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7篇
地质学   55篇
自然地理   3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宝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问题与治理措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喀斯特峰丛山区生态系统特征有:结构简单,稳定性差,恢复困难等。其生态系统脆弱性表现为:(1)裸露型喀斯特山地坡度陡峻,土壤贫脊,耕地少而分散,水土保持能力差;(2)地下水文网发育导致地表水大量漏失,地下水位埋藏深,难以开采利用;(3)植被树种单一,生长缓慢,资源开发过程中易产生耕作粗放,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环境问题,对其治理和恢复过程应是渐进式的:水-土-林,即首先要科学开发利用各种水资源,同时合理规划利用土地资源,其次要加速生态系统重建,使其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2.
受玄武岩盖层的影响,石林地区的地下水在雨季和旱季对碳酸盐岩都具有侵蚀性,玄武岩盖层空气CO2呈现出低—高—低的双向变化梯度。溶蚀试验表明.地下0~0.6m,水平方向的溶蚀量大于垂直方向的溶蚀量,而随着深度的增加,垂直方向的溶蚀量大于水平方向。富含CO2的水通过具有最大渗透张量和较小主轴倾角的玄武岩裂隙下渗,对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表现为一个脱钙、富铝铁、硅迁移的复杂过程,并在地下0~0.6m形成许多水平凹槽、穿洞等岩溶形态,而地表0.6m以下以垂向溶蚀为主,有利于石柱的形成与发育。  相似文献   
3.
CO_2向H~+和HCO_3~-的转换是一相对慢速过程。因此,其动力学可能决定碳酸盐岩的溶解速率。在灰岩和白云岩的溶解实验中,使用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CA)来催化这一COO_2转换反应。结果发现,对灰岩而言,加入CA后,其溶解速率在高COO_2分压时增加可达10倍,而对白云岩,其溶解速率增加主要在低COO_2分压时,可达3倍左右。这一发现表明,化学风化(包括碳酸盐岩溶  相似文献   
4.
本人有幸拜读黎廷宇先生等所著"黔中碳酸盐岩和非碳酸盐岩上覆土壤CO2来源的对比研究"一文[1](原载<中国科学>2001年,第31卷,第9期,777~782页),觉得文中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数据信息,但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及得出的结论,深感有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6.
贵州都匀七星洞石笋剖面晚更新世高分辨率的气候地层学   总被引:25,自引:8,他引:17  
通过对贵州都匀七星洞4根石笋42件系统的TIMS230Th测年及694件稳定同位素分析,揭示的气候变化记录时限范围连续1~15万年,稳定同位素样品平均分辨率晚期达150~220a,早期达440~530a。研究表明,石笋δ18O曲线,相当于海洋记录的终止点Ⅰ及终止点Ⅱ具有特别明显的突变,其年龄分别为11.3kaB.P.及129.3kaB.P.,应为晚更新世顶、底界线的准确年代。晚更新世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MIS2~MIS5e相对应的气候地层单元,其界限年代也分别得到了明确的界定。相当于格陵兰冰芯记录、北大西洋沉积记录的YD事件、Heinrich气候突变事件,几个石笋记录取得了一致的准确定位及定年。其中YD事件为12.76~11.52kaB.P.;Heinrich事件的H1~H6分别为17~15kaB.P.,24.6kaB.P.,30.5kaB.P.,39.3kaB.P.,47.8~46.8kaB.P.以及60.4kaB.P.。对其与北大西洋沉积及格陵兰冰芯记录所揭示的短尺度气候突变事件的可比性,表明东亚季风气候变化,与高纬度地区的气候变化呈遥相关响应,对研究东亚季风气候驱动机制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和对晚更新世的地层学研究,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潘根兴  曹建华 《中国岩溶》1999,18(4):289-296
作者基于在桂林丫吉村岩溶试验场的长期,系统观测及有关实验研究进展,从影响岩溶作用的土壤化学因素,土壤CO2及土壤有机碳行为等方面论证了土壤对于表层带岩溶作用的媒介及驱动意义,提出岩溶地球化学过程涉及到土壤中Ca^2+的移出及交换释放,土壤CO2对系统空气CO2浓度及HCO^-3排释的控制,并指出土壤有机碳是岩溶作用碳的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8.
谢运球 《中国岩溶》1999,18(3):257-262
通过几个范例,作者初步总结了南方石山贫困区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失误,分析了造成这些失误的原因,即主要有两个技术问题—— 水资源量和水源高程未解决,提出了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据此,作者对科技扶贫提出了反思,即科技扶贫的另一个意义应该是减少贫因地区的失误,维护其既得利益。   相似文献   
9.
农业土地利用对岩溶地下水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贾亚男 《中国岩溶》2003,22(4):306-312
地球表层系统最突出的景观标志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人类通过土地利用改变天然土地覆被从而对脆弱敏感的岩溶水文系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文章着重从农业土地利用出发综述了当前农业土地利用对岩溶水影响的研究。农业土地利用对岩溶地下水的影响主要围绕着水质和水量两个核心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天然植被的清除,农业灌溉和排水,农业集约化所带来的化肥杀虫剂等的使用以及污染物质在岩溶含水层中的运移和影响。在此基础上作者从研究内容,理论方法和建立模型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云南白水台钙华景区的水化学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游省易  李强  刘再华 《中国岩溶》2003,22(2):110-117
本文采用水化学仪器自动记录、现场测定和取样室内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白水台钙华景区水的物理化学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发现: 随着CaCO3 的沉积,水中的主要离子Ca2+ 和HCO-3 浓度、电导逐渐降低; p H值升高。我们对1号泉进行昼夜观测发现: 5月1号泉的水温呈周期性变化,周期约为28小时,而在9月水温保持恒定。对下游( 12号观测点)的动态观测发现水的p H值与水温呈反相关关系,在对中游( 6号观测点)的早、中、晚观测得到了同样的结果。最终我们得出结论: 1号泉水温变化可能受补给水源水温动态变化、降雨和地热影响;中下游pH值和电导率的变化与碳酸钙的沉积速率、碳酸平衡和藻类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