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3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60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56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宝应钻孔沉积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沉积物微量元素特征对指示沉积盆地演化历史、沉积环境及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踪作用.宝应沉积物的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印证了苏北平原物质来源具有多源性,与黄河、长江具有类似的物源,并可能受基底碱性火山岩和黄土高原粉尘物质的影响.钻孔沉积物具有轻稀土适度富集、缓右倾斜型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现Ce正异常的总体特征; 海侵段的稀土含量比陆相沉积段略低.δEu在陆相沉积中为1.16,呈微小的正异常; 在海侵沉积中为0.99,基本不显示异常.稀土元素含量与沉积物粒度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随着粒度由粗变细,稀土元素含量增加; ΣREE的高值段对应粘土含量较高,反之亦然.沉积物REE及Rb/Sr比值的纵向变化反映了海陆交互过渡带古气候环境的波动:ΣREE的高值段与δEu和δCe的低值段代表了冷湿的气候环境; ΣREE和δCe的低值与δEu的高值段反映了暖湿润的环境信息.结合地貌、岩性及微体古生物,综合分析表明苏北平原在第四纪曾遭受了多次海水淹覆, 海-陆交互堆积作用明显,从古海湾逐渐发育堆积最后由河流冲积物覆盖成陆.  相似文献   
132.
为评价淮河水体有机污染物对流域人民健康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建立了一套有机化合物浓度分析、有机物导致人体健康损失的评估以及相应的经济损失计算的方法。首先建立了表面水体中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SVOC)浓度水平的分析方法,对淮河(江苏段)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该河段水体共检出33种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SVOC),部分多环芳烃、取代苯等具有较高浓度,所有检出化合物均属于美国环境保护局(US EPA)的优先控制污染物。为讨论水体有毒化合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经济损失,提出一种判断此类物质导致人体重大疾病发生概率的方法,并估算了检测河段范围内典型区域相应的健康损失及其占GDP的比例。结果显示,SVOC导致的2002和2003年的经济损失分别占当地当年GDP的0.876‰~2.22‰和0.684‰~2.25‰。最后,提出了减少水体优先控制污染物导致经济损失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33.
流域水环境功能区划及其关键问题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现行水环境功能区划存在的6大问题,提出了以景观生态学、流域管理和水生态服务功能等为理论基础的,以水生态分区、水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冲突分析等为区划途径的流域水环境功能区划。该区划方法及技术路线充分体现了国外趋势与国内管理要求:流域尺度、协调思想、因地制宜和动态性,并重点分析了概念内涵和技术操作程序。同时针对此区划的2大关键问题——协调人与自然、不同利益者冲突问题和确定分类管理功能区——提出了思路与解决途径。本研究有效地权衡了人类需求功能与水生态需求功能,协调了跨界冲突问题以及综合考虑了水资源利用、水环境改善和水生态保护的相互关系,为我国未来水环境管理和流域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4.
中国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之一,尤其在我国的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的短缺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简要说明我国地下水资源数量、分布与特征的前提下,提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改变农业结构实施节水灌溉是保障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根本、生态建设与地下水利用和保护并重等战略措施,确保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5.
宛川河为黄河的一级小型支流,发源于甘肃临洮县泉头村(海拔约2300m),自东南向西北在兰州桑园峡注入黄河。全长约75km(图1)。其上游地区为丘陵地貌,多年平均降水量约400mm,植被以草原灌丛为主。该河段一级阶地发育,河拔约20m,宽度约200m。从出露连续广泛的自然剖面上可见,该一级阶地为堆积阶地,主体部分为加积的河床相沉积物;在其顶部存在一层厚约1m的古土壤标志层,在阶地的前缘表现为蓝灰色的潜育化层,在后缘表现为黑色的黑垆土层;而该层之上覆盖着浅色的粉砂堆积层及耕作层(图2)。根据河流地貌学理论…,此阶地应为气候阶地。一级阶地边缘陡直,所夹U形谷的宽度仅为数十米。由此形态特征可以判断,宛川河上游的一级阶地是在河流经历了长期的加积冲积之后经快速强烈的下切侵蚀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6.
中国城市空间分布的双侧对称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借助尺度归并和笛卡儿变换思想考察中国城市的宏观分布规律,发现中国城市在一定的空间和规模尺度上具有双重对称性:以秦岭—淮河为界,南方城市与北方城市呈现双侧对称特征;以呼和浩特—太原—郑州—武汉—广州沿线为轴,东部城市与西部城市形成双侧对称局势。中国城市的宏观对称性与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式有关,海陆差异、地表形态和水系构成是影响城市对称格局的重要因素。城市的对称分布属于广义的形态发育问题,对称形成的内在机制可能在于人类空间行为的自组织演化。  相似文献   
137.
新时期居民国内出游力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对影响居民国内出游力的新因子作了分析。得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增长能力、区域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的外向性、行业从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活力是影响国内居民出游力的主因子。通讯条件、外资企业职工收入、进出口与外资利用额、科研、金融以及文化娱乐等行业在内的各行业人员规模与结构等成为新时期居民国内出游力的影响因素。利用聚类分析法将中国居民国内出游力划分为5个层次。通过对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文章最后对因子分析过程和具体方法的选择做了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总结。  相似文献   
138.
土地利用分类对景观格局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54,自引:1,他引:53  
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的空间格局分析是当前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内容,不仅数据源准确度、尺度效应显著影响景观格局指数,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也对景观格局指数具有显著影响,但我们对这种影响的总体理解尚很缺乏。本研究选取24种常用景观格局指数,以深圳市宝安区为试验区,探讨景观格局指数随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变化的基本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分类对景观格局指数的确具有显著影响。而根据景观格局指数对土地利用类型数目变化响应的可预测性,可将其分为三类:① 第一类指数随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变化的可预测性强,能用简单函数关系 (对数函数关系、S形曲线、反比曲线关系) 来表达,包括斑块数目、斑块密度、边界密度、平均斑块面积、景观形状指数、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周长面积比分维数、平均斑块分维数、聚合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修改Simpson多样性指数;② 第二类指数随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变化可预测性较差,表现为典型的分段 (或阶梯形) 变化,存在多种可能 (S形曲线、直线、反比曲线与复合曲线关系),包括斑块面积标准差、斑块面积变异系数、最大斑块指数、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形状指数、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分离度和斑块结合度;③ 第三类指数由于在度量相关空间格局特征时考虑了土地利用类型数多少的影响,随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变化呈无规律变化,难以用一种简单函数或分段函数来预测其变化行为,包括蔓延度、Shannon均匀度指数、Simpson均匀度指数、修改Simpson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这些指数随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变化的变化规律,使试验区不同时期、不同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下的空间格局比较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9.
应用分布式非点源污染模型SWAT 2000对杭埠—丰乐河流域的水文、泥沙以及水质模拟进行校核,验证了模型在该研究区的适用性。对基于SWAT模型的氮营养素自净效率计算方法进行完善,即考虑流域本底情况,计算全流域和河流的自净效率分别为0.991和0.005;由于计算时无法考虑地下水的贡献和无法统计NH4 -N和NO2--N的入河负荷,实际河流氮营养素自净效率要高于计算值。给出流域氮营养素自净效率的月际变化特征;进一步计算各个亚流域的环境自净效率,获得其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40.
贵州石板桥水库沉积物的矿物磁性特征及其土壤侵蚀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取自贵州省关岭县石板桥水库的岩芯做了矿物磁性测量(lχf、ARM、IRM20mT、SIRM、IRM-100mT)并计算了ARM/SIRM、HIRM、IRM-100mT/SIRM。将这些结果与同时完成的137Cs、粒度、TOC和C/N分析结果相结合,推测了过去的42年(19602002年)中这一水库的汇水流域内的土壤侵蚀状况。在这一时期,尽管存在着若干次一级的波动,土壤侵蚀总体上呈加剧的趋势。将这些结果与收集的降水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资料数据相结合,探讨了土壤侵蚀状况发生变化的原因。土壤侵蚀的总体加剧可能是由1960年以来林地面积的减小和农田面积的增大以及1990年以来因植树而较强翻动地表物质造成的,而土壤侵蚀的次一级的波动可归结为降水的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