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1篇
  免费   732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228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2432篇
地质学   136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42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136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148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168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156篇
  2006年   181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88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3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全球观测应力场的短波分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世界应力图(WSM,World Stress Map)计划的应力指标,目前已累积数据共计10 920个,这些应力指标代表了该地区最大水平主应力的实际观测方向;与此同时,可以假定全球各个板块的绝对运动方向表征了相应各板块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的长波分量.根据应力场的叠加原理,得到由该地区局部构造运动等因素贡献的短波分量的相对大小和方向.将全球划分成2.52.5的基本单元,对每个单元的WSM数据进行加权统计分析,得到其平均应力观测取向,利用HS2-NUVEL1全球绝对板块运动模型计算应力场的长波分量;平均观测应力取向和长波分量取向之间的夹角,决定了相应短波分量相对于观测应力场的大小及其取向的范围,并反映了特定研究地区局部应力场对总应力场的贡献程度.本文的计算结果表明,全球板块的绝大部分地区及各板块的平均效果,长波分量与短波分量对观测应力场的贡献程度相当.对于某些大陆板块内部,局部构造活动对观测应力场的贡献起到重要作用,因而控制着地震的孕育与发生.   相似文献   
42.
2001年11月14日在昆仑山口西发生了8.1级地震,震中位置为90.9E、36.2N.分析表明,8.1级地震前一些主要地震活动性异常都出现了,例如空区、条带、增强、平静和震群等,且与7级大震比较,这些前兆图象的演变具有类似的过程,所不同的是8.1级地震的前兆地震活动图象涉及的区域范围更大、地震震级更高,这为特大地震的前兆识别和预报提供了依据.最后回顾了对这次大震的粗略预测,并讨论了有关大震预测的某些问题.   相似文献   
43.
地倾斜变化的突变性及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牛安福 《地震学报》2003,25(4):441-445
国内外岩石破裂实验研究、实验场观测及理论模式研究等都表明 ,突变性变形是最可能的短期地震前兆 ,其主要特征是持续加速变形 .其中与地震相关的突变 ,称为前兆性突变 ,或简称为有震变形 ;发生突变性变形后若较长一段时间内没有相应的地震发生 ,则是无震变形 .本文研究的主要是有震变形的特征 .提起突变 ,自然可能会想到短暂的快速变化 ,甚至不应有太长的持续时间 .实际上 ,突变的内涵还取决于研究对象的时间和空间尺度 .对于地壳变形而言 ,持续时间在几分钟到几天范围的突变性变化 ,很可能是地震的短临前兆 ,也很可能属于自然环境的影响 .…  相似文献   
44.
1996年11月9日21时56分(北京时间)长江口以东海域发生MS6.1地震, 震中位置为31°43′N, 123°04′E. 这次地震主要波及中国上海市和江苏、浙江两省, 其中长江口及杭州湾地区震感较强烈. 上海市普遍有感, 高层建筑反应强烈. 刘昌森等对这些地区作过研究(刘昌森, 金胜, 1998;刘昌森等, 1999). 此次地震还跨过海域, 波及到彼岸的韩国境内, 也是高层建筑反应较强. 本文记述了该地震对韩国的影响, 并与华东地区进行对比, 勾画出统一的等震线图.  相似文献   
45.
中国地震台网数字化改造的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九五期间(1996~2000年)中国地震台网数字化改造的进展和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1999~2001年)的建设情况,重点介绍了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数字地震台网的台站分布、仪器配备和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46.
文中运用损伤力学研究方法 ,提出孕震过程中引起地壳破坏的应力 -损伤耦合效应。利用应变等效性假设 ,推导了地壳体的应力 -损伤耦合效应与地表重力变化之间的理论关系。根据岩石力学实验的不同加载途径 ,模拟了 1976年唐山 7 8级地震和 2 0 0 1年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重力演化的不同特征 ,结果与实际情况符合较好 ,表明应力 -损伤耦合效应可以作为地震前地壳重力变化的一种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47.
1 概述 实时事件检测是地震数据实时处理系统中一项重要任务。无论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还是单个数字地震台站,都需要对通过传输系统接收到的地动信号进行事件检测。事件检测的目的在于从连续的地面运动信号数据流中,识别出需要处理的事件信号。事件检测的要求,一是尽可能将所有的事件识别出来,即降低漏检率;二是尽可能地  相似文献   
48.
1993年6月8日堪察加东部沿海MS=7.3地震是一次非常复杂的破裂过程.通过宽频带波形拟合方法,结合子事件叠加的空间传播特性和视时间差的分析,讨论了这次地震的破裂特征.分析表明,这次地震的破裂传递带有强烈的单向性,主要破裂过程可以表示为:破裂成核——北东东——正东偏北——正东偏南——停止,由深至浅.   相似文献   
49.
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地震短临前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昭栋  陈学忠 《地震学报》1997,19(2):174-180
从岩石的应变与应力的非线性响应分析了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物理机理,分析了承压井含水层对固体潮体应变的响应,给出了计算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两种方法,并以距菏泽5.9级地震震中较近的豫01井为例,计算了该井水位对固体潮体应变的响应率和两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震前响应率和响应比都有增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50.
DK1地震仪的面波震级起算函数研究di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峰  赵永 《地震学报》1997,19(3):235-240
使用1987~1993年DK1地震仪的地震记录,以国际地震中心(ISC)MS震级为标准震级,根据误差理论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导出DK1地震仪面波震级起算函数.又从起算函数物理意义出发,根据成层介质中面波传播理论,考虑到地震波的频散、介质的吸收、地球介质与DK1地震仪所组成的线性滤波器对面波振幅和周期的影响,并假定面波最大振幅对应于Airy相,导出了DK1地震仪测定面波震级的起算函数. 使用本文导出的起算函数,不附加任何校正值.通过315个地震,对36个速报台的单台DK1面波震级和DK1速报台网的面波震级测定误差检验,结果表明,DK1面波震级MS(DK1)与国际地震中心(ISC)相应地震面波震级MS(ISC)之间在统计上无系统误差,平均误差接近于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