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197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18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91.
试验了温室葡萄超氧化物气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游离脯氨酸(Pr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和果粒生长对地表覆盖的响应。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内,砂土覆盖、秸秆覆盖、秸秆+白地膜覆盖及秸秆+黑地膜覆盖都对0~40 cm土层土壤有显著的保水作用,其中秸秆+黑地膜保水性能最强(土壤含水量比无覆盖的提高14.53%,P<0.05),且各覆盖方式的保水能力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增强。秸秆+白地膜覆盖下葡萄细胞的抗氧化酶活性最高。砂土覆盖极显著(P<0.01)提高果粒内Pro含量(约增加42.40%)。砂土覆盖后葡萄果粒粒径最大,秸秆+地膜覆盖、秸秆覆盖下的果粒粒径均小于无覆盖的粒径。秸秆覆盖能够提高土壤水分含量,抑制果粒的增长。砂土覆盖可以作为温室葡萄适宜覆盖方式。  相似文献   
292.
能源、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永恒的主体,以节能和环保为主要特征的浅层地温能系统已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文章在论述浅层地温能系统技术概念和3种存在形式、主要特点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浅层地温能系统的国外、国内研究历史、主要研究成果与应用现状,阐述了甘肃省浅层地温能系统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应加强的方向。期望进一步提高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浅层地温能系统技术的应用水平,更好的为国家节能减排战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93.
以黑河流域中游荒漠区地表植被和土壤水分2008—2016年长期定位监测数据为依据,深入分析了试验区植被高度、盖度、密度和土壤水分变化对植被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确定了各相关因子的贡献率,为黑河流域荒漠化区生态治理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龙首荒漠区9年间的生物量变幅85.8—214.6 g·m-2,2015年的群落平均盖度和生物量最大,分别为33.7%和214.6 g·m-2,群落密度对生物量的年际变化贡献大,贡献率27%,群落高度、10—20 cm层次土壤水分对生物量的年际变化贡献次之,贡献率14%;西洞荒漠区生物量变幅55.1—109.8 g·m-2,群落盖度、植株密度和高度等生物因子对其生物量的年际变化影响较小,而0—40 cm层次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对西洞荒漠区生物量年际变化的贡献较大,为20%以上。  相似文献   
294.
气候变化对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本文介绍了黑河流域的气候概况,分析了近40a流域内以气温和降水为主的气候要素变化,得出黑河流域发生了以“增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流域生态环境受气候变暖的影响明显。在灾害性天气强度、森林面积、土地荒漠化、湖泊萎缩、草原退化等方面日趋恶化。并就如何保护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95.
本文通过分析总结内陆流域黑河水系干流莺落峡龙电渠测验断面水文特点以及流量测验现存问题,提出应用matlab编程软件设计LM-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方法;采用有导师训练方式,并获取历史实测流量测验资料中点流速和平均流速数据做为样本集,对网络模型的设计、训练和测试做了研究和分析。根据网络仿真和测试结果可以得出,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黑河龙电渠测验断面流量测验采用"五线一点"法的测验方案和LM-BP神经网络模型推测流量的方法,其推测值精度较高,且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96.
汞气测量找矿方法是一种深穿透地球化学找矿方法。选择铜陵矿集区胡村铜钼矿进行汞气测量找矿方法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中酸性岩体头部、外接触带及矿体上覆土壤中具有明显的汞气和热释汞富集,对岩浆热液及隐伏矿体指示作用明显;土壤中汞气含量变化趋势对矿体埋深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矿体头部异常明显高于中尾部;对比土壤中汞和热释汞2种测量方法,Hg异常区分度更高,指示效果更好。初步认为,在长江中下游冲洪积物覆盖区深部热液成因矿体定位阶段可以试用汞气测量找矿方法。  相似文献   
297.
田辽西  刘德玉 《地质论评》2023,69(2):2023020008-2023020008
民勤绿洲北部荒漠区作为国家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石羊河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在地下水水化学方面的研究程度很低。在野外调查、勘探及采样测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离子相关性分析、Gibbs图及离子比例系数等方法对民勤绿洲北部荒漠区的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以及硬度值较高,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l-·SO2-4-Na+型。地下水水质总体能够满足生态屏障区种植旱生、耐盐植被的需要。地下水水化学演化是由蒸发浓缩作用主导、风化溶解和阳离子交换共同作用的结果。地下水中超标的高硝酸盐氮水与牲畜粪便污染有关,高氟水的形成受原生地质环境背景影响。成果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区内地下水水化学的研究程度,亦可为民勤绿洲区保护、北方防沙带以及石羊河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98.
黑沟铁矿床位于甘肃省肃南县镜铁山一带,地处祁连山褶皱系北部,北与阿拉善地块和阿拉善南缘加里东褶皱带相接,南与中祁连隆起带毗邻,是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镜铁山铁矿的第二大矿区,属沉积变质型铁矿床。铁矿体赋存于中元古界长城系朱龙关群桦树沟组第七岩性段中,因受褶皱构造的影响而呈向斜构造形态。根据近年来黑沟铁矿床的勘查成果,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认为该区域与沉积变质型铁矿相关的找矿标志为地层标志、构造标志、岩石蚀变标志。通过对黑沟铁矿床地质特征和找矿标志的研究,为镜铁山周边区域同类型铁矿的找矿方向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99.
张掖—民乐盆地地质构造简单但地层岩性复杂,由古生界结晶变质岩及加里东期侵入岩组成的基底凸凹起伏,中上部沉积了巨厚的、基本呈水平分布的内陆河湖相细颗粒中新生界碎屑岩类,上部为数百米乃至上千米厚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根据相关研究成果[1-4],其中新近系中新统白杨河组砂岩、砂砾岩分布连续稳定,埋藏深度一般700 ~ 2 150 m,平均厚度约170 m,构成盆地的主要热储层;碎屑岩类底部与结晶变质岩或侵入岩风化破碎带构成盆地的次要热储层。热源来自深部地壳或上地幔的热传导,热水温度受三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是热储埋藏深度越深,热水的温度越高;二是热储越靠近导热率高的岩体时,热水的温度越高;三是盖层厚度越大,保温性越好,热水的温度越高。  相似文献   
300.
唐志强 《干旱区地理》2017,40(4):860-865
以甘肃河西走廊为研究对象,定义了由资源能源约束压力和生态环境压力共同构成的资源环境压力指数,并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测度城市化水平和资源环境压力水平,利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显示:(1)2000-2015年河西走廊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压力指数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中,2000-2005年上升趋势较为平缓;从2003年开始,资源环境压力指数的上升有所加快,尤其是2007年以后,该指数年均增长率达到4.4%,表现出资源环境压力逐年上升,资源环境恶化的速度在加快。根据估计的回归方程预测,河西走廊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指数将于2026年变为压力"很大"。(2)2000-2015年河西走廊地区的资源能源消耗分指数和环境污染分指数变化趋势对比明显,其中资源能源消耗分指数增速较快,年均增长率达到5.9%,2012年计算的压力值已达到77.12,2013年突破80的分界点,进入压力"很大"的状态,而环境污染分指数变化不大,在28~33之间波动,压力状态为"小"。(3)从资源能源消耗分指数和环境污染分指数的数据点分布来看,所有数据点都分布在对角线的上方,说明工业污染并不是造成该地区资源环境压力的最主要原因,河西走廊地区资源环境压力主要来自于资源能源消耗。因此,未来该区域城镇化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区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城镇化协同发展,走自然资源"低耗高效型",生态环境"低压强保型"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