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416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907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21.
德兴斑岩铜矿成矿过程的氧、锶、钕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探讨德兴铜厂斑岩铜矿床成矿热液流体的来源、作用范围、时空演化及Cu在热液流体中的行为和迁移方向等重要问题,对采集于该矿床南部不同蚀变程度的岩石进行了氧、锶、钕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虽然与铜三斑岩铜矿成矿过程有关的热液流体至少有3种,包括高温岩浆流体、来自深部围岩的非岩浆流体和大气降水,但是起主导作用的是岩浆流体,钕、锶同位素在空间上的变化表明,在成矿流体形成及演化过程中,锶同位素值由斑岩体内部向围岩接触带有规律地升高(0.705→0.711),指示了矿床是因热液流体将成矿元素从岩体内部迁移到接触带附近富集而成的,它符合斑岩铜矿的正岩浆模式,而钕同位素则相对稳定,可作为蚀变侵入体岩浆起源的示踪剂。  相似文献   
822.
山东济阳拗陷第三纪玄武岩的铅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东济阳拗陷第三玄武岩的Pb同位素组成变化明显:^206Pb/^204Pb值为16.864-18.361,^207Pb/^204Pb值为15.268-15.599,^208Pb/^204Pb值为36.770-39.118。在Pb-Pb和Pb-Sr图上,所有数据点形成良好的线性关系,而且都分布于DMM、EMⅠ和EMⅡ3个地幔端员组分之间。这些特征表明,同位素组成的明显变化应主要归因于玄武岩浆形成幔源区中不同端员组分之间的混合作用,地壳混染作用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823.
采用核诱发裂变径迹、活动性铀钍浸取、Pb同位素组成示踪及元素地球化学对比等方法, 对6722隐爆角砾岩型铀矿床主岩(橄榄玄粗岩)及富城过铝花岗岩基底岩石进行综合研究表明: 1)淡色造岩矿物(石英、长石)的铀含量(0.18~0.36 mg/g)低于全岩铀含量(4.6 mg/g), 黑云母及其中包裹的副矿物(锆石、独居石、晶质铀矿等)是富城花岗岩铀的主要载体矿物, 蚀变矿物(水云母、绿泥石等)中裂隙铀明显增多; 2)黑云母花岗岩的活动铀浸出率为10.4%, 而蚀变花岗岩的活动铀浸出率增高为31%; 3)根据铅同位素计算,花岗岩及蚀变花岗岩以铀迁移带出(DU = -37%~-65%)为特征, 而橄榄玄粗岩及近矿橄榄玄粗岩则以铀的带入(DU = +37%~+58%)为特征. 这表明6722矿床的成矿物质(铀)主要来自蚀变的富城过铝花岗岩基底, 也为基底岩石对成矿作用的重要贡献提供了多方面的地球化学证据.  相似文献   
824.
广西大厂地区笼箱盖黑云母花岗岩与区内晚白垩世锡多金属成矿作用在时空上密切相关。岩相学特征表明,笼箱盖黑云母花岗岩中的电气石可以分为三类:1)浸染状电气石; 2)石英-电气石囊; 3)电气石-石英脉。本文利用电子探针和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系统测定三种不同产状电气石的化学组成。分析结果显示,三种产状的电气石均具有高的Fe/(Fe+Mg)和Na/(Na+Ca)比值,主体属于碱基亚类铁电气石。浸染状电气石为岩浆晚期结晶,其Fe/(Fe+Mg)比值变化于0. 85~0. 94,随着岩浆分异,电气石逐渐富集Li、F、Fe和Sn等元素。与浸染状电气石相比,石英-电气石囊中早阶段电气石具有低的Fe/(Fe+Mg)比值,高的V、Co和Sr含量,可能反映了岩浆演化晚期出现的不混溶富硼熔/流体对早期黑云母和长石的交代作用,从而使囊中早阶段电气石继承部分被交代矿物的化学组成特征;石英-电气石囊中晚阶段电气石的化学组成变化较大(如Li、F、Mg、Al、V、Fe和Zn),与热液成因电气石的推论一致。与浸染状和囊状电气石相比,石英脉中的电气石具有高的Fe/(Fe+Mg)和Na/(Na+Ca)比值;微量元素组成与囊状电气石相似。就成矿元素锡而言,三种产状的电气石均具有相对高的锡含量,与其他地区锡成矿花岗岩中电气石的成分特征相似。但是,从岩浆晚期到热液阶段,大厂地区电气石的锡含量并没有显著升高,可能反映了早期岩浆热液流体对熔体锡有限的萃取作用。  相似文献   
825.
通过花岗岩体的64对锆石U-Pb年龄(tZr)与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tRb)之间差值Δt(Δt=tZr-tRb)进行的频数统计分析表明:Δt直方图呈对称正态分布(偏度系数CSK=0.150;峰度系数CKU=4.274);Δt既有正值又有负值;Δt的众数值为2.0Ma,但远低于花岗岩基冷却—结晶所需的时间(>16Ma);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花岗岩体64对锆石U-Pb年龄(tZr)和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tRb)拟合出相关系数很高(r=0.9967),回归系数接近l(斜率为0.99354)的线性回归方程(tRb=0.99354tZr 2.15163)。该回归方程的常数项(2.15163Ma)与Δt众数(2.0Ma)基本一致。这些特征表明,从总体来看,花岗岩体的全岩Rb-Sr等时线定年测定结果与锆石U-Pb定年测定结果是一致的,从而为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不能代表花岗岩侵位年龄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826.
通过花岗岩体的64对锆石U-Pb年龄(tZr)与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tRb)之间差值Δt(Δt=tZr-tRb)进行的频数统计分析表明: Δt直方图呈对称正态分布(偏度系数CSK=0.150; 峰度系数CKU=4.274); Δt既有正值又有负值; Δt的众数值为2.0Ma, 但远低于花岗岩基冷却—结晶所需的时间(>16Ma); 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花岗岩体64对锆石UPb年龄(tZr) 和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tRb) 拟合出相关系数很高(r=0.9967), 回归系数接近l(斜率为0.99354)的线性回归方程(tRb=0.99354tZr +2.15163) 。该回归方程的常数项(2.15163 Ma)与Δt众数(2.0Ma)基本一致。 这些特征表明, 从总体来看,花岗岩体的全岩Rb-Sr等时线定年测定结果与锆石U-Pb定年测定结果是一致的, 从而为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不能代表花岗岩侵位年龄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827.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长兴组储层沥青主要为焦沥青,按光性特征可分为均质沥青、均匀长条状沥青、镶嵌结构沥青、小球体沥青、针状结构沥青、香肠状沥青、微粒状沥青;均匀长条状沥青各向异性强,ΔR大于0.5%,具有强的各向异性小球体沥青的ΔR大于1.2%,它们BR max和BR min的方差往往小于0.08,其平均值可作为成熟度的评价指标;沥青中硫含量高,可能是小球体沥青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硫与沥青之间的关系对该区高含硫化氢气藏的成因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28.
本文首先详细研究了含Mn2 和Fe3 的致色矿物菱锰矿、鲕状赤铁矿、云母赤铁矿和镜铁矿的可见光吸收光谱及其一阶导数谱,鲕状赤铁矿、云母赤铁矿和镜铁矿的可见光吸收一阶导数谱的红光区的吸收谷的位置的变化表明随赤铁矿结晶度的降低,吸收谷由586.4nm移至577.4nm,而菱锰矿展示出了Mn2 的因电子跃迁产生的四个典型吸收及其一阶导数谱上577nm的吸收谷的强度比赤铁矿相应谷的强度低一个数量级,表明其电子跃迁的致色机理与赤铁矿的染色机理完全不同。依据赤铁矿的结晶度和鲕状赤铁矿与大洋红层中赤铁矿的沉积成因相似的原则遴选出鲕状赤铁矿为含Fe3 致色矿物,依据菱锰矿是和方解石具有相似结构且为红色的原则选取菱锰矿为含锰致色矿物,并佐以化学纯氧化镁为基体配制了一系列的含菱锰矿、鲕状赤铁矿和菱锰矿及鲕状赤铁矿的两相或三相混合物。详细研究了三类混合物的可见光吸收光谱的一阶导数谱,发现含菱锰矿和含鲕状赤铁矿在573nm附近均存在一吸收谷,鲕状赤铁矿的重量分数低至0.05%时仍可见一明显吸收谷且该吸收谷移至565nm附近,菱锰矿在低至0.50%时也可见这一吸收且在低至0.11%时仍可显示出菱锰矿的信息,其575nm的吸收峰未见偏移;混合物可见光一阶导数吸收谱上鲕状赤铁矿的575nm附近的吸收谷的强度随鲕状赤铁矿的重量分数的升高而增强,而所有的配制混合物中该吸收谷的位置低于577.4nm的事实也表明为使致色矿物和氧化镁混合均匀的研磨降低了赤铁矿的结晶度。本研究表明Mn2 的电子跃迁激发和细小、结晶差的赤铁矿的染色共同造就了意大利白垩纪远洋红色灰岩的红色。  相似文献   
829.
浙西南治岭头斑岩钼矿体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治岭头矿床自 20 世纪中叶勘查开发黄铁矿起,陆续发现了黄铁矿、铅锌矿及金银矿等矿床。在近些年的地质勘 察和深部探矿中,在治岭头矿区深部发现了斑岩型钼矿。钼矿体主要产于斑岩体外接触带八都群变质岩中,从矿体部位向 外围发育典型的斑岩蚀变分带,从内向外依次是钾化黑云母化带—黄铁绢英岩化带—绿泥石碳酸盐化带。成矿流体分为 成矿早期、主成矿期、成矿晚期3个阶段,成矿早期以Ia型包裹体为代表,其均一温度为354~442°C,具有中等盐度,为 12.3~19.4wt% NaCl;主成矿期发育II型 和III型包裹体,其中II型包裹体均一温度329~406°C,盐度为3.5~6.2 wt% NaCl,III 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为 305~375°C,盐度为 30.6~45.8 wt% NaCl;成矿晚期Ib 型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 187~285°C,盐度为 3.5~8.4 wt% NaCl。成矿期发生了强烈的流体沸腾作用,导致钼矿化。激光拉曼探针结果显示,治岭头钼矿三期石英中流体主要为 H2O-NaCl 流体。氢氧同位素,成矿流体由成矿前、成矿期的岩浆热液演化为成矿后的大气降水。  相似文献   
830.
根据各花岗岩体地质构造特征、有关的热物理参数及主体花岗岩的放射性元素含量,采用简化的立方体数学模型计 算得出:南岭地区8个花岗岩基侵位后,其初始温度降低至结晶温度所需的时间(Δtcol)为3.9(金鸡岭)~5.5 Ma(九峰); 由于结晶潜热释放而使结晶过程延长的时间(ΔtL) 为2.6~3.5 Ma ;花岗岩浆侵位后产生的放射成因热使结晶过程延长的 时间(Δt A)为 5.2(陂头)~45.1 Ma(姑婆山) 。南岭地区 8 个燕山早期花岗岩基的侵位-结晶时差(△t ECTD)为 12.1(陂头) ~52.2 Ma(姑婆山), 结合锆石U-Pb年龄通过反演计算得出其侵位年龄 (tE ) 为194.4 (陂头)~219.3 Ma(九峰)。这为 南岭燕山早期花岗岩基属于印支期侵位提供了重要的岩浆动力学佐证, 揭示出近东西向展布的南岭晚中生代造山带具有印 支期构造格架(以侵位年龄为代表)和燕山早期花岗岩(以锆石 U-Pb 年龄为代表) 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