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2篇
  免费   317篇
  国内免费   667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983篇
地球物理   160篇
地质学   2378篇
海洋学   37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8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216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246篇
  2008年   186篇
  2007年   277篇
  2006年   240篇
  2005年   209篇
  2004年   231篇
  2003年   223篇
  2002年   224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208篇
  1999年   135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31.
经阴离子色谱柱分离,3mmol/L KH2PO4-K2HPO4(3%CH3OH改进剂)的淋洗液等梯度淋洗,用六极碰撞等离子体质谱仪在线测定了三种砷形态。检出限分别为:As(V)0.49μg/L,As(Ⅲ)0.39μg/L,DMA 0.16μg/L。重复性优于6.0%,三日复现性优于6.1%。为了检验该方法的实际应用性,测定了贵阳市饮用水源阿哈湖的湖水及入湖河水中的砷形态,结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932.
赋存于东秦岭熊耳地体熊耳群陆相火山岩中的上宫金矿,是典型的断控脉状造山型金矿床,其成矿物质长期被认为来自结晶基底太华超群(所谓原生矿源层)、盖层熊耳群(所谓衍生矿源层)或燕山期花岗岩,或者下伏地壳或地幔。但是,这些观点与放射成因同位素研究结果相矛盾,因此可以认为成矿物质侧向来源于熊耳地体以南的管道口群栾川群沉积地层,后者沿马超营断裂向北陆内俯冲到熊耳地体之下,通过变质脱水导致上宫金矿成矿流体系统的发育和矿床形成。此外,成矿早阶段石英40Ar/39Ar年龄为222.8Ma±24.9Ma;成矿早、中、晚阶段矿物或岩石的Rb-Sr等时线年龄分别为242Ma±10Ma,165Ma±7Ma和113Ma±6Ma,表明成矿发生在250Ma~100Ma之间,同步于华北与扬子板块的陆陆碰撞造山作用。  相似文献   
933.
华北克拉通北缘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时空分布和构造环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华北克拉通北缘是一条近东西向的浅成低温热液成矿带,总结该成矿带金/银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初步确定矿床产于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中生代火山盆地,并集中分布于辽吉地块、燕山山脉和太行山北端,断裂构造和火山机构控制了矿床定位;矿床和成矿岩浆岩的同位素年龄集中在170Ma~100Ma;成矿流体以大气水为主,混有岩浆热液;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并有盖层物质混入。讨论表明,本成矿带不可能是太平洋板块、古亚洲洋板块或蒙古-鄂霍茨克板块俯冲的直接产物,而是西伯利亚与华北古板块碰撞所致,成矿岩浆-流体系统可能起源于同碰撞期的陆内俯冲,成岩成矿作用爆发于碰撞构造演化的挤压-伸展转变体制。  相似文献   
934.
华北克拉通若干脉状金矿的黄铁矿标型特征与流体成矿过程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李晶  陈衍景  刘迎新 《矿物岩石》2004,24(3):93-102
通过对华北克拉通若干典型脉状(造山型)金矿流体成矿过程的研究分析发现:其可分为3个阶段,对比不同阶段黄铁矿的矿物学、微量元素和热电性等方面的特征,显示中阶段细粒黄铁矿(烟灰状黄铁矿)微量元素成分复杂,含量较高,金含量也明显较高,相应的金矿石品位较高;中阶段黄铁矿多呈灰绿-黄绿色,晶形常为五角十二面体,自形程度低(他形-半自形),粒度细小,晶体表面平滑度差,凹入角发育,表面自由能高,吸附金的能力强,载金能力增强;中阶段黄铁矿热电性较强。结合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认为杂质元素加入导致黄铁矿晶格畸变,电荷不平衡,热电性增强等一系列现象;使黄铁矿的结晶学特征、成分和热电性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标型特征,可作为有效的金矿勘查的直接标志。富金的烟灰状黄铁矿快速沉淀于热液瞬时过饱和或物理化学性质瞬时巨变的条件下,流体沸腾和混合是最重要机制。鉴于黄铁矿标型特征的演化和形成机制与陆陆碰撞体制流体成矿作用的3阶段模式(即CMF模式)完全吻合,借助CMF模式进一步分析烟灰状黄铁矿在脉状造山型金矿床中的发育时间和空间,为CMF模式补充了矿物学方面的支持,同时,赋矿断裂带的脆韧性转变带、挤压向伸展转变期最有利于流体沸腾和混合,是高品位脉状金矿床形成的最佳空间和时间。  相似文献   
935.
扬子地块西南缘铅锌矿床Cd、Ge与Ga富集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扬子地块西南缘分布着大量富含Cd、Ge与Ga的铅锌矿床,已成为我国Pb、Zn及Cd、Ge与Ga矿产资源的重要生产基地。对代表性铅锌矿床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和系统采样鉴定后.应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手段,研究主要矿石矿物闪锌矿、方铅矿和黄铁矿中分散元素的富集特征。结果显示.各类矿床中闪锌矿均相对富集Cd,方铅矿富集Ge与Ga,而黄铁矿中Cd、Ge与Ga的富集系数均相对较低.未呈现出选择性富集的趋势;赋存于震旦纪一寒武纪地层且以脉状、网脉状产出的矿体中闪锌矿的Cd含量明显高于赋存于晚古生代并以层状产出的矿体中闪锌矿的Cd含量。  相似文献   
936.
中国煤矿废弃物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述煤矿废弃物的环境地球化学效应和治理方法。分别论述了煤矸石山的自燃、淋滤和煤矿矿井水的环境效应。研究发现,煤矸石自燃会释放出SO2、CO、H2S、CO2、NOx、CH4、多环芳烃(PAHs)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煤矸石中的有害元素As、Cd、F、Hg、Mo、Pb等含量多与硫化物、硫酸盐等正相关,连续化学浸取能将很大部分毒害元素溶出;矿井水直接排放会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和环境污染。目前我国对煤矿废弃物的环境效应研究已经很重视,但煤矸石和矿井水资源化治理还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37.
元素在气相中迁移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相对金属的搬运早在1644年就被人们注意到了,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金属气相迁移能力的认识不足和技术手段等原因,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很薄弱。对近些年来金属元素在气相中迁移的实验研究及其地质证据等方面的工作概况进行了论述,认为金属的气相迁移是由于金属和气体溶剂间发生反应,形成金属(氯化物)水合物,增大了金属在气相中的溶解度,而并不完全取决于金属元素的挥发性。这一认识对研究元素的气相迁移,尤其是挥发性相对弱的金属元素在气相中的活动行为十分重要。随着研究的深入与基础数据的积累,元素在气相中的迁移及其对金属成矿的重要作用必将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38.
谷晓平  王长耀  王汶 《遥感学报》2005,9(4):459-467
从大气探测的基本原理出发,利用2001—2002年4—10月逐时的气象卫星红外云图和地面观测资料,对云图进行参数化估计,得到一些参数化估计结果,分析了不同视场条件下各类参数与降雨强度的关系,发现测站降水强度和其上空一定视场范围内的平均亮温、亮温方差、等效云量、亮温面积指数(1级、5级、6级)关系较明显,并利用最优子集回归方法建立小区域降水强度的预测方程,检验结果表明:利用红外资料估算未来6h的降雨强度其平均准确率在80%以上,分析视场大小对预测效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39.
2.0 GPa块状斜长角闪岩部分熔融--时间和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顶砧压机, 以青藏高原北喜马拉雅构造带的天然斜长角闪岩为样品, 在2.0 GPa, 800~1000℃条件下进行了两个系列的块状样品脱水部分熔融实验: (1) 保持压力p = 2.0 GPa, 加热时间t = 12 h不变, 改变温度(800℃~1000℃)的实验; (2) 保持压力p = 2.0 GPa, 温度T = 850℃不变, 改变加热时间(12~200 h)的实验. 结果表明, 2.0 GPa, 加热12 h的条件下, 随温度升高, 斜长角闪岩中依次生成了石榴石、熔体和单斜辉石, 熔体的成分呈英云闪长质-花岗闪长质-英云闪长质的演化趋势. 2.0 GPa, 850℃条件下, 随加热时间增加, 斜长角闪岩中依次生成了石榴石、熔体和单斜辉石, 熔体的成分由英云闪长质向花岗闪长质演化.当块状岩石样品中熔体体积百分比的含量达到5%时, 熔体已经相互连通.温度大于850℃的条件下生成的熔体其粘度在104 Pas量级, 已经满足了在地质时间尺度上熔体分凝形成岩浆的粘度要求. 因此, 可以认为在增厚地壳的下部, 斜长角闪岩的脱水部分熔融可以形成英云闪长质-花岗质岩浆.  相似文献   
940.
对河北大麻坪碱性玄武岩及其内的辉石岩和二辉橄榄岩包体进行了不同温压条件下的弹性波速测定。结果表明,岩石波速与压力正相关,与温度负相关;相同条件下二辉橄榄岩的弹性波速最大,辉石岩次之,玄武岩最小。在1.4GPa压力下获得二辉橄榄岩和辉石岩的弹性波速分别为7.87km/s和7.47km/s,最接近壳幔过渡带的弹性波速。而现代地球物理资料显示该地区莫霍面深度为32km,认为26Ma以来,该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岩石圈减薄地质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