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74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4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通过年代学的研究,在西藏冈底斯东段驱龙—甲马地区叶巴组火山岩、底日玛矿区的闪长岩、丢嘎地区的花岗岩、象背山矿区和驱龙矿区的含矿花岗斑岩中,获得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54.8±6.8Ma、52.39±0.95Ma、50.8±1.2Ma、14.35±0.49Ma和15.48±0.42Ma。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详细总结该区域的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为:1在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的作用下,形成了叶巴组火山岩,在这个阶段形成了与早—中侏罗世岛弧型中酸性火山岩—浅成岩建造有关的铜、金、银、铅锌矿床成矿亚系列;2在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阶段形成了林子宗组火山岩和大量发育的侵入岩,在这个阶段形成了与古新世—始新世中酸性火山—中浅成岩浆建造有关的铅锌、银、钼、钨、铁矿床成矿亚系列;3在后碰撞伸展的体制下,侵入了大量含矿斑岩体,这个阶段主要形成与中新世中酸性浅成岩浆建造有关的铜、钼、铅锌、钨、金、银矿床成矿亚系列,这是研究区主要的成矿类型。最后认为是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导致了大规模斑岩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32.
谢小峰  潘文  蒋天锐 《地质论评》2016,62(S1):355-356
黔东松桃盘石-盘信地区及其邻区位于雪峰山西缘。研究区经受了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等多期构造作用的改造,构造变形极为复杂(金宠,2010;李三忠等,2011)。近年来,位于研究区相邻的湖南花垣发现了超大型铅锌矿床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杨绍祥等,2007;周云等,2011),黔东铅锌成矿区作为川、滇、黔成矿带和湘西-鄂西成矿带的交汇部分,且毗邻湘西花垣铅锌矿集区,已发现有嗅脑、粑粑寨、康金、小红岩、团塘、老屋场等铅锌矿点,但这些矿点普遍规模小、矿石品位底,经济价值较小(图1)。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区与花垣相邻,两者有相同或相近的地质背景与成矿条件, 因而该区找矿潜力较大。本文即对该区铅锌矿成矿地质条件作出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3.
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多维度育人功能是打通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作为地质学及其相关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入门课程,《普通地质学》课程主要教授学生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地质思维等专业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面对新时代高层次地学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深入挖掘该课程的思政元素,实现教学理念从单纯的传授基础知识、激发专业兴趣到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拓展,开启《普通地质学》课程服务地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大门。充分利用“将今论古”思想和动力地质作用这两个课程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和跨学科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依托地质过程的复杂性和庞大的地质时空观等课程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大格局观和发展观,提升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34.
王开  赵天宇 《地质论评》2023,69(4):1231-1248
华南由扬子和华夏地块组成,是构建东亚大陆的主要前寒武纪块体之一。扬子地块包含了华南所有已知的太古宙岩石单元,它们规模相对局限且零散分布于地块的不同部位,但碎屑和捕获/继承锆石指示了区域上太古宙地壳的广泛存在。现有的碎屑和捕获/继承锆石数据均指示扬子地块以约2.7 Ga和约2.5 Ga为主的太古宙地壳物质组成,对应全球大陆地壳快速生长与初始克拉通化的最重要阶段。然而,目前扬子地块仅有约2.7 Ga岩石的报道,约2.5 Ga岩石则相对缺乏,导致其基底地壳成分及克拉通化过程认识的不足。大别造山带是中生代扬子地块向北与华北板块俯冲、碰撞的产物,卷入并保留了大量扬子地块的前寒武纪基底,并以变质杂岩或地体的形式出露于大别山的不同部位。笔者等从大别山地区前寒武纪变质杂岩中识别出具不同岩性特征的约2.5 Ga花岗岩质岩石,报道了它们的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孝昌地区两个糜棱岩化黑云母花岗岩的测年结果分别为2479±17 Ma和2497±20 Ma,宿松杂岩地区两个花岗质片麻岩偏钾质,年龄分别为2491±15 Ma和2516±26 Ma。结合区域地质证据,认为大别山地区可能存在较为广泛的...  相似文献   
35.
对岩石圈物理、化学结构进行多维度的高精度限定,可为其形成演化等重要基础科学问题提供可靠依据.华北深部岩石圈经历多期次复杂改造过程,导致物理、化学结构参数的改变.厘清岩石圈精细结构中各参数空间分布特征,有助于对改造范围、程度及机制进行有效制约.通过地震学、重力学及地热学综合研究,结合深源岩石包体的定深(岩石圈中的层位)、定性(化学的和物理的)和定年(形成和改造年龄)成果,文章构建了华北岩石圈地幔多维度物理、化学结构模型.研究表明:华北陆块岩石圈地幔横向上存在高度不均一性,除陆块内部的局部地区保留有太古宙-古元古代难熔、强烈交代的地幔,大部分已转变为元古代甚至显生宙饱满、弱交代的地幔.岩石圈地幔结构组成特征表明,华北东部地幔受改造强烈,甚至最终完全置换;华北中部过渡带和西部保持相对稳定,但是西南缘岩石圈受到明显改造.  相似文献   
36.
洞庭盆地两护村孔孢粉组合及其气候与地层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两护村ZKC1孔位于洞庭盆地安乡凹陷的东南部,孔内第四系(底部跨上新世)厚达294 m,为河流和湖泊沉积,自下而上依次为上新世—早更新世华田组、早更新世汨罗组、中更新世洞庭湖组、晚更新世坡头组以及全新统等。对ZKC1孔第四系进行了详细的孢粉分析,自下而上划分出16个孢粉组合带。ESR年龄和孢粉组合及其反映的气候特征指示华田组下段形成于上新世末。根据孢粉组合特征,结合构造—沉积演化和区域气候背景,重塑洞庭盆地上新世末以来的气候演化过程:上新世末期由孢粉带Ⅰ和Ⅱ指示具暖干气候。早更新世经历了凉干(孢粉带Ⅲ、Ⅳ)→暖湿间凉干(孢粉带Ⅴ~Ⅶ)→冷干间温湿(孢粉带Ⅷ~Ⅹ)→暖较湿(孢粉带Ⅺ,Ⅻ)的气候演变过程。中更新世早期无孢粉样品(洞庭湖组下部砾石层),其沉积环境暗示冷干气候条件;中期由孢粉带ⅩⅢ反映出暖稍湿的气候特征;晚期因构造抬升缺失沉积,同期湿热化事件指示暖湿气候。晚更新世早期缺乏沉积,据区域对比应为寒冷气候;中期由孢粉带ⅩⅣ指示温较湿的气候特征;晚期缺失沉积,系寒冷气候下区域海平面下降所致。全新世经历了暖稍湿(孢粉带ⅩⅤ)→暖稍干(孢粉带ⅩⅥ)的演变。上述气候演变过程与ZKC1孔化学蚀变指数曲线反映的气候演变过程以及中国东部第四纪气候演化基本吻合。以孔深140 m为界,上部孢粉数量显著高于下部,种属也更为丰富。这一变化很可能对应于一次重要的地质事件,其成因有待今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7.
用LA-ICP-MS技术测得卡贡地区似斑状钾长花岗岩锆石的206Pb/238U年龄为178±2 Ma(MSWD=3.7,n=20),属于早侏罗世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石具富碱富钾(K2 O+Na2 O=8.02%~8.76%,K2 O/Na2 O=1.71~2.11)、低铝(Al2O 3=14.08%~14.73%,A/CNK=1.01~1.04),不含透辉石和刚玉分子较低的特征;岩石普遍富集Rb、Th、K、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明显亏损Ba、Nb、Sr、P、Ti等元素,高场强元素Zr、Nb、Ta含量极低,(Ga/Al)×10^4值为4.48~5.06,Rb/Sr值为1.84~2.29,均显示出岩浆分异程度较高的特征;岩石的形成与俯冲消减作用有关,其构造环境由挤压环境逐渐向相对伸展环境转变,伴随着地壳深部压力减小,幔源岩浆上涌,并与上覆地壳发生部分熔融作用而形成。  相似文献   
38.
胡艳华  谢淑云 《云南地质》2006,25(4):392-392
洞庭湖湿地是我国最重要湿地资源之一。近年来受人为因素影响,湿地功能遭受严重的破坏。为探讨洞庭湖的湿地功能,查明东洞庭湖水质污染现状,本文应用现场水质分析仪所测DO,pH,Orp,Cl^-,NH^4+-N,NH3-N,NO3-N等水质指标、ICP-MS所测31件水样中20种元素含量以及11件底泥样品中15种元素含量,对东洞庭湖的水环境质量作出评价,找出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将水样与底泥样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39.
笔者等对广西南垌五指山组、巴平组下段所产丰富的牙形石进行了系统的检查和研究。经研究表明,南垌剖面巴平组下段20~30层牙形石系统演化特征与早石炭世杜内期牙形石快速演化类群的系统发生、谱系演化十分相似。且化石组合特征也颇为一致。依据它们在剖面上的垂向分布特征和牙形石带分子首现为标志,将巴平组下段划分为10个牙形石间隔带,自下而上依次为:Siphonodella duplicate sensu Hass,S cooperi morphotype 1,S.obosoleta,S.sandbergi,S.quadruplicata,S.lobata,S.crenulata,S.isosticha,Gnathodus delicatus,Protognathus preadelicatus.其中,Siphonodella duplicata sensu Hass,S.cooperi morphotype 1,S.obosoleta,S.quadruplicata,S.lobata,S.isosticha,Gnathodus delicates,Protognathus preadelicatus为新建化石带。重要的是,进一步补充完善和确定了本区早石炭世早期牙形石S.sandbergi,S.crenulata,S.isosticha,Gnathodus delicatus,Protognathus preadelicatus带垂向分布特征和带分子首次出现位置等内容。这一划分方案为进一步精细地层对比提供了翔实资料。  相似文献   
40.
吕霞  李健强  龚爱华  刘畅  李丰丹 《地质通报》2015,34(7):1323-1332
目前中国地质调查网格结点体系已基本形成,初步实现门户的自治,结点资源与门户资源的共享与协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云GIS、大数据、北斗等技术在网格平台中的开展、应用,从网格平台基于云架构体系升级入手,阐述了基于云架构非结构化地质数据存储与管理、快速搭建地质调查业务系统中间件和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管理与安全保障服务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为网格平台的下一步发展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