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8篇
  免费   406篇
  国内免费   475篇
测绘学   220篇
大气科学   946篇
地球物理   146篇
地质学   314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412篇
自然地理   6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116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128篇
  2018年   115篇
  2017年   163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193篇
  2013年   175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61篇
  2010年   159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浮力频率用来描述大气层结稳定性,反映大气扰动强弱。利用2014年6月-2017年5月中国地区高垂直分辨率的秒级探空资料,分析了中国地区浮力频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地区大气浮力频率总体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低平流层值大于对流层值;对流层和低平流层中浮力频率随高度变化均较小可视为常数,过渡层浮力频率随高度变化较大,对流层中浮力频率受地形影响较平流层大。对流层中北方地区5 km高度以下的浮力频率随时间呈现出较弱的周期变化,周期为1年,峰值出现在冬季,南方地区随时间无明显变化;在过渡层中南北地区的浮力频率随时间均呈现出1年的周期变化,峰值出现在冬季,谷值出现在夏季;在低平流层中南北地区浮力频率随时间均无明显变化。浮力频率的大小变化对重力波参数有较大影响,秒级探空资料计算的的浮力频率和风速切变更精细,较常规探空资料更准确地反映大气稳定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42.
地震多参数油气预测方法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多参数综合油气预测方法是一种基于地震数据计算储层段地震资料的富氏谱,功率谱,自相关,自回归和振幅等35种特征参数,并经广义线性分类,以实现油气异常圈定的方法技术,该方法的客观性较强,具有很高的可信度,经过碎屑岩储层,碳酸盐岩储层以及火山岩储层的预测和识别检验。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和广泛的市场价值,适应了油公司勘探开发的需要。  相似文献   
43.
利用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比较了2017年7月成都双流机场的两次雷雨过程,根据天气形势分为"两高切变"和"东高西低"2类,在此基础上分析微波辐射计要素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0~10 km,以相对湿度达到80%来区分干区和湿区,则两次过程前3 h,相对湿度在垂直方向均呈现"上下干、中间湿"三层结构,并早于近地层前2 h达到饱和状态;过程期间相对湿度呈现"上干、下湿"两层结构;过程结束后湿层抬高,低层变干。两次过程水汽含量充沛,保持在70 kg/m~2以上,峰值超过85 kg/m~2。每一次中阵雨发生后水汽含量都会短暂回落,但仍高于过程前的数值,不足2 h后再次发生中阵雨。由0℃线高度变化可知,降水过程中,暖区(温度≥0℃)内相对湿度≥90%;云中液态水含量主要分布于6 km以下,温度在0℃以上的液态水占比很高,故两次过程以暖云降水为主。雷雨前1 h左右有"低层气温上升,0℃层抬升,K指数、CAPE指数也明显增大"的典型特征。降水发生在相对湿度、水汽总含量、云中液态水含量和稳定度指数快速增长的波峰中。  相似文献   
44.
本文利用1998~2015年TRMM卫星3B42的日降水资料,对秦巴山区的年降水量、季降水量、各个等级降雨日数、整个区域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进行了统计,同时还对各个不同降水类型的倾向率进行了统计,再根据他们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98~2015年秦巴山区年平均降水量从东南到西北呈现依次递减的变化特征且呈带状分布, 山区南部的降水量明显高于北部,山区东西部降水差别不大;2)四个季节的平均降水均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无雨日数在整个山区呈增大的趋势,小雨日数在整个山区呈减少的趋势,中雨日数除山区东南外呈增大的趋势,大雨日数除重庆、河南、四川北部外基本呈增大的趋势,暴雨日数除山区东西部暴雨日数减少外其他地方都呈增加的趋势;4)整个山区年降水量随着时间的增长在缓慢的增多。   相似文献   
45.
本文利用中国西南喀斯特区域内该区域内全部31个农业气候站点1991~2013年50cm层土壤湿度(体积含水量)旬资料,应用线性趋势分析、EOF空间分解方法,详细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进一步认识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湿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西南喀斯特地区中层土壤湿度多年平均的空间大小及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2)1991~2013年季节平均中,中层秋季的土壤湿度整体最高,夏季土壤湿度的低值区范围最大,反映了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的独特性。(3)中层土壤湿度年际变化有明显的“南升北降”空间分布特征,相应线性趋势分析和EOF的结果也同样印证了这一主要特征。(4)50cm的年际变化较稳定且波动趋势较小;整体的土壤湿度以夏、秋季最高,春、冬季较低。   相似文献   
46.
利用中国西南地区云、贵、川、渝四省市95个气象台站1961-2017年逐日气温和降水量数据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计算了57年来西南地区春季季节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分析了西南地区春季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干旱的异常环流特征及异常海温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7年中国西南地区西部变暖变湿,东部变暖变干;SPEI指数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西南地区SPEI指数主模态呈整体一致分布,第二模态呈东西反相分布;对流层低层自西南地区的异常东北气流及青藏高原南侧的异常东风气流不利于源于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的水汽向西南地区输送,200hPa副热带西风急流异常对西南地区干旱有重大影响,200hPa上西南地区表现异常辐合,配合中层显著的异常下沉运动,容易造成西南地区干旱;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会影响大气环流,进而影响西南地区的旱涝情况。  相似文献   
47.
夏季青藏高原东部降水变化与副热带高压带活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青藏高原上常规的台站资料和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分析和研究了1993/1994年夏季5—8月青藏高原东部降水变化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993年夏季的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南,5—8月副高脊线北移过程中,还伴有准双周南北移动过程;而1994年夏季的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5—8月副高脊线北移过程中,则主要伴有30—60d的低频变化的南北移动过程。同时,在分析青藏高原上的天气变化特征时,发现这两年高原东部的降水变化特征也有明显的不同,夏季高原上降水的活跃和中断与副高脊线南北移动变化有类似的特征。因此,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移动可能与高原东部降水的中断/活跃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8.
江淮梅雨与冬季西太平洋海温的SVD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文书  王谦谦  景艳  李如琦  杨霞 《气象》2007,33(8):83-89
利用江淮流域1954—2001年48年梅雨量资料和美国NCEP/NCAR1953—2001全球逐月海温再分析格点资料,网格距为2°×2°,采用EOF、合成分析和SVD分解等方法讨论了江淮梅雨与西太平洋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江淮梅雨的海温关键区是西太平洋暖池区,关键影响时段是前1年的12月至当年的2月(以下简称冬季);当年冬季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温异常偏高,同年江淮大部地区梅雨量异常偏多,反之亦然。SVD分解结果与合成分析的结果相吻合,通过信度0.05的Monte-Carlo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49.
Windows 2003 Server提供的远程终端服务功能实现了多用户同时操作,远程终端多用户通过远程终端功能可以同时在远程终端服务上运行程序、保存文件和使用网络资源等,为业务应用提供了便捷.介绍利用Windows Server 2003远程终端(包括远程桌面和终端服务),开发了气象业务中多用户共享MICAPS20、雷达PUP产品及其它气象应用系统的信息服务平台,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0.
目前,随着贫困生数量的急剧增加,高校在重视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同时,往往忽略了他们内心深处潜藏的情绪感受.他们中的大多数产生了不同于一般大学生的道德情感问题.因此,贫困生的道德情感状况、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以及培养贫困生的道德情感的路径和方法,便成为对贫困生问题开展深入研究的全新的独特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