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66篇
大气科学   154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109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根据潼关县气象站周边环境在1993年发生严重变化的事实,将1981—2010年分为前后两段,对气温、地温、降水、风速等主要气象观测资料对比分析,并与气象要素相关性明显且观测环境变化不大的邻站——华阴气象站的资料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潼关县气象站周边环境变化对气象要素影响最大的是风、气温和地温,其次是蒸发;对降水、水汽压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2.
渭河流域一次致洪暴雨过程的中尺度滤波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段昌辉  武麦凤 《气象科学》2012,32(1):110-117
利用常规高空观测资料和NCEP/NCAR 1°×1°的再分析资料以及25点低通滤波技术,对2003年8月28—29日发生在渭河流域的一次致洪暴雨进行了中尺度分析和探讨,分析出中尺度环流演变特征,总结了渭河流域致洪暴雨的概念模型,认为这次暴雨过程中在以西南气流为主的平均气流场上隐藏着尺度较中尺度平均流场小得多的涡旋,其移动方向和发展程度决定了强降水落区及其强度;高空西风风速脉动与低层南风风速脉动耦合形成了中尺度次级环流圈,其上升支为强降水提供了足够的动力抬升机制;而850 hPa低空急流、700 hPa中尺度低涡、南风脉动以及高空西风风速脉动等条件的合理配置是中尺度次级环流形成的必备因素;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本次暴雨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43.
姜留涛  翟翊 《测绘通报》2012,(11):102-104
对测绘类技能大赛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竞赛项目设置,成果质量,参赛选手的技能、心理、业务作风及团结协作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应对措施,特别是对评分体系中比赛用时成绩计算公式进行解剖分析,旨在完善测绘类技能大赛,提升测绘技能大赛的整体水平,从而达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测绘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44.
高铁测量中的投影变形处理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柳 《北京测绘》2012,(1):44-46
首先对长度投影综合变形情况做了分析,然后介绍投影变形的处理方法的原理,讨论了它们的优缺点,其中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这对铁路测量方面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5.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8~9月内蒙主着陆场区强对流天气频发和降水异常偏多现象,研究其形成的气候背景和大尺度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前期赤道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低、欧亚和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偏深是其前期气候背景.极涡中心8月位于东半球和9月位于西半球,是场区前期降水偏多和后期气温偏高的原因之一.欧亚经向环流的偏强,有利于南北方冷暖空气的交汇.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及活跃的印缅槽为场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强对流天气必要的扰动能量.中低层偏南风和偏北风在淮河以北地区汇合与维持,是场区降水异常和强对流偏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6.
2008年6月广东阳江特大暴雨过程触发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1°×1°分辨率的NCAR/NCEP再分析资料、中尺度数值分析产品等,对2008年6月6—7日阳江特大暴雨的大尺度背景、环流条件以及触发、维持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低空急流耦合形势的建立为暴雨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条件;在暴雨发展强盛阶段,中低层强辐合、高层强辐散、垂直上升运动强烈发展,三者中心近似垂直结构;异常活跃的西南季风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暴雨发生在垂直环流的上升气流中;暴雨区南部为深厚的西南风、附近中低层为东南风、北部中高层为西北风,这种极不稳定的流场结构是超强对流发生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7.
通过分析麦棉间套的经济效益、不同种植方式棉行的光照强度、土壤水分含量、棉株的生长发育状况,得结论:麦棉间套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解决粮棉争地矛盾,提高经济效益的一条有效途径;麦棉间套种植方式以6:2式带型比较适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可减少小麦与棉花争水、争肥、争光等矛盾,取得粮棉双丰收。  相似文献   
48.
通过对2008年1月10-23日渭河流域连阴雪天气过程的分析研究,发现冬季连阴雪的预报着眼点是700hPa高度场,与秋季连阴雨500hPa环流形势相比,稳定的中高纬度高脊明显偏东;低层和地面东风回流是降雪天气的主要冷空气源;与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相比,整个阴雪过程中,水汽辐合相对较强,而水汽输送偏弱;低层比湿舌的出现和高层比湿的突然减小,对渭河流域中雪以上降雪天气的开始和结束有一定的预报意义;这次阴雪天气过程中可能有中尺度系统的生消和参与。  相似文献   
49.
一次冰雹过程的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应用常规资料、FY-2C红外云图和河南省三门峡市的多普勒雷达产品。对陕西中北部的一次强对流性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系统是高空下滑冷槽、中低层暖平流和地面弱冷锋。上干冷、下湿暖的对流性不稳定层结为冰雹天气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卫星云图上,锋面前部形成的两个中-β尺度系统受锋面附近前冲冷流的触发,造成这次强对流性天气。雷达反射率图上,回波强度越大、强中心高度越高,造成的天气越强;径向速度图上的“逆风区”,说明该地为风速的大值区、风向也发生了突变;当对流回波处于强盛阶段时,VIL值先猛增、后相对稳定,当达到峰值时即出现冰雹,当突然减小时,影响地面将出现大风.因此VIL对冰雹和大风的判别有很好的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50.
关中东部暴雨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关中东部11个气象站1961—2007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同期暴雨洪涝灾害和经济发展资料,在ARCGIS平台上,从暴雨的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4方面综合分析,形成关中东部暴雨风险灾害区划。结果表明:关中东部孕灾环境的高敏感区主要在秦岭北部渭河支流较多的二华地区和沿黄河的韩城市;韩城和潼关的雨涝致灾危险性最高,蒲城、大荔致灾危险性相对较小;临渭区为高易损区;关中东部的临渭区、大荔、韩城对暴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最强,其次为蒲城和华县。暴雨洪灾的高风险区在韩城和潼关。暴雨灾害风险区面积相对较小,防灾减灾相对较强,暴雨致灾危险性范围小,但受地形和地貌影响,孕灾环境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