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5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203篇
测绘学   77篇
大气科学   335篇
地球物理   396篇
地质学   132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4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2009、2010年夏季利用Parsivel激光降水粒子谱仪在淮南和南京同时观测到两次梅雨锋暴雨过程,获得了3 617个雨滴谱样本资料。采用阶矩法对Gamma函数进行拟合,分析了梅雨锋暴雨降水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主雨带和雨带边缘的雨滴谱存在明显差别,处于主雨带中的降水粒子尺度明显大于雨带边缘的粒子尺度;梅雨锋暴雨过程中0.25 mm<D≤1.0 mm的粒子所占比例最大,但对于雨强贡献最大的则是1.0 mm<D≤2.0 mm的粒子;雨滴谱谱型以双峰型为主,几乎不存在无峰型;与其他微结构特征量不同的是,雨滴谱峰值直径Dp随着雨强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而雨滴谱分布参数N0μ、λ则随着雨强的增大而一直减小,其中μ-λ间存在较好的二项式函数关系;梅雨锋暴雨的Z-R关系为Z=212R1.38。  相似文献   
952.
基于逐时气象观测资料和一日4次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1月4一7日(第一次过程)和24—27日(第二次过程)安徽省南部(简称皖南)两次冻雨过程中冻雨分布、时间演变及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自动气象观测仪器的风速突然降为0 m·s~(-1)、风向固定不动,可大致推测出冻雨出现时间,比人工观测到冻雨出现时间早。两次冻雨天气均是在准静止锋天气下出现的,但导致冻雨形成的机制不同。第一次过程为典型的"冰相融化"机制,第二次过程为典型的"过冷暖雨"机制。东亚大陆近地面冷高压使两次冻雨天气中皖南处在东北气流之下,其带来的冷温度平流形成近地面到地面的冷垫,而750 hPa高度附近南支槽槽前暖湿气流带来暖温度平流是融化层或逆温层维持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当高空温度层结满足冻雨出现条件时,地面0℃线的位置会直接影响冻雨出现的范围。  相似文献   
953.
团雾是一种严重威胁公路交通安全的恶劣天气,因其具有较强的局地性、突发性特点,也是目前公路交通气象预报服务的难点之一。针对2017年11月15日发生在安徽阜阳滁新高速颍上段的团雾交通事故,利用颍上交通气象站、焦岗湖交通气象站与颍上气象站的逐10 min气温、相对湿度、风速、能见度监测数据,结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的分析场资料,分析了安徽颍上团雾交通事故发生地的局地环境特征和当日的天气特征及成因,探讨了高速公路团雾预报服务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为进一步做好团雾天气交通气象服务提供借鉴和参考。主要结论如下:此次团雾发生在辐射雾的天气形势背景下,夜间辐射降温幅度达5℃以上,为团雾发生提供了低温条件;团雾发生地地势低洼且临近水系,水汽输送通道流畅,水汽充足,黎明后底层空气湿度维持在85%以上,是团雾发生的诱因之一;日出后风力保持静风状态,空气流动性差,造成近地面层水汽聚集,是团雾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54.
历史地震可靠性检验分析显示,安徽省及邻区MS 5及以上地震完整记录起自1336年,这以前地震记载大部分丢失。近年来,地震和考古部门利用大规模考古和工程开挖契机,编录识别分析了晚第四纪尤其是新石器时代以来构造变形遗迹。结果表明,在皖西南的西周-春秋期和皖北大汶口晚期及豫南东周期文化层中分别发现史前地震遗迹。郯庐断裂带苏皖交界地区段落,自晚更新世以来曾发生数次以斜向平移逆冲为主要方式的快速变形事件,后者得到微观研究方面的证实。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震史料记载的局限,并丰富了考古和史前地震乃至地震预测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55.
王伟  汪青松 《安徽地质》2014,(4):268-271
杨桥孜铜金矿是皖北覆盖区以地质理论为指导通过综合物探手段发现的一处中型矽卡岩型矿床。该矿床是皖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金矿床,对三铺岩体成矿预测、皖北地区找矿、研究华北陆块找金方向具有重要意义,为覆盖区综合找矿方法提供了成功经验。重磁勘探在该矿床的发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重磁组合异常特征倍受关注。杨桥孜金铜矿位于重力梯级带的次级鼻状重力高异常区,重力二阶导数异常与矿体分布相吻合;地磁场以正异常为背景,局部叠加明显的强磁异常,强磁异常与铁矿体分布一致,铜金矿体对应于磁力梯级带。重高磁高、重高磁梯组合异常在矿床普查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956.
根据安徽省升金湖国家自然保护区1986,1995,2000,2004,和2011年五期TM影像,运用ERDAS,ARCGIS等软件,获取了20余年升金湖保护区实验区,缓冲区,核心区三个功能区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信息,结合社会经济数据,选取影响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变化指标,建立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模糊数学综合法建立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957.
实际生产应用中计算投影时多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本文简要说明了投影及投影距离的计算方法,并列举了生产中常见的两类问题算法,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同时编制了相关程序,利用野外实际测点坐标资料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用算法在实际应用中更为合理,可以有效指导生产工作。  相似文献   
958.
安徽淮北平原冬小麦气候适宜度分析及作物年景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安徽省淮北平原37个气象站1960-2016年逐日气象资料,构建气温、降水、日照及气候适宜度模型,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冬小麦气候适宜度时空演变特征,揭示冬小麦生育期气候风险,评判农业气候年景。结果表明:淮北平原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对气候因子适宜程度不同,单要素各生育期适宜度均为灌浆-乳熟期较高,返青-拔节期较低,其中降水适宜度分蘖期最低;全生育期温度适宜度最高、日照适宜度次之、降水适宜度最低,水分是冬小麦生长的限制因子。气候综合适宜度灌浆-乳熟期最高,分蘖期降水适宜度最低,并且其序列变异系数大,常遭遇秋冬连旱,引起产量波动;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呈东高西低分布,淮北中东部较高,而淮北西部及沿淮地区较低,冬小麦生产风险相对较高。1961-2016年全生育期温度适宜度线性增大趋势显著,降水适宜度线性趋势不明显,而日照适宜度呈显著的线性减小趋势;综合来看,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无明显线性增减趋势,空间上淮北东部略有增大,而西部及沿淮地区略有减小,气候风险增加。淮北平原多数年份气候适宜度适中,适宜性偏差年发生概率高于偏好年。基于气候适宜度评判冬小麦气候年景等级,评估结果与实际产量增减情况基本相符,表明农业气候年景模型评估精度能满足业务服务需求,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59.
从服务新型城镇化进程出发,本文基于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关系,同时考虑气候的资源和灾害双重属性,识别并构建了包含气候资源供给、气候灾害限制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三方面要素的气候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而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GIS技术等方法实现了指标的量化,形成了气候承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和模型。以皖江城市带为例,应用该套指标方法探讨了气候承载力的空间格局与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城镇化发展格局与气候承载力分布较为一致,气候承载力较高的地区意味着可容纳的城市发展负荷量较高,而与之对应的这些地区城镇化集聚程度也较高;但气候承载力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区域整体气候承载力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根据城镇化集聚度和气候承载力特点,将皖江城市带分为4个等级和12种类型,并进一步揭示了不同类型地区存在的承载力"短板"和问题现状。  相似文献   
960.
A study of the cheirolepidiaceous conifer Pseudofrenelopsis gansuensis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Wangqing Jilin Province in China was conducted in detail using scanning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chniques. In total, nine ultrastructural features were recognized for the cuticle of this fossil plant, which are helpful in the distinguishing between cuticles of ordinary epidermal cells, subsidiary cells, guard cells and hypodermal cells of the stomatal apparatus. A three 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cuticle ultrastructure was obtained. Pseudofrenelopsis gansuensis is the second species of this genus for which the cuticle ultrastructure has been statistically examined with 30 measurements and estimated confidence interval values. The close comparison of the cuticle ultrastructure characters, including statistical data, among Cheirolepidiaceae and other fossil conifers provides potential evidence of the taxonomic significance of this genus: ten characters are potentially valuable for specific separation, eleven parameters for generic separation and three parameters seem also to be useful for Family determination.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ccording to preliminary statistical element analyses of the cuticles based on three ratios in two species of Pseudofrenelopsis, P. dalatzensis and P. gansuensis, should also be examined in future stu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