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8篇
  免费   183篇
  国内免费   195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01篇
地质学   399篇
海洋学   889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40篇
  199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81.
在对2005年广东珠江口-东平近海海域实测浅地层声学剖面资料进行地质解释的基础上,划分出八个地震相单元(亚单元),建立了调查区浅地层的沉积格架。对调查区内发育的沙脊、潮沟充填沉积体、浅海沙席和沙波等海底砂质地质体,以及埋藏潮流沙脊、大型充填潮沟和埋藏古河道等地质体的特征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对砂矿赋存条件、砂体厚度及物源供给等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2.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柯坪塔格组砂岩岩石学特征与物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鑫  张金亮  覃利娟 《矿物岩石》2007,27(3):106-115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柯坪塔格组砂岩的碎屑矿物含量与氧化物、微量元素变化规律分析,研究该地区砂岩的岩石学及其物源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柯坪塔格组构造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物源区主要为再循环造山带。砂岩成分主要在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伊利石和绿泥石等矿物之间变化。化学风化作用指标(CIW)和化学蚀变作用指标(CIA)反映了该地区砂岩受到了强烈的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强度为:塔中地区砂岩>塔北地区砂岩>满东地区砂岩。化学组分变化指标(ICV)反映有些砂岩中含有第一次旋回沉积物。A-CN-K三角图反映了砂岩的母岩中斜长石含量要高于钾长石含量,在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之间变化,砂岩在风化过程中受到了钾的交代作用,长石以及长石中的高岭石发生了伊利石化。微量元素及其特征参数(如La/Yb-ΣREE、δEu等)也反映了该地区砂岩来源于花岗岩物源区。  相似文献   
83.
华北板块北缘东段分布的构造混杂岩带为研究古亚洲洋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下二台岩群"作为该构造混杂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时代和构造属性仍存在争议。详细的研究表明下二台地区变质火山岩原岩包括流纹岩、英安岩、安山岩,为一套钙碱性火山岩,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根据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将其分为变质酸性火山岩和变质中性火山岩;二者均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Eu负异常不明显,但变质中性火山岩稀土总量低于变质酸性火山岩,变质酸性火山岩明显亏损Sr、P元素,结合野外产出面积和高场强元素相关性特征,认为二者不是同一基性岩浆分异的产物。变质火山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341~348Ma,代表其原岩结晶年龄。变质酸性火山岩原始岩浆来自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变质中性火山岩原始岩浆来自于俯冲带附近岩石圈地幔,并遭受了地壳物质的混染,二者均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弧环境。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下二台岩群"由不同时代、不同构造环境下形成的地质单元叠置混杂而成,称其为"下二台"构造杂岩更为准确。下二台地区变质火山岩表明在早石炭世初,古亚洲洋板块已经南向俯冲,在华北板块北缘形成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早石炭世变质火山岩原岩为这一俯冲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84.
根据华南沿海10个海洋站1960-2009年实测海表温度(SST)资料统计分析了近50年华南沿海SST热事件时空变化特点,得出如下结论:华南沿海SST热事件主要出现在6-8月份,SST热事件出现的频率以北部湾东北部海域最高,粤东沿海最低;导致SST热事件海区差异的原因是上升流及热带气旋存在海区差异;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华南沿海年均SST有上升趋势,近50年来气候变化可划分为冷、暖两个时期,其相对暖期SST热事件的年频数、累计天数、每次SST热事件持续天数较相对冷期均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85.
彭俊  蔡锋  李谷祺  雷刚  黄燕 《台湾海峡》2008,27(1):87-91
对福建沿岸岬湾岸型沙质海滩的蚀淤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在0418号台风"艾利"袭击下,台风移动路径左侧的两个海滩表现为侵蚀,滩肩蚀低,滨线向陆移动,其中岩下村海滩比卒子村海滩的侵蚀严重,岩下村海滩侵蚀集中在后滨和高潮带,卒子村海滩侵蚀集中在中、低潮带;台风移动路径右侧的衙口村海滩相对比较稳定,仅中潮带出现弱淤积,后滨向陆侧人工堆积沙丘遭受侵蚀.  相似文献   
86.
曹妃甸浅滩表层砂体插桩深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曾妃甸浅滩原为古滦河三角洲,三角洲废弃后,海底表层沉积物在波浪潮流的簸选及自重应力作用下,沉积物颗粒粗化,粒度单一,且堆积紧密,工程强度较高。平台在该海医插桩时往往难以贯穿该层,其实际插桩深度较预定深度存在较大偏差。本文对此类砂体的形成机制、插桩过程中土体的压实作用对砂体强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对砂体力学参数做出适当调整后,运用太沙基地基极限荷载公式进行计算,得到了与实际情况较为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87.
黄骅坳陷中区中生代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湾盆地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与样式始终不明朗,特别是对燕山期变形始终存在争议,故选择黄骅坳陷中区中生界作为重点剖析对象,通过大量地震剖面的解释和平衡剖面技术复原古构造演化的研究,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区域构造背景,提出黄骅坳陷中区中生代演化过程可大致分为4个阶段:印支晚期东西向宽缓褶皱及后期逆冲构造变形期、燕山早期挤压走滑构造变形期、燕山中期继承性挤压与右旋张扭构造变形期、燕山晚期—喜山期区域性伸展构造变形期。  相似文献   
88.
根据2003年6月和2007年4月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Cr、Pb、Zn和Cd 等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实测资料,采用3种评价方法(基于沉积物质量标准的评价、生物效应浓度阈值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污染及生态危害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后Cu在第二类沉积物中的比例上升,偶尔对生物产生的负面效应有增加趋势,Cr则恰好相反,Pb、Zn和Cd在不同沉积物标准中所占比例基本不变,对生物的负面效应较低.从总的污染程度来看,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为低级.典型污染要素的污染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Cr>Cu>Zn>Pb>Cd;各污染物对生态风险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d>Cu>Cr>Pb>Zn,前两种元素是研究区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在三峡工程一期蓄水早期(2003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总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和单个污染物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较蓄水前有所增加,2007年的风险水平与1988-1992年基本持平.  相似文献   
89.
结合胶州湾的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沉积物、水动力、泥沙运动方面的区域背景及近年来淤积情况,分析海上新城的建筑方式,参考青岛海洋规划方案和经济技术能力,提出桩基式海上新城的构想。运用经验公式对桩基的冲刷深度和范围进行预测,讨论了桩基式海上新城构思对胶州湾淤积现状的改变和对青岛市发展的影响,认为青岛胶州湾建造桩基式海上新城是未来海洋利用和未来新兴城市的发展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90.
涨落潮槽是河口区的重要地貌单元。只有枯季涨潮槽才能表现出涨潮优势。使用ADCP和ENDECO在枯季对长江口典型涨落潮槽进行一个潮周期的同步水文观测。利用本次观测资料和收集以前洪季水动力结果,比较分析了长江口涨落潮槽一个完整洪枯季大小潮水动力特征和输运机制。结果表明:(1)长江河口涨潮槽的水动力极为复杂。不仅存在洪枯季节的水文特征变化,而且存在着洪季大小潮和枯季大小潮的变化;(2)只有枯季大潮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涨潮优势。涨潮槽的单宽涨落潮量接近,而落潮槽的单宽涨潮量都小于单宽落潮量;(3)洪季大小潮涨潮槽的平均涨潮流速都大于落潮槽,平均落潮流速都小于落潮槽。枯季小潮的平均涨潮流速来说,涨潮槽大于落潮槽;而对于落潮流速来说,涨潮槽上部小于落潮槽,下部大于落潮槽;(4)涨潮槽的欧拉余流要小于落潮槽,涨潮动力减弱对涨潮槽的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