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01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28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 毫秒
61.
塔里木北部周缘前陆盆地发育于泥盆纪末至早三叠世期间,完整地记录了南天山造山带的发育过程。该盆地在早二叠世由复理石盆地转化为磨拉石盆地,同时发生快速南移。同期幔源物质加入,有山根地壳熔融的岩浆活动、南天山造山带的整体隆升、热液成矿作用集中发育和变形、变质作用的激化使俯冲岩片的拆沉成为盆地转化与迁移的最佳机制。相同的转化过程及深部机制在其他造山带中也明显存在,表明俯冲岩片拆沉是造山作用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相似文献   
62.
岩石显微构造分析现代技术——EBSD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曹淑云  刘俊来 《地球科学进展》2006,21(10):1091-1096
EBSD技术的发展,为岩石显微构造分析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它与现代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等设备配合,可以同时对块状样品进行晶体结构与成分分析,从而使显微构造、微区成分与结晶学数据分析有机结合起来。 EBSD技术可以精确、快速定量标定包括各种晶系晶体颗粒的晶格方位和描述晶体颗粒的边界、形态等特征,对于具有低角度边界的晶体颗粒提供精确数据,为阐述岩石变形机制提供重要约束,并为高级晶族和不透明矿物结晶学组构与变形机制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EBSD尤其使获取微米级甚至纳米级尺度上颗粒(亚颗粒)或相之间的定向差别(达到20 nm的空间分辨率和0.3度角度分辨率)成为可能。EBSD技术在矿物相鉴定、亚微域内的应变分析、矿物出溶作用等方面的应用,进一步证明了这一新技术在显微构造分析及相关领域的应用前景。其广泛应用必将带来岩石显微构造研究的新突破,也将成为未来岩石变形机制与岩石圈流变学研究取得飞速发展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63.
滇西沧源铅锌多金属矿集区位于中缅边境的金腊-金厂一带,是云南省地质矿产局和地质矿产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新近探明和开发的一个新的资源地.文章通过对矿集区脉石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的类型、特征、成矿温度、盐度、密度、成矿压力以及流体包裹体中气液相成分和C、H、O同位素地球化学方面的分析,探讨了流体性质、来源及矿床成因.结果表明,该区流体主要属于NaCl-H2O体系和NaCl-CO2-H2O体系,均一温度主要集中在160~320℃之间,盐度W(NaCleq)在0~20%左右,由成矿压力推算的成矿深度在0.7~11.5 km内.由此推测成矿流体主要是经深部循环演化了的大气降水与岩浆水的混合流体.  相似文献   
64.
小兴安岭东南端晚石炭世大岭环斑花岗岩成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小兴安岭东南端的鹤岗—伊春市交界处大岭一带的晚石炭世弱片麻状中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中发育环斑结构长石,多以呈自形宽板状或宽板柱状的碱性长石内核和斜长石外薄壳组成,少量为不发育斜长石外壳的卵球状、球状,大小为1.5 ̄3.5cm,其特征与典型的环斑结构在岩相学上是相同的。另外岩体中普遍发育暗色微细粒闪长质包体,与环斑钾长石在时空上紧密相伴;包体具典型的岩浆结构及针状磷灰石,含寄主岩的钾长石、石英巨晶;包体形态多呈浑圆的外形,显示出明显的塑性流变特点,与寄主岩常呈明显的接触关系,有时呈过渡状、雾迷状;以上充分说明了包体为岩浆混合成因(MME)。通过对岩体地质、环斑结构钾长石似斑晶、暗色微细粒闪长质包体等特征及岩体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大岭环斑花岗岩岩体为岩浆混合成因,产于造山环境,其形成时代、产出构造背景均不同于典型环斑花岗岩。  相似文献   
65.
对发育于福建建瓯市迪口镇竹洲村的"竹洲砾岩"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表明,该砾岩既不是前震旦系马面山群龙北溪组的底部砾岩,也不是构造砾岩,而是相当于晚三叠世大坑组(T3d)层位的底砾岩,不整合沉积在前震旦系迪口组之上.这一发现对深化研究该地区前寒武纪地质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6.
成矿作用过程中赤铁矿—磁铁矿之间非氧化还原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界中铁氧化物的主要存在形式为赤铁矿和磁铁矿,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变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磁铁矿和赤铁矿之间的相互转变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的结果,反应的发生与一定的氧化剂或还原剂密切相关。然而,近年来一个铁氧化物之间的非氧化还原反应机制被提出,这种非氧化还原反应机制对于认识和了解复杂的成矿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自然界中铁氧化物之间的相互交代结构,对BIF研究和实验学两方面的证据进行了综述,认为这种非氧化还原反应可能存在于很多不同类型的成矿作用过程之中。这种赤铁矿和磁铁矿之间的非氧化还原反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一方面,仅靠地质作用过程中出现磁铁矿或赤铁矿现象不一定就能判别其形成流体的氧化还原状态;另一方面,它可以为勘探含后生赤铁矿的铁矿床提供新的找矿思路,进一步指导深埋在古风化面以下铁矿体的寻找。  相似文献   
67.
韩振哲 《地质与勘探》2010,46(5):852-862
小兴安岭东南鹿鸣-兴安-前进地区,与早中生代二长-正长花岗岩有关多金属成岩成矿过程可划分为三期:第一期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有关的Mo(Au)成矿期,第二期为二长花岗斑岩有关的Mo成矿期,第三期为正长花岗岩有关的Pb、Zn、Mo成矿期,总体显示不同成矿元素与不同时期岩体存在一定程度的耦合性。从早期至晚期成矿元素由Mo(Au)→Mo→Pb、Zn、Mo依次演化,其中Mo成矿作用延续时间较长,成矿作用也由强变弱,成岩成矿时代为225.0~191.4Ma。在野外岩相学、岩石主微量元素特征上,成岩成矿显示出时间上的相近性和同源岩浆分异演化的特征,其中含矿岩体以高硅富碱和过铝为特征,含矿二长花岗斑岩、正长花岗岩分别属低Sr低Yb类、低Sr高Yb类花岗岩,而不含矿似斑状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多为低Sr较高Yb类花岗岩。上述成岩成矿特征上的差异,以及岩体是富集Mo还是Pb、Zn,可能与源区物源、岩浆成因(壳幔混源程度、混合比例等)和岩浆结晶分异、岩浆侵位深度,以及与成矿构造背景等有关。  相似文献   
68.
用空隙法识别矿化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勘探槽中的矿化强度是由矿体品位分布决定,特别是高品位的积聚可以由空隙法量化显示。本文以中国山东省胶东金矿区上庄金矿为例,运用空隙法判定矿体的矿化强度,讨论各勘探槽矿化品位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低空隙值一般反映大致均一的品位分布,而高空隙值则与大于边界品位的高品位值密切相关,同时,高空隙值的分布一般反映出的是发育较好的矿体,而反之,低空隙值的分布则反映出的是低品位的矿体或者是非矿体。一般来说,空隙值能反映出高品位空间积聚的程度,所以能够作为评价矿体矿化强度的一个潜力指标。且与传统矿化强度判别方法相比,空隙法除了能反映矿化强度以外,对矿体的空间分布也能如实呈现。  相似文献   
69.
小兴安岭东南伊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二长花岗岩中普遍具有岩浆混合成因MME型暗色微细粒闪长质包体和同深成岩墙—中基性脉岩群等,反映出壳幔混合成因的特点,而正长-碱长花岗岩具铝质A2型花岗岩的特征,两者的岩相学、主微量及同位素特征显示,其形成均与古亚洲洋闭合之后大陆碰撞向碰撞后转变的伸展崩塌构造环境下的底侵作用有关。两者形成时代、成因及物质来源和成矿构造背景等特征上的相似性,也反映在矿床成矿系列的相似性上,二长花岗岩表现出Mo-Pb-Zn-Fe-Au-Ag矿床成矿系列,并以Mo、Pb成矿作用强烈为特征,而正长-碱长花岗岩矿床成矿系列表现为Zn-Pb-Cu-Mo-W-Fe,其成矿作用较弱且分散,同时也说明了成矿系列中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与壳幔混合程度不同有关;早中生代花岗岩有关成矿特征、矿床类型、矿化强度、矿化类型等矿床成矿系列上的差异,说明该地区仍具有巨大的多金属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70.
利用碳氧同位素组成可以很好地判别其形成的沉积环境.以内蒙古大井矿床为例,对该矿床16个菱铁矿样品进行碳、氧同位素分析,δ13CPDB变化范围为-1.8‰~-6.6‰,δ18OVPDB变化范围为-23.1‰~-17.3‰.根据矿物δ13C与δ18O值投影到δ13C-δ18O图解中,样品数据在图中的投点落入热水沉积区,说明其形成过程中具有热水沉积作用的发生.古温度可以通过T=16.998-4.52(δ18cO-δ18wO)+0.03(δ18cO-δ18wO)2计算,其形成时的温度平均值为117℃,比海底和湖底的温度要高得多,主要原因在于热水流体参与成矿.碳酸盐的成矿环境可以通过公式Z=2.048(δ13C+50)+0.498(δ18O+50)计算:Z值大于120,表示成矿环境为海水;如果Z值小于120,表示成矿环境为淡水或湖水.内蒙古大井矿床菱铁矿的Z值为100~114,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大井矿床形成的古环境为深水湖泊环境.通过对碳氧同位素的分析,结合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以及微量元素组成,认为在大井矿床成矿的早期阶段曾经发生过热液沉积作用,本次研究不仅有利于全面理解和认识大井矿床成矿过程的全貌,而且有益于对古湖相环境热液事件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