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2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79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西藏康金拉铬铁矿床刚玉中的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藏康金拉铬铁矿石的矿物学研究中,发现大量的微粒金刚石和碳硅石等超高压异常地幔矿物,表明它们产在一个强还原的高压环境.本研究在铬铁矿石中还发现了刚玉及其中大量的矿物包裹体.电子探针等方法研究表明,包裹体的种类包括简单氧化物,如金红石;自然钛;Ti-N、Ti-Si、Ti-C、Ti-Si-P、Ti-B等合金类;含稀土元素的硅酸盐矿物,以及一些未知矿物.结合对铬铁矿石中其他矿物的研究成果,认为康金拉铬铁矿石中的刚玉及其中的强还原环境形成的矿物组合形成于深部地幔.因此,康金拉铬铁矿石中的刚玉可以认为是一种新的带有高压环境信息的标志性矿物.  相似文献   
22.
<正>大量研究显示,赣南及南岭其他地区的大规模钨成矿作用,主要是与演化程度较高的燕山期陆壳重熔型(相当于S型)花岗岩有关。本文以赣南于山矿集区的铁山垅花岗岩体为代表,讨论这类花岗岩的演化及与钨富集成矿的关系。铁山垅花岗岩岩体,分布在禾丰断裂的南端,北东向断层和北西向断裂交接复合处。平面上呈椭圆形,长轴为南北向,出露面积约24 km2。北、东、  相似文献   
23.
赣南地区石英脉型钨矿成矿流体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赣南是我国钨矿床最密集的地区,尤以石英脉型钨矿最为发育。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该区石英脉型钨矿流体包裹体类型、流体包裹体特征、显微测温、激光拉曼光谱等方面的最新成果,结合碳、氢、氧及锶同位素的研究成果,探讨赣南石英脉型钨矿的流体特征,重点探讨石英脉型钨矿形成过程中的流体演化。认为赣南石英脉型钨矿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流体演化始于高温高盐度的岩浆—热液过渡阶段,与黑钨矿沉淀密切相关的流体温度主要集中于260~360℃,盐度主要集中于4~9wt%NaCl eq.,属中—低盐度、富含SiO_2、挥发组分及多种成矿元素的热液体系;矿质主要以流体沸腾和混合作用为主,自然冷却仅为少数矿床的主要矿石沉淀机制。  相似文献   
24.
大埠加里东期花岗岩富硅(SiO2平均含量为74.68%)、富钾(K2O/Na2O平均值为1.53),属髙钾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A/CNK=1.00~1.22,平均值1.10);稀土总量较低(平均值为145.98×10-6),配分模式为轻稀土相对富集的右倾型,轻稀土分异较明显,重稀土无明显分异,具强烈的铕负异常(δEu平均值为0.24);以相对富集大离子元素Rb、Th、U、Zr、Hf和稀土元素Ce、Nd、Sm、Y,明显亏损Ba、Sr、P、Ti为特征。研究表明:大埠加里东期花岗岩为上地壳以泥质岩为主、含少量砂质组分的物源区在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下经部分熔融而形成的S型花岗质岩浆,在伸展构造体制下上升侵位而成。  相似文献   
25.
赣江为长江八大支流之一,是江西省第一大河流,为研究赣江水系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利用LA-ICP-MS分析技术,对赣江河流(南昌段)沉积物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年龄研究。对3个河砂样品中的140颗碎屑锆石进行了测试,获得有效测试点123个。测试结果表明:锆石U-Pb年龄主要有7个年龄段,分别是134~197 Ma、221~290 Ma、386~484 Ma、520~625 Ma、727~895 Ma、980~1 110 Ma、2 502~2 861 Ma。所表现出来的主要年龄区间分别与已知的构造-岩浆热事件时间相对应(燕山运动、印支-海西运动、加里东运动、晋宁运动、吕梁运动)。大多数锆石颗粒具有明显的岩浆结晶环带且Th/U0.4,表明这些锆石多为岩浆成因。通过对赣江流域及周边各个地区的年代学对比研究揭示:年龄段为134~197 Ma的锆石大部分来自赣中南—闽西—粤北地区;221~290 Ma的印支期锆石主要来自赣南地区,而海西期的锆石来自赣中、九岭地区;386~484 Ma的锆石主要来自赣中南地区,少量来自赣西北;520~625 Ma的锆石可初步判断来自赣南地区;727~895 Ma的锆石主要来自赣北江南造山带附近的九岭地区;980~1 110 Ma和2502~2 861 Ma的锆石主要来自华夏地块腹地的赣南—粤北地区。因此,赣江水系沉积物碎屑锆石U-Pb年龄可以有效地限定赣江流域的主要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26.
浙江省江山市江郎山地质遗迹资源特征及成景机制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江郎山俗称“三爿石”, 素有“雄奇冠天下, 秀丽甲东南”之誉, 还拥有“中国丹霞第一奇峰”、“全国一线天之最”的称号。本文对江郎山地质遗迹资源特征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述, 并将江郎山丹霞地貌及其成因机制从地层、岩性、构造及外动力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 江郎山地质遗迹具有独特的成景机制, 是地质构造演化、岩浆作用以及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研究无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还是对该地区地质演化的研究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7.
<正>甘肃红石泉铀矿床属于龙首山多金属成矿带一部分,其含矿主岩为元古代伟晶状白岗岩,前人在岩石学、地球化学等方面有一定的研究(王木清等,1982;张诚等,1989;辛存林等,2013),但是对于与岩浆物质来源及构造属性密切关联的Sr-Nd-Pb同位素特征研究较少。本文选择该矿床主要含矿主岩—伟晶状白岗岩体开展Sr-Nd-Pb同位素相关研究,总结其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岩浆物质来源及与铀成矿之间的关  相似文献   
28.
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是中国南方地区第四纪的代表性哺乳动物群,常见种属多见于亚热带地区,少数种属在自然状态下主要分布于热带-南亚热带地区,如猩猩、长臂猿、亚洲象和绝灭种巨貘、中国犀的现生种貘、犀等热带种,它们的存在指示了具热带气候性质的中亚热带南部的森林环境.本文在确定中国南部OIS 5e时期此类动物群种属构成与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主要以热带种属的分布及其北界为依据,推断出中业热带北界分布至秦岭-淮河以南,较现今北移约3°,1月份平均温较今高约4~5℃,年均温高约3℃,说明在现今的亚热带地区盛行中亚热带-热带的气候环境,发生了较大的生物-气候带变迁.该变迁事件对应于全球气候变化的高温期和35°N冬半年天文辐射总量的峰值,是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29.
徐向珍  杨经绥  郭国林  李金阳 《岩石学报》2011,27(11):3179-3196
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普兰蛇绿岩以出现面积约600余平方千米的特大型地幔橄榄岩体而引人注目.该地幔橄榄岩以方辉橄榄岩为主体,含有少量的二辉橄榄岩和纯橄榄岩,岩体中另有一些橄榄单斜辉石岩、辉长岩和辉绿岩等侵入体.地幔橄榄岩的主要造岩矿物橄榄石的Fo 90~93,其中呈包裹体的橄榄石的Fo略高,斜方辉石为顽火辉石(En 88~90),单斜辉石主要为顽透辉石和透辉石,以低铝(0.48%~3.96%)和高Mg#(91~96)为特征,铬尖晶石的Cr#值为18~69,其中方辉橄榄岩和二辉橄榄岩中的铬尖晶石属富铝型尖晶石,而纯橄岩中为富铬型尖晶石.橄榄单斜辉石岩的橄榄石Fo值一致较低,平均为88.4,斜方辉石En平均87,单斜辉石以透辉石为主,铬尖晶石的Cr#值为45~69.普兰地幔橄榄岩及橄榄单斜辉石岩都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配分模式,表现为LREE相对富集,Eu亏损不明显,微量元素中大离子亲石元素含量较低,部分样品高场强元素亏损,另一些则相对富集,显示地幔橄榄岩具有亏损地幔源区特征,但也具有俯冲带流体的交代特征,表明普兰岩体可能经历了MOR和SSZ两种构造环境,该特征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东段的罗布莎地幔橄榄岩的特征可以对比.  相似文献   
30.
雪岭矿区位于康滇地轴云南段东川矿区南缘,区内主要出露震旦系和寒武系沉积地层,其浅部可见铜多金属脉状矿化沿断裂带和辉绿岩脉产出,深部勘探发现了全隐伏在陡山沱组中的层状铜矿。铜矿化以黄铜矿、斑铜矿为主,呈浸染状、网脉状、薄层状和星点状赋存于深灰色破碎状白云岩、黑色炭泥质岩和石英脉中,矿体具明显沉积及热液叠加改造特征。常量元素分析显示岩矿石SiO2、Fe2O3、FeO、K2O等含量较高,而Na2O、CaO和MgO含量偏低;微量元素分析显示围岩Cu、Pb、Zn、Ag元素含量较高,富集U、Y等元素,亏损Nb、Zr、Ti、Yb等高场强元素和Sr,矿石样品则富集U、Nd等高场强元素,亏损Ba、K、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Nb;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形态,且呈现出铕的强烈亏损。陡山沱组改造型脉状矿体方解石和黄铁矿样品δDV-SMOW值分别为-137.3×10-3和-110.2×10-3,δ18O值分别为-11.3×10-3和-1.29×10-3,显示成矿流体来源于大气降水形成的层间封存水;矿石富集重硫,硫主要来源于海相硫酸盐的还原作用,部分受到深部昆阳群古铜矿床硫和生物硫的影响;铅来源于放射性成因铅较高的源区,具壳幔混合铅的特征,且矿石、围岩、昆阳群古铜矿的铅同位素组成具一定亲缘性,显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下伏昆阳群古铜矿,部分来源于围岩。综合研究认为,该铜矿与滥泥坪矿区所含陡山沱组铜矿相似,均为昆阳群古铜矿残余风化壳在海解作用下铜质析出,在成岩及构造作用下活化迁移并沿炭泥质还原性岩石、石英脉及构造有利位置沉淀富集所致。本区找矿重点应为深部陡山沱组铜矿以及下伏昆阳群古铜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