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3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52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17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巴马县水晶宫洞内次生化学碳酸盐(钙)沉积物景观丰富,类型多样,有石钟乳、石幔、石瀑布、石笋、石柱、石盾等特色景观;尤其是近期仍在发育的洞顶鹅管、卷曲石、石花和石毛等是国内外较为罕见的洞穴奇景。自2007年水晶宫开发以来,对巴马水晶宫洞穴环境及碳酸钙沉积物景观等进行了监测,发现洞穴内流水、滴水、池水数量点减少; 洞穴温度升高、湿度降低,CO2浓度增加,空气负离子浓度减小以及普遍滋生(藻类、苔藓、蕨类等)灯光植物和洞穴景观表面的污染与变色污染、老化等现象。依据洞穴环境变化规律,提出有利于洞穴环境保护以及景观修复的相关措施,为科学合理保护开发旅游洞穴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及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2.
基于RS、GIS的重庆黔江区石漠化现状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RS、GIS支持下,利用2004的TM遥感影像数据研究重庆市黔江区石漠化现状及形成原因。结果表明:黔江区7.21%的土地发生石漠化,其中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分别占总面积的3.06%、3.41%、0.74%,潜在石漠化占总面积的4.84%;石漠化的分布与地层、高程、坡度及土地利用等因素密切相关;石漠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叠加于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背景上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3.
在贵州荔波董歌洞D4石笋上部45~193.6 cm处, 通过系统的TIMS-U系测年及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 取得了平均分辨率达90a的同位素记录, 其时限范围为3.9~15.7 kaBP. 研究表明, 末次冰期最后一次冷事件——YD(新仙女木)事件, 在D4记录得到明显的揭示, 其开始的时间为12.80 kaBP, 结束于11.58 kaBP, 降温幅度较大. 末次冰期的结束相当于海洋同位素记录的终止点Ⅰ, 其时限为11.3 kaBP. 早、中全新世最明显的3次冷事件分别发生于10.91, 8.27以及4.75 kaBP, 降温幅度可达2~5℃. 石笋δ18O记录的这些千年百年尺度气候突变事件, 在发生的时间及其延续年代范围上, 都可以与格陵兰GISP2冰芯进行对比. 8.27及4.75 kaBP冷事件, 也可以和爱尔兰CC3石笋记录进行对比, 说明中国季风区与西欧以及极地的短尺度气候变化可能源于同样的驱动因子, 它们可能具有全球意义. 另外, 一些时间段记录曲线的走向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则可能是反映季风气候区与极地环境的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44.
以桂林尧山为基地,用灰岩和白云岩试片作了外源水对灰岩和白云岩的侵蚀速率的野外观测试验,得出外源水对灰岩的侵蚀速率在10- 7mmol /cm2· s数量级,或约1000mm /ka;而外源水对白云岩的侵蚀速率在10- 8m mol /cm2· s数量级,或约200mm /ka。此外,还发现,灰岩侵蚀速率对水动力条件的变化远较白云岩敏感,即流速增大时,灰岩溶解速率增加明显,而白云岩溶解速率仅有少量增加,这可能反映出两种主要的碳酸盐岩在溶解速率控制机理上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45.
云南宁蒗泸沽湖区岩溶洞穴特征及泸沽湖成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宁蒗泸沽湖区岩溶洞穴类型多,三个洞穴层与三级岩溶台面伴生,洞穴沉(堆)积物丰富,有开发利用和重建高原古气候环境的研究价值。泸沽湖湖底由二叠纪火山喷溢中心的环状、放射状火山基底构造和北西向、北东向为主导的基底断裂断陷组成,而湖区则是3500m 高程以上洞穴层的部分洞水出露带。   相似文献   
46.
云南宁蒗泸沽湖地区的古环境重建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在以岩溶记录重建区域岩溶发育史的基础上,以洞穴沉(堆)积物(特别是高分辨率)的洞穴沉积物提取石笋的气候、环境记录,建立了泸沽湖地区全新世以来气候环境演化过程:6568a前凉湿间暖,偏冷,植(草)被较好。至4184a间,凉温湿间凉干,是转暖过渡期,主跃变在4396~4749a间,植被好。4184a 至今,温暖湿润间冷(凉)干,转冷,植(草)被良好,局部转草被,近期趋向荒漠化,且局部已极严重。植被演化和干旱化趋势,源于自然因素,人类因素仅在局部范围或有限时段是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47.
以云南省泸西县小江典型岩溶农业流域为研究单元,分析了流域1982~2003年土地利用的变化及定点对比分析不同土地利用变化下土壤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小江流域1982~2003年610.12 km2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变化,变化类型主要是由未利用地向耕地、林地以及林地向耕地的转变,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理智的生态决策是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林地、未利用地转变为耕地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大幅度降低,土壤pH明显升高,全钾、速效钾含量增加;短时间的退耕还林,土壤性质变化不明显;耕地转变为园地后,土壤性质得到明显的改善;而耕地转变为石漠化土地后,土壤性质发生显著变化,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大幅度降低,土壤pH明显升高;同时,研究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对碳酸盐岩地层中发育的土壤性质的影响强度明显大于砂页岩地层中发育的土壤,表明碳酸盐岩地层中发育的土壤十分脆弱。  相似文献   
48.
广西主要地下河水质评价及其变化趋势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郭芳  姜光辉  裴建国  章程 《中国岩溶》2002,21(3):195-201
采用广西境内32条典型地下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和21世纪初两个时期所取的64个水样品的分析结果,对地下河水质进行了评价,分析了地下河水中主要离子20年来的变化趋势和原因。结果表明,地下河水中绝大部分离子和指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 / T14848-93)规定的Ⅰ 、Ⅱ类水质标准,地下水质量较好,但离子浓度普遍升高,水质有恶化倾向。升高最显著的是SO42-、NO3-及总溶解固体, HCO3-、Ca2+、Mg2+、K+、总硬度和永久硬度有所升高, Cl-、p H值有下降趋势。离子浓度的变化是SO2、CO2等酸性气体排放量的剧增、过量施用化肥、石漠化等造成环境酸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49.
云南白水台泉华台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阐述了滇西北高原上白水台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评述了该旅游区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了白水台泉华台地环境系统脆弱性特点的基础上,遵循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内涵要求,提出在该旅游区适宜开展生态旅游,针对该旅游区存在的问题,为实现该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修渠引水以增加泉华台面水流量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50.
云南宁蒗地区中全新世晚期气候变化的石笋记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云南宁蒗县永宁区仙人洞石笋进行α-U系测年和碳氧同位素分析,建立了4 500~2 000 aBP的古气候变化时间序列。研究结果表明,永宁地区在4 500~2 000 aBP间石笋记录的冷暖事件所反映出的气候变化,大致可分为6个气候阶段:4 500~4 000 aBP气候温暖干旱;4 000~3 400 aBP气候寒冷干旱,是中全新世晚期的一次重要的气候演变转折时期;3 400~3 100 aBP气候温暖湿润;3 100~2 650 aBP气候寒冷干旱;2 650~2 400aBP气候温暖湿润;2 400~2 000 aBP气候冷凉湿润。中全新世晚期以来,石笋记录的这些短时间尺度的气候事件,明显受中—低纬度太阳辐射强度以及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是控制印度季风演变的主要动因。石笋记录揭示印度季风的快速推进或退出(萎缩)以及百年尺度上的气候波动是太阳辐射量变化造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