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1篇
自然地理   130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生物量是植物积累能量的主要体现,其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是植物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反映了植物的生长策略。生物量分配会影响不同碳库之间的碳周转,进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选取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荒漠草地的4种优势灌木种,采用全挖法在个体水平上研究了各器官的生物量以及地下-地上生物量关系(根冠比R/S),试图揭示生物量在各器官中以及地下-地上的分配格局。结果表明:不同物种生物量在地上部分各器官中的分配策略不同;R/S也不相同,其中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最大(中值为0.972),珍珠(Salsola passerina) (中值为0.744)和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中值为0.670)次之,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最小(中值为0.179),这表明4种灌木具有各自独特的生长策略。随着灌木的生长,冠幅和生物量不断增大,R/S呈下降趋势,说明植物在开始生长阶段对限制性的水分和养分可能有更高的竞争需求。4种灌木的根系分布在不同种间也存在差异,盐爪爪根系较浅(主要分布在0~30 cm土层),其次是珍珠(主要分布在0~50 cm土层),驼绒藜和红砂的根系分布较深(主要分布在0~70 cm土层)。驼绒藜、红砂和珍珠的地下-地上生物量分配模式支持等速生长假说,而盐爪爪的地下-地上生物量分配模式则不支持该假说。4种灌木的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经对数转换)均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01),决定系数介于0.81~0.93之间,这一相关关系可以应用于对荒漠草地地下生物量的估算。本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荒漠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分配格局和碳循环。  相似文献   
52.
张亚峰  王新平  虎瑞  潘颜霞 《中国沙漠》2013,33(5):1400-1405
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地区1989年建植人工植被区优势固沙灌木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和半灌木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树干茎流及穿透雨的pH值,以及灌丛基部、灌丛下和灌丛外裸地0~10 cm和10~20 cm剖面深度土壤pH值分别进行测定,并与大气降雨pH值进行比较,以探讨荒漠灌丛降雨再分配对土壤pH值空间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降雨pH值最高,穿透雨pH值次之,树干茎流pH值最低,三者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灌丛外裸地土壤pH值最高,灌丛下次之,树干基部最低。总体而言,0~10 cm剖面深度土壤pH值小于其下方10~20 cm剖面深度土壤pH值。柠条灌丛产生的树干茎流对土壤的酸化作用强于油蒿灌丛。树干茎流和穿透雨的酸化作用是导致土壤pH值从灌丛间裸地到灌丛基部方向上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3.
盐胁迫下红砂愈伤组织的抗氧化能力与耐盐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测定不同梯度盐胁迫下红砂愈伤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和细胞膜透性,探讨了红砂抗氧化能力与耐盐性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盐胁迫浓度增加,红砂愈伤组织中MDA 含量比对照增加0.84%~51.03%,SOD、POD和CAT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9.83%~51.98%、26.4%~140.2%和44.74%~216.34%。表明红砂可以通过上调SOD、POD和CAT等保护酶的活性来响应盐胁迫,并以此降低盐胁迫诱导的膜脂过氧化程度,从而提高其耐盐性。  相似文献   
54.
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天然植被区藓类结皮、藻地衣结皮斑块荒漠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原状土培养法,在人工气候箱中设置不同温度(-10、5、15、25、35、40 ℃)培养14 d,测定土壤样品在培养前后NH+4-N和NO-3-N含量,分析两种生物土壤结皮斑块土壤净硝化和净矿化速率对温度的响应。结果表明:①低温培养条件下(-10~15 ℃)土壤氮转化以固持态为主,随着温度升高,尤其当温度超过25 ℃后,藓类结皮、藻地衣结皮斑块土壤净硝化和净氮矿化速率显著提高(p<0.05);②同一温度培养下,以藓类结皮发育为主的土壤氮转化水平较高,净硝化速率和净氮矿化速率以及无机氮的积累明显大于以藻地衣结皮发育为主的土壤;③两种生物土壤结皮斑块土壤净氮转换速率(硝化和矿化)Q10值在2.46~3.33间波动,其中藓类结皮斑块土壤氮转换对温度的敏感性较高。此外,在土壤氮总矿化过程中,硝化过程具有较强的温度敏感性。高温促进了土壤净氮矿化水平,增加土壤氮有效性,因此可能会对荒漠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产生正向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55.
石勇  赵昕  贾荣亮  李新荣 《中国沙漠》2012,32(3):683-690
真藓(Bryum argenteum)和土生对齿藓(Didymodon vinealis)是腾格里沙漠南缘沙坡头地区生物土壤结皮中重要的藓类植物组成成分。我们以真藓和土生对齿藓为材料,研究了逐渐干旱胁迫下两者的活性氧(ROS)清除机制及其差别。结果表明,逐渐干旱胁迫下,真藓的H2O2含量略微升高,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下降,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不大。在逐渐干旱胁迫下,真藓以过氧化氢酶(CAT)为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为辅,清除其体内活性氧自由基(ROS),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过氧化物酶(POD)作用不明显,而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则主要在中度干旱胁迫下起作用。逐渐干旱胁迫下,土生对齿藓的H2O2和MDA含量均显著上升,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下降。在逐渐干旱胁迫下,土生对齿藓以GSH为主,SOD、CAT为辅,清除其体内ROS,APX和GR的作用不明显,而POD则主要在中度干旱胁迫下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56.
荒漠地区两种生态型芦苇叶片的抗氧化生理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生长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的沙丘芦苇(沙芦,DR)和戈壁盐湖芦苇(盐芦,GSR)为研究对象,以水生芦苇(SR)为对照材料,研究荒漠地区两种生态型芦苇在各自自然生境下改变体内还原状态的抗氧化机制。结果表明,沙芦和盐芦的脂质过氧化水平高于水芦,过氧化氢和一氧化氮含量也高,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的比率增加,且盐芦高于沙芦。这表明沙芦和盐芦的体内氧化水平高于水芦,盐芦的氧化程度更高。抗氧化系统酶活性的响应分析表明,沙芦和盐芦叶片中总抗氧化能力大于水芦,超氧化物歧化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也高于水芦,但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没有明显的差异,而过氧化物酶活性却比水芦低。与质膜渗透调节能力相关的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在盐芦中明显高于沙芦和水芦。这表明芦苇在干旱和盐渍条件下忍受诱导的次级氧化胁迫的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57.
荒漠灌丛树干茎流及其入渗、再分配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王正宁  王新平 《中国沙漠》2010,30(5):1108-1113
运用铝箔收集法测定了荒漠灌木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 Kom.)树干茎流;利用时域反射仪连续测量土壤剖面水分含量,分析树干茎流影响下柠条根际区水分入渗与再分配过程。结果表明,柠条灌丛产生树干茎流需要2.2 mm的前期降雨量,树干茎流占降雨量的7.9%,平均汇流率是89.8。土壤表层含水率对降雨过程响应明显; 当降雨量达到6 mm时,树干茎流有利于增加根际区土壤水分增量,补充深层土壤水分,对荒漠植被在干旱条件下存活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8.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3种土壤质地与5个埋深对白刺群落主要伴生植物苦豆子、黄花矶松、沙蒿、油蒿和红砂出苗的影响,为白刺群落恢复、优良植物的筛选及其种群扩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试验研究表明,尽管白刺群落主要伴生植物在田间的出苗率均较低,但各植物的出苗能力明显不同。土壤质地仅对伴生植物苦豆子、沙蒿和黄花矶松出苗有显著影响,而埋深处理对伴生植物出苗均有显著影响。不同土壤质地与埋深处理的平均出苗率以苦豆子最高,红砂、沙蒿和黄花矶松次之,油蒿最低;不同土壤质地的最高出苗率,沙土以沙蒿最大,沙壤土以黄花矶松最大,黏土以红砂最大;出苗适宜埋深,苦豆子为1.0~2.0 cm,沙蒿、黄花矶松、油蒿和红砂为0.5 cm。研究结果表明,选择适宜的植物及其人工促进技术对退化白刺固沙植被的恢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9.
 研究了沙坡头植物迁地保育基地种植26 a的甘草在3种除草制度下的生长发育状况。结果表明:①从种植第11年开始连续16 a除草的样地中甘草植株开始生长最早,26 a内仅除草一年的样地次之,未除草的对照样地甘草生长开始最晚,但最终高度差异不大。②从种植第11年开始每年除草的样地中甘草株平均花序、果序、成熟种子数量及果序/花序、果序长度和种子重/生殖部分重和生殖部分重/地上生物量值最大,26 a内只除草一年的样地次之,而未除草样地甘草不能开花结实,不能完成生活史;除草仅一年样地甘草能正常开花结实,但分配给繁殖的生物量比例较连续16 a除草样地低。③杂草改善了早期沙区土壤贫瘠的状况,有利于甘草生长发育,而后期杂草的大量扩散使其与甘草竞争加剧,从而抑制甘草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60.
干旱胁迫下牛心朴子的渗透调节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翠云  赵昕  李新荣 《中国沙漠》2012,32(5):1275-1282
为探讨荒漠植物牛心朴子(Cynanchum komarovii)响应干旱胁迫的渗透调节机制,采用不同浓度(0~25%)的聚乙二醇(PEG-6000)对愈伤组织进行模拟干旱胁迫,检测了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牛心朴子中渗透调节物质K+、Na+、脯氨酸、甜菜碱和可溶性糖(果糖、蔗糖和海藻糖)的含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牛心朴子的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升高(P<0.05),且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效应。在可溶性糖中,果糖和蔗糖只在高浓度处理组有所增加,而海藻糖含量在所有处理组均明显升高(P<0.05),且增幅较大(10%PEG浓度组为31%,25%PEG浓度组为98%),同时海藻糖含量与PEG处理浓度的相关系数最大(R2=0.9437,P<0.01)。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海藻糖是牛心朴子响应干旱胁迫主要的渗透调节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