展(主要是释光测年)进行总结梳理,得到如下认识:(1)释光测年方法与14C测年方法比较,测年范围更广,测年材料易得,在此区域黄土框架的建立中有广泛适用性;(2)石英光释光单片再生法(SAR)能够用于建立中亚干旱区末次冰期以来黄土沉积的年代框架,但是需要考虑部分地区石英灵敏度偏低、不同粒径结果不一致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仍然需要更多的方法学的研究;(3)长石的两步法(pIRIR)与多步法(MET-pIRIR)已经基本克服了传统IRSL方法中信号的明显异常衰退现象,在此区域可以建立MIS 7以来的年代框架,长石的灵敏度高,可以用来测试石英灵敏度低而无法得出可靠年代的样品,其测年范围比石英更广,在具体的应用中需要根据样品灵敏度高低、年老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来建立年代框架。  相似文献   
82.
基于被动微波遥感的积雪深度和雪水当量反演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积雪是冰冻圈重要组成要素之一,也是对天气和气候响应最为敏感的自然要素。被动微波能够穿透云层、积雪和大气进行全天候、全天时地工作,在估算积雪深度、雪水当量等积雪参数上有很大优势。综述了国内外基于被动微波遥感的积雪参数反演研究的进展,首先介绍了被动微波遥感监测积雪的基本理论,以及被动微波遥感数据;然后将当前的积雪深度和雪水当量反演算法总结为4类:(1)基于统计的线性反演算法;(2)基于微波积雪模型的反演算法;(3)基于先验知识的非线性反演算法;(4)数据融合与数据同化。随后介绍了常用的7种积雪数据产品,并讨论了影响积雪深度和雪水当量反演精度的几个因素,最后对未来积雪参数反演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83.
以甘肃省兰州市青白石乡的黄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3组相同含水率,不同干密度(1.5,1.6,1.7)下的重塑试样进行毛细吸水试验,研究了干密度对毛细吸水的影响。研究发现:干密度越大,毛细吸水速率越慢,水分到达顶端需要的时间越长;试样底部的含水率最高,在26%~30%之间,含水率沿着试样向上逐渐降低,在试样中部4 cm处出现明显变化,0~4 cm含水率变化幅度大,4~8 cm含水率变化幅度小,说明毛细作用主要集中在试样的中下部分;在相同初始含水率条件下,干密度越小,毛细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84.
中国南方寒武系海相页岩含气性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有机质孔隙发育机制不清楚,无法直接用控制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含气性的有机质丰度和后期构造活动对页岩气的影响来预测其含气性。笔者提出采用历史演化的观点,在动态条件下研究孔隙的形成和发育机制,恢复南方寒武系页岩的有机质转化、油气形成和有机孔隙演化的历史。通过三者的耦合关系研究,为中国独特的高热演化条件下的有机质孔隙的发育机制,在研究方法和理论上探索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85.
采用锆石U-Pb方法在甘肃北山地区花牛山群中变英安岩中获得LA-ICP-MS U-Pb年龄为(454.7±0.87)Ma(MSWD=0.28),属晚奥陶世早期的产物,该年龄可为准确厘定花牛山群的沉积时代提供新的依据,从而将其修订为上奥陶统。同时岩石地球化学具高碱、高铝,富集Rb、Th、U、K、Pb,亏损Nb、Ta、Ti,无明显δEu异常,显示出明显的火山弧岩浆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表明,岩体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其形成与俯冲流体交代或俯冲沉积物的加入有关,与花牛山铅锌矿的喷流(气)沉积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形成环境不同,因此,认为花牛山群并非花牛山铅锌矿的赋矿层位。  相似文献   
86.
临潭-岷县-宕昌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西秦岭腹地具有构造边界性质的区域断裂带之一,它由多条近于平行的逆冲-走滑断层组成。通过对其主要断层之一的小寨-浦麻断层(F3)典型断层带内断层岩类型和分带特征、构造要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构造截切关系等观测分析,表明其主要为新生代形成的一条脆性断层,至少经历了3期具有不同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的构造活动历史。第一期表现为向北北东陡倾(倾角为70°~80°)的自北向南高角度逆冲作用;第二期表现为向北北东中等倾斜(倾角为30°~50°)的自北向南逆冲作用;而第三期则表现为向南西陡倾(倾角为60°~70°)的左旋走滑作用。根据断层卷入的最新地层时代、三期变形构造要素产状及截切关系和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以来区域断裂活动、沉积盆地演化和地壳隆升过程分析,认为第一期挤压逆冲作用起始于始新世中期(45~50 Ma左右)持续到渐新世初期;第二期挤压逆冲作用发生在中新世末或上新世初,持续到早第四纪;而第3期左旋走滑作用只是晚第四纪以来的构造作用。临潭-岷县-宕昌断裂带的小寨-浦麻断层的三期构造活动可能记录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汇聚过程不同阶段在西秦岭的构造动力学响应。第一期挤压逆冲作用可能与印度-欧亚汇聚碰撞高峰期(55~45 Ma)地壳的挤压缩短作用的远程效应有关;而第二期的逆冲作用与青藏高原地壳增厚和高原隆升向东北缘的扩展作用相联系;第三期左旋走滑作用则是晚第四纪以来的构造活动,明显滞后于5Ma青藏高原腹地的东西伸展和挤出走滑作用,这有可能暗示着青藏高原东北缘断裂构造活动及地壳隆升过程与青藏高原腹地并不同步。这为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作用是逐渐向北扩展生长过程提供了构造地质学约束。  相似文献   
87.
88.
综合利用机载LiDAR数据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优势,提出了一种面向对象的分层分类提取复杂建筑物的新方法。首先根据坡度强度信息,将影像分割成高、中、低坡度目标;再采用阈值法进行陡峭区、地表面和建筑物的初始分类;最后根据邻近对象光谱相似性原则,对陡峭区进行多尺度分割,并结合光谱、形状和空间关系等特征,基于模糊分类对建筑物提取结果进行优化。实验表明,该方法提取的建筑物信息精度较高,轮廓边缘相对完整。  相似文献   
89.
陇中盆地及周边地区是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的最前缘部位,其地貌演化过程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高原的隆升与扩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鉴于夷平面在探讨高原隆升年代、幅度和过程方面的可靠性,首先总结陇中盆地及周边地区夷平面相关研究的前期成果,并结合最新年代数据,确定了不同区域主夷平面的发育和解体年代;再利用古河道拟合等方法定量评估了相关夷平面的隆升量;最后探讨了主夷平面的性质及其隆升过程。研究发现,陇中盆地及周边的地区的高海拔低起伏地貌面是被抬高的先存夷平面;不同区域主夷平面的发育与解体时间整体同步,它们自晚渐新世开始发育,并于晚中新世8~6 Ma左右解体;模拟结果表明,美武高原主夷平面自晚中新世以来相对陇中盆地隆升了约1 400~1 600 m,并且早更新世以来的隆升速率明显大于晚中新世-早更新世时期。  相似文献   
90.
西秦岭造山带发育有大量三叠纪的金矿床,早子沟和加甘滩金矿床是其中最典型的两个矿床,其金资源量分别为116 t和154 t,均为特大型金矿床。早子沟、加甘滩金矿床均位于夏河—合作区域性逆冲推覆断裂以南。早子沟赋矿地层为三叠统古浪堤组,赋矿岩石为泥质板岩、条带状硅质板岩及粉砂质板岩;加甘滩矿区出露地层为三叠统隆务河组,金矿体赋存于长石石英变砂岩夹粉砂质板岩岩性段内。加甘滩金矿床的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属中低温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早子沟金矿床研究程度较高,但是对它的成因仍有不同的认识。石英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能够提供成矿流体来源与演化的信息,通过对早子沟和加甘滩金矿床开展石英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其成矿流体来源、成矿条件以及石英微量元素对金矿床形成的指示,为西秦岭造山带金矿床成因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早子沟和加甘滩金矿床不同类型矿石中石英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总体表现出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轻微亏损的特征,而且轻稀土元素与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高,重稀土元素内部分馏程度弱。 早子沟金矿床成矿期热液石英中Rb与Li呈负相关,Rb与Cs呈正相关,而加甘滩金矿床热液石英中Rb与Li、Cs相关性不明显,表明早子沟金矿床石英中Li含量随流体含量的增加而减少,而Cs含量随流体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大多数样品具有Eu负异常和弱的Ce正异常,表明早子沟和加甘滩金矿床形成于还原环境,成矿温度较低。样品的(La/Yb)N较大,反映成矿深度相对较浅。石英的Y/Ho值分别为25.14~30.14和23.40~28.94,指示成矿流体与地壳关系密切。大多数石英样品的Th/La和 Nb/La 值小于1,在大陆地壳标准化图解中具有明显的Sc负异常,Cr、W、Pb和U正异常,表明成矿流体富Cl-,相对富集Cr、W、Pb和U等元素。结合大地构造背景分析,早子沟和加甘滩金矿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