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9篇
大气科学   5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宁地区大气中黑碳气溶胶浓度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2005年9月至2007年7月在西宁获得的黑碳气溶胶(BC)浓度观测资料及气象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受当地冬季取暖和冬季逆温出现频率高的影响, BC浓度的月际变化规律明显, 且变化幅度大, BC浓度高值出现在每年10月至次年1月;低值出现在5-8月;日平均浓度为4 240.1 ng·m-3, 其变化范围为957.5~11 045.5 ng·m-3. 受局地人为活动和大气垂直对流扩散等影响, BC浓度日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双峰值特征, BC高浓度出现在7:00~12:00和18:00~24:00, 而低浓度一般出现在14:00~17:00和02:00~05:00时段. 与相距90 km的瓦里关全球本底站相比, 西宁BC日平均浓度偏高约13倍, 且月际变化差异大, 但与国内部分城市相比还是较低(除西藏拉萨外).  相似文献   
2.
青海高原春季气温异常成因及低温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申红艳  李林  李红梅  张调风  李万志 《气象》2015,41(7):872-880
文章利用1961—2012年青海省气温观测数据、NCEP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集、国家气候中心74项环流特征量,以及美国国家海洋局和大气管理局的52项气候指数,分析探讨青海高原春季气温异常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青海高原春季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并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北半球冬季欧亚(EU)遥相关型对次年春季青海高原气温异常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当符合EU型分布时,青海春季气温易于偏低;春季乌拉尔山高压脊、东亚大槽、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和极涡、高原高度场对春季气温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时,春季气温对北印度洋的索马里—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地区、西北太平洋及赤道中太平洋海温异常具有很好的响应,当上述关键海区海温偏冷(暖)时,易引起冷(暖)春。青海春季的持续低温过程是导致春季气温偏低的直接原因,造成低温过程频发的主要影响系统为贝加尔湖以南地区的低压明显发展时,青海高原处于槽后脊前西北气流中,高原高度场偏低,受频繁性冷空气影响易出现持续性低温过程,而相反该地区高压异常强盛时,青海高原多盛行下沉气流,以晴好天气为主,不利于低温过程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利用青海全省50个气象站年降水量、7月平均气温和≥0℃积温的30年(1971—2000年)气象资料,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了气候要素空间分析模型;采用GIS系统对模型进行了(25m×25m)小网格精细化空间插值运算,得出西宁市气候要素分布图;并根据确定的区划指标,对气候要素分布图进行叠加分析,结合西宁市乡镇行政边界资料最终制作出西宁市农牧业气候区划图,将西宁市共区分为12类气候区,得出西宁市主要以冷凉气候为主,并对主要的9类气候区进行了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4.
基于实际灾情的青海高原雪灾等级(评估)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晓宁  李林  王军  李兵  李海凤 《气象科技》2012,40(4):676-679
利用1951—2008年青海高原雪灾实际灾情资料,通过统计计算各年份雪灾造成的牲畜死亡率,并进行排序,参照了计算SPI(标准化降水指数)不同等级干旱在全部干旱中所占比例的过程,确定了不同雪灾等级的阈值,制订了基于实际灾情的雪灾指标。并对几次典型雪灾过程进行评估检验,结果表明:本研究确定的雪灾等级与DB63雪灾标准基本一致。在青海高原牧区,用雪灾造成的实际牲畜死亡率来确定雪灾等级指标,评估雪灾受灾程度,是一种较为科学和具有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1961-2004年宁夏极端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1961-2004年宁夏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宁夏44 a来最高、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宁夏的最高、最低气温表现出了明显的变化趋势,最高气温<0℃的日数减少,>30℃的日数增加;在年平均最低气温升高的同时,极冷日数也在增加,相对于1961-1990年的平均值,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最初的4 a年极冷日数分别增加了1.1 d和0.7 d,距平百分率分别达350%和275%。  相似文献   
6.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中,雷击风险的计算方法有人工计算、Excel表格计算和软件计算3种。选取石嘴山一油库为案例,依据风险管理标准(GB/T 21714.2 -2015),分别采用人工、Excel和软件方法,计算该油库雷电风险总量和风险分量。计算结果显示,软件计算风险总值相对人工计算值总是偏高,特别是对于易燃易爆场所,比人工计算、Excel计算值高20~30倍;人工方法、Excel方法风险总值计算结果较为一致。造成差别的原因是,人工计算主观性大,不同的评估人员在风险分量的选取及计算过程中会出现较大的差别,容易忽略部分风险分量,从而造成风险总量的减少。在风险分量的组成上,对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人工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对第一、二类防雷建筑物,软件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7.
利用青海东部12个测站的1961—2017年的资料序列,分析了气温、降水、蒸发、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的变化趋势,及气候变化对干旱气象指数(SPI)的影响。结果表明:青海东部区域平均气温呈非连续性明显升高趋势,线性倾向值为向值为0.396℃/10a,年降水量、年蒸发量及干旱气象指数(SPI)总体呈增加趋势。说明气候变化呈暖湿方向发展,青海东部干旱指数(SPI)与年平均气温、蒸发量与呈反相关,而与降水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柴达木盆地盐湖对维系区域生态平衡、保障农业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受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影响,盆地湖泊格局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为分析盆地盐湖变化特征,本文以小柴旦湖为例,基于长时间序列卫星数据,利用随机森林法提取盐湖水域范围并解构、评估“点—线—面”形态变化,同时构建矿化度指数表征盐湖资源禀赋。结果表明:(1) 1990—2022年小柴旦湖面积呈“缓减—缓增—快增”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岸线长度呈阶段性变化(2016年后增长明显),湖泊质心总体向西北方向迁移,截止2022年湖泊质心累计迁移距离为2363.49 m。(2) 1990—2022年矿化度指数波动下降,呈“淡化”态势。(3)气象数据显示研究区年平均气温升高、年降水量增多、年潜在蒸散量下降,处于暖湿化轻度转型期,降水增多、蒸发下降、增温引起的冰雪融水增加综合叠加效应引起区域水资源增加,进而导致湖泊扩张和“淡化”。(4)小柴旦湖扩张和“淡化”对社会经济和生态平衡影响明显,一方面,影响湖区周边基础设施,近70 km2区域受淹没直接影响,包括德小高速公路、柳格高速公路部分路段;另一方面,作为资源型湖泊,小柴旦湖...  相似文献   
9.
利用1961-2008年青海南部牧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74个环流特征量和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网格点资料,整理了地表积雪序列和雪灾年表,并对积雪的变化趋势和雪灾发生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61-2008年青南牧区共有16 a发生积雪灾害,占总年数的33.33%。在4 450 m以下,累计积雪量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在4 451 m以上,累计积雪量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减小。典型多积雪年新地岛地区的冷空气偏强、高原低值系统活动偏多,新地岛的冷空气容易沿偏西北路径侵入青南高原与高空槽前的暖湿空气汇合,形成云雨的物理条件充分,降雪多、积雪厚。典型少积雪年环流形势与上述基本相反。10-12月北美区极涡面积偏大和欧亚经向环流偏强、10月欧亚经向环流偏强、11月大西洋欧洲环流型E型日数偏多、12月大西洋副高北界位置偏北均有利于前冬青藏高原高度场的偏低和青南牧区累计积雪量的偏多。这些环流因子在相反的配置下,容易导致青南牧区累计积雪量的偏少。前冬模拟预报方程对典型多积雪年和1993年以来的积雪变化趋势全部预测成功。  相似文献   
10.
长江源区高寒退化湿地地表蒸散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对东亚乃至全球大气水分循环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高寒退化湿地是高原上生态多样性的保证,也是水汽循环和地表径流的重要源地,其地气之间水分交换不但可以反映气候变化,而且也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源区隆宝滩湿地连续一年、每10分钟一次的观测资料为基础,利用FAO Penman-Monteith方法分析了长江源区高寒退化湿地蒸散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牧草生长期,潜在蒸散量日、月变化特征显著;实际蒸散量整体表现为冬小、夏大,夏季蒸散贡献最大.2)观测期间,蒸散量远大于降水量,水分亏损严重,局地蒸散对降水的贡献较高.3)土壤温度对蒸散发过程影响显著,尤其是表层5 cm地温与蒸散发相关性较好,土壤湿度变化表明其为蒸散发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分.4)全年变化中,气温是影响蒸散的主要因素.晴天中,高寒退化湿地实际蒸散量与辐射具有几乎相同的变化趋势,气温对蒸散量影响较小,蒸散量与相对湿度呈现显著的反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