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50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9 毫秒
31.
为明确歧口凹陷北塘次凹物源体系砂体展布、确定勘探目标区带,根据布格重力异常、古地貌和地震资料等分析物源口分布及运移方向;根据轻重矿物特征分析物源波及范围;利用砂体分散体系分析物源与砂体分布,构建物源—沉积体系.结果表明:研究区沙三段发育西部及北部物源,包括西部葛沽、塘沽、军粮城,以及北部汉沽、大神堂和涧南等6个子物源,其中大神堂、涧南、塘沽与军粮城子物源供给强度大、波及范围广,是北塘次凹主要物源供给区;受物源体系影响,北部发育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远岸水下扇沉积体系,西部发育扇三角洲—远岸水下扇体系,多种沉积体系相互匹配,形成北塘次凹"满盆皆砂"的砂体分布格局;三角洲前缘与远岸水下扇主水道微相区砂体是油气聚集成藏优质储层,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32.
针对地表剧烈起伏,速度纵、横向变化大的复杂区,层析静校正较以往的折射波静校正方法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受初至时间拾取精度、炮检距的选择、近地表模型约束等问题的影响,层析反演的精度还不能满足低幅度构造预测的需求,为此提出微测井约束分步层析的静校正方法,即将浅层速度模型与最终近地表模型分步进行层析反演,并应用微测井信息约束浅层速度模型层析反演,有效地提高了近地表速度模型反演的精度,通过在古峰庄地区的应用较好地解决了复杂地表条件下的静校正问题,低幅度构造预测精度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33.
以黄骅坳陷羊二庄油田明化镇组河流相储层为对象,在流动单元划分的基础上,综合薄片、压汞、相对渗透率曲线及数值模拟等资料,比较不同流动单元渗流特征,结合荧光显微图像及核磁共振实验刻画剩余油赋存特征。结果表明:六类流动单元渗流特征及剩余油分布差异明显。Ⅰ类流动单元渗流能力最强,水淹严重,残存少量柱塞状剩余油。从Ⅱ到Ⅵ类流动单元,毛管压力曲线中值压力不断增加,进汞曲线平缓段不断变短,最小润湿相饱和度大幅上升,残余油时水相相对渗透率不断下降,优势流线逐渐减弱,渗流能力不断下降;其中Ⅱ和Ⅲ类流动单元水淹较强,剩余油呈角隅状、膜状、吸附状分布;Ⅳ和Ⅴ类流动单元水淹相对较弱,剩余油呈连片状分布;Ⅵ类流动单元渗流能力差,水淹较弱,但剩余油储量低。该研究结果为羊二庄油田明化镇组后期剩余油挖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4.
为了更准确地研究盖层内断层垂向封闭能力,综合前人对断层封闭性定量研究,在考虑了压实成岩压力对断层岩排替压力形成演化影响的基础上,又考虑了断层岩压实成岩时间同围岩压实成岩作用时间的比值对其排替压力形成演化的影响,改进了盖层内断层垂向封闭性定量研究方法。利用该方法,选取歧口凹陷板6井区内板桥断层为实例,对沿板桥断层13条测线处沙一段中部泥岩盖层内断层岩的排替压力和相应下伏储层排替压力进行了计算。研究得到各条测线处断层岩的排替压力均大于相应储层的排替压力,并通过两者之间排替压力差预测了各条测线处能够封闭的最大油气柱高度,最后综合圈闭顶面构造幅度因素界定了板6井圈闭内理论含油气范围。其与目前油气藏提交的储量面积基本吻合,证实了建立的盖层内断层垂向封闭性定量评价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5.
为了优选出目标层位页岩有利岩相与预测页岩油分布甜点区,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页岩油资源量(滞留烃)、物性(孔隙度、渗透率)、工程性质(脆性指数、岩石力学参数)3个主地质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纹层状长英质页岩相与纹层状混合质页岩相滞留烃含量高、孔渗性好且脆性指数偏大;王官屯、七里店以南、沈家铺东南地区为页岩油分布甜点区,具有较好油气显示.  相似文献   
36.
镜质体反射率Ro是构造挤压作用对砂砾岩储集体产生热效应的重要反映,颗粒填集密度则是二者关系的具体体现。通过对准噶尔南缘白垩系—古近系样品镜质体反射率Ro的分析,结合白垩系—新近系霍001井等14口井76块样品统计颗粒填集密度分布规律与储层微观镜下研究,认为构造挤压作用对砂砾岩储集性的影响具有如下演化特征:白垩纪Ro值具有东部高、中西部低的特点,颗粒填集密度平面分布规律与其相近,表明位于前陆冲断带东部呼图壁地区储集层受构造侧向挤压影响较为强烈,西段的西湖—独山子地区储集层受构造影响弱,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博格达山隆升造成了这一结果。古近纪镜质体反射率Ro与颗粒填集密度展布与白垩纪显著不同,具有由冲断带中远端(第二、三排构造)安集海—玛纳斯—吐谷鲁背斜区向冲断带近端(第一排构造)与前渊带南北两方向降低趋势,表明古近纪储集层受构造侧向挤压影响弱,转变为主要受地层埋藏热效应影响。由于中新世以来的北天山强烈隆升,颗粒填集密度与古地温展布特点反映了储集层由古近纪主要受埋藏热效应影响,转变为受构造侧向挤压的影响。白垩系砂砾岩孔隙度与镜质体反射率Ro、颗粒填集密度呈明显负相关关系,也与成岩作用强度呈负相关关系;古近系镜质体反射率Ro、颗粒填集密度与砂砾岩孔隙度呈正相关关系,由此预测了准噶尔南缘较有利储层的分布。  相似文献   
37.
黄骅坳陷构造变形格局与演化过程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本文以覆盖全区的3D和2D地震剖面的地质构造解释为基础,详细描述和分析了黄骅坳陷的基底和盖层结构构造及其演化,在黄骅坳陷基底内识别出了印支期东西向展布的大型褶皱-冲断构造和燕山主期NNE向展布的大型褶皱-冲断构造,认为黄骅坳陷中的歧口凹陷是在印支期古背斜的基础上经过新生代的伸展裂陷活动负反转而形成的断陷型盆地;确定出黄骅坳陷中、北区陆上新生代盆地结构表现为NE向延伸的、西北断东南超的多米诺式半地堑系结构,而在海域地区则表现为近东西向展布的规模巨大的复式地堑型结构;提出沧东断层延伸到黄骅坳陷中的板桥凹陷的北部,其断距已经逐渐减小,并与北塘次凹西斜坡发育的茶淀断裂以构造转换带方式衔接。论文还以盆地内的大型断裂系统的活动性和盆地沉降史的定量分析为基础,将黄骅坳陷新生代同裂陷阶段划分出三个幕次的演化过程,并发现从裂陷Ⅰ幕到裂陷Ⅲ幕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经历了由南向北、由陆向海的规律性迁移。根据控制沉降中心迁移的构造应力场,结合区域渤海湾盆地的基本特征,提出斜向拉分盆地模式来解释黄骅坳陷,乃至渤海湾盆地孔店组-东营组沉积期间的发育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38.
红岗油气田四方台组(K2s)尚处于待勘探阶段,因此加快四方台组前期的储层评价工作,落实地质储量对红岗地区天然气产量上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层详细对比,首次将研究区四方台组划分为3个砂组和7个小层,并结合区域和测井资料,首次认为研究区四方台组处于三角洲沉积环境,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在储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区特点,选用序贯指示和序贯高斯模拟方法进行研究区沉积相和属性建模,经优化对比,建立了四方台组三维地质模型,对后期四方台组的评价工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9.
黄骅坳陷中区古近系层序构成样式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黄骅坳陷中区具有层位发育全、沉积厚度大、烃源岩层系多、生烃能力强的特点,是大港油田油气勘探的主要地区。结合高分辨率地震、钻井和测井等基础地质资料研究,黄骅坳陷中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东营组可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11个三级层序。研究区古近系发育3种典型的不同构造背景:缓坡、断控陡坡和多级断阶带。不同构造背景形成了相应的层序样式:缓坡坡折型层序样式、断控陡坡带型层序样式、断阶带型层序样式。层序构成样式的差异主要受控于宏观构造的幕式演化和局部同沉积断裂不同组合样式所形成的特定古地貌。此外,物源体系也是控制层序构成样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0.
贝尔凹陷苏德尔特构造带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德尔特构造带是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的重要油气聚集带之一。使用平衡剖面技术和基于斜向剪切模型的人字形桁架法对苏德尔特构造带及其两侧的贝西断陷和贝中断陷进行了详细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解析,认为在南屯期近SN向伸展,形成近EW向断陷盆地群之后,又叠加了大磨拐河组早期的短时间NW向伸展,以及此后的坳陷沉降,才形成了苏德尔特构造带特殊的构造样式。贝中断陷的东侧边界断层是整个贝尔凹陷在大磨拐河组早期伸展的主干边界断层,并且断层面具有坡坪式特征。苏德尔特构造带是发育于第一阶断坪上部的"滚动背斜",是重力和边界断层几何形态共同控制的结果,形成机制属于重力影响下的横弯褶皱作用,而非侧向挤压引起的纵弯褶皱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