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2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120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72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1篇
自然地理   844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61.
以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数据作为基础数据,以河南大学明伦校区近代建筑群为研究对象,结合地理数据库和三维建模技术.建立了古建筑数据库.利用ArcGIS Engine二次开发平台,设计了基于GIS的古建筑数字化保护系统,并同时探讨了系统建立过程中的若干技术问题.研究结果说明.基于三维激光扫描和GIS的新技术手段,为古建筑的数字化保护带来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62.
区域,泛指地表一定的地域空间,或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划定的地域范围。国土整治,无论是就全国或就国家的某一部分而言,都是以一定的区域为单元进行的。所以,区域研究同国土整治是密不可分的。 区域研究的主要任务在于为国土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服务,包括进行国土区划,为分区开发整治国土确定合理的地域范围;进行区域综合考察,为分区开发整治国土提供依据;开展区域规划,为国土开发整治提供建设兰图;等等。 建国后,我国在区域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远远满足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进一步加强区域研究,不仅是发展区域科学本身的要求,也是搞好国土开发整治的需要。  相似文献   
63.
城镇群规划是国土规划的重要专题之一。文章阐述了城镇群规划的意义与特点,提出了规划的内容体系,主要探讨了制订城镇体系布局规划、制订城乡经济社会网络规划和预测城镇化水平的有关理论与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64.
尝试对美国爱荷华州东部66个气象观测站1951~2000年的月均最低气温数据进行时空特征分析和建模。将时空数据分解为时空趋势和时空残差两部分,使用非线性时间序列模型模拟气温的时空趋势,分析模型参数和残差的时空特征,探索时空数据建模方法。案例研究表明研究区域内所有站点的时间序列特征较一致,可采用一个趋势性和周期性模型表达。同时残差部分具有一定的时空自相关特征,建议开发一个简单方法进行时空数据插值。  相似文献   
65.
开封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旅游资源概况 开封市旅游资源以人文景观为主。自新石器时代始,有商、春秋、汉、晋、宋、元、明、清、民国的历史古迹,其中,尤以宋代古迹驰名中外。区内现有国家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市级14处,县级13处,另有10处未定。分为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石刻、近代纪念地及其它六大类。 (一)古建筑:开封古建筑较多,大部分分布在市区内。这些建筑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 位于开封东北隅的开宝寺塔,建于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为大型琉璃砖塔,八角十三层,高55.08米。全塔设计精密,图案华美,造型秀丽。  相似文献   
66.
建设黄河“智能大脑”服务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介绍了黄河流域水文、地理景观和地貌特征,下游河道变迁和河口变迁历史及生态治理,流域历史水旱灾害等基本背景,分析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具有的优势。然后重点论述黄河“智能大脑”如何服务流域保护和发展,提出黄河“智能大脑”三要素,即感知系统(天地一体智能感知网)、存储管理系统(资源池)和操作系统(时空大数据平台);论述了流域一体化时空大数据中心的构成及其基本功能,时空大数据平台及其目标要求,分析并提出了基于网格集成与弹性云的混合式时空大数据平台技术体制和构建技术,提出采用“共用时空大数据平台+”应用概念模型及其具体应用模式。最后讨论了时空大数据平台服务黄河流域城市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加强流域上中下游7大城市群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流域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提出基于流域时空大数据平台构建服务保护和发展的综合科技信息咨询服务平台,支撑流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构建,增强流域整体性和协同性发展。  相似文献   
67.
黄河流域湿地景观时空演变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景观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研究是湿地生态恢复与保护的重要参考,本文利用1980—2015年7期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数据构建黄河流域湿地矢量数据集,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对黄河流域湿地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采用转移矩阵对每两个时期湿地资源的转移类型和数量进行计算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1980—2015年,黄河流域湿地率为3.5%,其中自然湿地率约为2.0%,即黄河流域的湿地类型以自然湿地为主。②斑块面积结果显示,黄河流域湿地总面积减少了312.74km2,表现为人工湿地增加,自然湿地减少;自然湿地中沼泽湿地呈增加状态,主要是在2005—2010年增加了979.22km2,滩地呈减少状态,减少了1218.19km2,主要发生在1990—1995年和2005—2010年。斑块密度结果显示,随着河渠和滩地受人为活动影响程度的加大,两者的斑块破碎化程度逐渐加大。最大斑块指数结果显示,水田是黄河流域的主导湿地类型,沼泽和湖泊是自然湿地中的主导湿地类型。③黄河流域湿地类型与非湿地之间转换是黄河流域景观转换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沼泽与滩地是面积发生变化的主要湿地类型。  相似文献   
68.
为探究黄河流域大气污染的时空演变特征,本文从城市群角度出发,选取HCHO、NO2及SO2为诊断指标,对比分析2005—2019年七大城市群OMI观测对流层HCHO、NO2及边界层SO2柱浓度的年、季、月变化。研究揭示,流域内:①HCHO、NO2及SO2柱浓度高值区均集中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晋中城市群南部和关中平原城市群东部。②HCHO柱浓度在2005—2019年呈波动上升趋势,七大城市群的月变化均呈单峰结构,且夏季高、冬季低、春季和秋季相当。③NO2柱浓度在2005—2011年呈上升趋势,仅2008年出现短暂小幅下降。2011年执行《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2011)后,呼包鄂榆、宁夏沿黄和晋中城市群开始大幅下降,山东半岛(2012年有小幅下降)、中原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则在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后才开始大幅下降。月变化呈开口向上抛物线形态,浓度越高单峰结构越明显,且冬季高、夏季低、春季和秋季相当。④SO2柱浓度在2007年达到顶峰,2008年开始大幅下降,2010年后呈波动下降趋势,月变化、季变化均与NO2相似。黄河流域上游的兰西和宁夏沿黄城市群、上中游交界处的呼包鄂榆城市群空气质量较好,中游的关中平原和晋中城市群次之,中下游交界处的中原城市群和下游山东半岛城市群则较差。  相似文献   
69.
马利群  李理  刘俊杰  孙九林  秦奋 《测绘科学》2021,46(3):80-86,95
针对GLAS地学激光测高系统是冰、云和陆地高程卫星(ICESat)的唯一监测工具,能够记录地表光斑内的地物信息,是否能应用于黄土高原土地覆盖分类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利用粒子群和最小二乘法相结合的方法对GLAS波形数据进行高斯分解,获取高斯波个数、波形总能量、波形信号起始和信号结束位置4个波形参数;基于波形自动分类方法对黄土高原水体、森林、城市用地、其他地类(裸地、低矮植被等)进行分类。通过基于覆盖相同研究区域的30 m地表覆盖数据(Globe Land30),验证分类的准确性。结果表明,GLAS大光斑波形数据对黄土高原的4种地类能够很好地进行区分,总分类精度高达87.68%,Kappa系数为65.79%。研究表明,GLAS波形数据可以作为获取土地覆盖信息的有效数据源,为研究黄土高原土地覆盖变化提供更丰富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0.
城乡过渡带30~150 m尺度的空间,属变化明显的都市基层空间系统。为描述这一地带的空间演变规律,本文以郑州、杭州、北京的建设用地为例展开了多重分形分析。本文依托广义、典型f(a)-a(q)曲线所划分的3个空间演变子系统,以城乡过渡带院落组级—居委会级空间为研究尺度区间,对之进行了空间多重分形特征的量化分析。分析显示,城乡过渡带的空间演变属宏、中观空间影响下的适应性变化,市场驱动色彩显著。总体上,城乡过渡带基层空间的演变较为复杂,并常会在一定尺度内形成典型、广义的空间多重分形特征,及其相应的斑块密度(q值)分布区。且受多种发展进程等因素的影响,多种空间子系统的演变强度常会不同,其在各尺度上的空间复合也会呈动态变化,进而城乡过渡带空间演变的“情景性”较强。但都市城乡过渡带的基层空间却不存在依中小城市→传统性特大城市→现代化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必然演替过程,其变化更多应与各都市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城乡融合的具体情景密切相关。本文根据满足全局性、局域性指标的情况,把多重分形的典型特征分布区拓展到了更广域的特征过渡区及退化区,进而增强了对现实地理空间真实发展状态的非线性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