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233篇
海洋学   45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251.
济阳坳陷构造样式及其与油气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济阳坳陷几何学和一系列钻井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盆区存在伸展式、走滑式、反转式等三种基本构造样式;按几何学和成因学特征,可进一步分为翘倾断块式、滑动断阶式、潜山披覆式、重力背形式、底辟等5种次级构造样式。伸展式是济阳坳陷最重要的构造样式,次级构造样式的发育和演化与地质体在坳陷中的构造位置关系密切:翘倾断块构造大部分形成在坳陷的缓坡带.滑动断阶构主要发育在坳陷的陡坡带,底辟构造常见于坳陷的洼陷带,潜山披覆构造多发育在盆地四周隆起区与洼陷中的潜山带,而重力背形构造大多发育在主断层的下降盘。盆地内的重力构造作用可随着沉积加厚作用的持续或加剧而逐渐增强,发育在济阳坳陷东部地区的一系列雁列式和帚状构造是郯庐断裂强烈走滑剪切作用的结果。研究证实,受早、晚白垩纪之交区域构造背景变化的影响,盆区应力场曾发生过从挤压作用向伸展作用的转换,导致济阳坳陷中的反转构造普遍发育,并具有东强西弱的时空演化规律。因此,走滑剪切式构造是郯庐断裂走滑剪切的结果,而反转式构造则是区域构造背景发生转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252.
西准噶尔萨吾尔地区吉木乃组为一套以火山碎屑岩、火山熔岩、沉积岩为主的火山-沉积地层。对该剖面顶部玄武安山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吉木乃组顶部火山岩结晶年龄为(294.0±1.4) Ma,为早二叠世。结合吉木乃组内古生物化石组合,将其时代归属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该组火山岩w(SiO2)介于48.10%~54.35%之间,主要为玄武岩、玄武安山岩;w(TFeO)为7.38%~10.92%,w(MgO)为3.35%~5.16%,Mg#介于41.02~55.05之间,主要为拉斑系列。稀土分配模式呈右倾型,轻稀土富集((La/Yb)N为4.00~6.04)且重稀土轻微分异((Gd/Yb)N为1.68~2.26),δEu=0.91~1.07,δCe=0.91~1.06。微量元素蛛网图上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Sr、P)富集,除样品JM2和JM3外均表现为高场强元素(Nb、Ta、Ti)相对亏损的特征。大部分样品(Th/Nb)N值介于1.39~2.10之间,Nb/La值介于0.39~0.74之间,显示样品受到岩石圈地幔和地壳的轻微混染。吉木乃组火山岩Zr/Y值以及微量元素质量分数较高,结合相关判别图解,该组火山岩形成于后碰撞构造背景,是源于软流圈地幔的玄武质岩浆上涌,在上升过程中受到岩石圈地幔和地壳轻微混染后的产物。  相似文献   
253.
东营凹陷沙四段盐湖的深水成因模式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袁静  赵澄林  张善文 《沉积学报》2000,18(1):114-118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沙四段广泛发育的蒸发岩类与暗色泥、页岩和深水浊积砂体呈现明显韵律层,为厚度达千米的盐湖沉积。通过分析了该地区蒸发岩地层的沉积特征和沉积条件,认为东营凹陷沙四段蒸发岩类的物质基础是深层卤水 深部古老地层中的盐类物质是其盐源 凹陷中北部的同沉积深大断裂是沟通凹陷与地壳深部盐类物质的通道。在此基础上提出东营凹陷沙四段盐湖的深水成因模式,可与东非裂谷基伍湖和东濮凹陷下第三系深水成因盐湖对比。  相似文献   
254.
在Kuster-Toksöz(KT)模型与差分等效介质理论(DEM)结合过程中,通过用孔隙包含物逐渐替换基质的方法获得孔隙介质的岩石弹性模量。现有方法每次替换的孔隙体积是常量,而基质体积不断减小,实际参与替换的包含物体积与孔隙包含物计算体积是不同的。本文通过改进每次替换的孔隙体积计算公式,使得替换体积随迭代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保持替换体积相对基质体积的比率不变,在迭代次数足够大的条件下使得该比率足够小,满足了K-T计算公式的要求,计算结果更接近理论值。测试结果显示:随着孔隙度的增大,岩石等效弹性模量逐渐收敛于孔隙包含物的弹性模量,说明本方法与物理规律一致;与现有的KT迭代方法相比,采用本方法的计算结果与Xu-White模型更接近,本方法提出孔隙包含物的实际体积与计算体积的计算式更符合KT模型孔隙切分过程。   相似文献   
255.
低渗透岩性油气藏发育的黏土膜吸附原油造成了储层亲油,电阻率异常高,高阻油水层、水层的存在给储层流体性质识别带来了很大挑战.为了明确不同润湿性储层的电阻率响应特征以及微观导电机理,本文选取了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三叠系延长组长8段的岩心,模拟了油驱水、老化和水驱油过程,并测量了岩心薄片洗油后的接触角.实验结果表明,洗油后异常高阻岩心已表现为不完全亲水,然而,其测量的胶结指数m与正常电阻率岩心相差很小.油驱水至束缚水时,正常电阻率岩心的电阻增大率I_r与含水饱和度Sw的关系在双对数坐标下基本表现为直线的关系,而异常高阻岩心则表现为明显的凸曲线特征.且老化过程前后,异常高阻岩心的电阻率基本不变.结合对异常高阻岩心不同状态下的核磁共振T_2谱的分析,表明在油驱水过程中,岩石的润湿性已经向亲油方向发生转变,老化过程对润湿性的改变影响很小.水驱油至残余油时,异常高阻岩心的I_r-S_w曲线表现为近似直线特征,反映出水驱油过程中岩石的导电结构并未发生改变.基于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明确了一种适用于低渗透复杂润湿性储层的成藏模式及其导电机理,说明了高阻水层主要是亲油润湿性条件下的连续导电路径遭到破坏造成的.  相似文献   
256.
单颗粒碎屑矿物可减小源区岩石类型、蚀变过程和程度及搬运与沉积过程对物源信息释读的干扰, 已逐渐成为海洋沉积物物源分析的有力工具, 并取得一定的应用成果。目前, 锆石、石榴石、长石、辉石、角闪石、独居石及磁铁矿等均已被成功用于海洋沉积物物源研究, 并主要利用单矿物主量元素、年代学等方法精确识别物源区地质特征和位置, 但单矿物微量元素、同位素及微区结构及多矿物对比研究的应用尚有不足; 因此, 目前对物源信息的释读难免片面, 物源识别方法和技术也仍未成熟。随着方法的发展和完善, 将可开展诸多深入研究, 如通过锆石、独居石、云母和磷灰石等不同矿物的年代学研究, 示踪研究物源区的时空变化; 通过建立多矿物定量研究模型, 进而定量研究源区蚀变速率和源汇过程中的物质输运通量和过程等。文章总结单颗粒碎屑矿物在物源识别中的应用现状, 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以期引起同行对此研究方法的关注, 进一步促进该方法在海洋沉积物物源分析中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257.
现行黄河口滨海区冲淤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黄河入海流路人工改道清 8 汊后,受自然因素变化和人类活动干预影响,入海水沙出现新的情势,河口滨海区水下地形也发生相应调整。本文基于 1997—2018 年实测水深断面资料,建立水下地形数字高程模型 (DEM),综合研究了黄河 口滨海区冲淤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7—2018 年黄河口滨海区整体呈淤积状态,累积淤积量为 5.36 * 108 m3。从时间上来看,水下地形演变经历 3 个阶段:缓慢冲刷 (1997—2002 年)、快速淤积 (2002—2007 年)、缓慢淤积 (2007— 2018 年)。从空间上来看,现行河口区呈淤积状态,而孤东近岸和老河口区呈冲刷状态。在水下地形不同的发展阶段,维持冲淤平衡的临界输沙量也有所不同,调水调沙之前为 1.65*108t/a,调水调沙以来为 1.09* 108t/a。来水来沙对河口滨海区的冲淤演变起着主导作用,2016—2017 年调水调沙中断,河口滨海区大面积冲刷。2018 年防洪调度的实施使水下地形迅速淤积。黄河口滨海区演变除了受来水来沙的直接影响,还受泥沙粒径和口门位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258.
王天英  王树青 《海洋工程》2020,38(5):134-141
在详细研究影响平台综合性能的诸多因素基础上,克服现有半潜式平台存在的不足,结合自升式平台甲板可以自由升降的优点,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升式半潜多功能深海浮式(JCSM)平台。JCSM平台结合了自升式平台与半潜式平台的优势,并以平台综合性能的提升为目标进行了细节上的优化,稳性裕度大且运动性能优良,可适应干式采油、湿式采油和干湿组合式采油等不同采油模式,并同时具有钻井、早期生产、修井、油气处理与油气储运等多种功能。在详述JCSM平台的组成及性能特点的基础上,对JCSM平台进行了稳性与运动性能数值分析,并与传统半潜式平台相比较,验证了所研发新型平台性能的优越性。研究为未来海洋油气田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并对全新概念的浮式平台开发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59.
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仓储层运移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仓储层运移油的机理,揭示断层幕式排烃期仓储层运移油的机理,以油气二次运移理论为指导,开展了油沿断裂纵向运移及油在仓储层内横向运移的定量研究.首先根据地质模型,建立断层内油压力衰减梯度的数学模型,根据能量守恒原理,推导出油沿断层纵向运移的压力梯度公式,计算出油沿断裂进入仓储层的初始压力,再根据仓储层的地质模型,建立油在仓储层内横向运移的压力衰减模型及上网层开启时的泄压模型,推导出油沿仓储层横向运移的压力梯度公式及泄压公式,最终得出仓储层运移油的合力公式.并指出当运移动力大于运移阻力,即运移合力为正时,仓储层以运移油为主,当运移动力等于或小于运移阻力,即运移合力为负时,仓储层以临时仓储(成毯)、成藏为主.通过对运移合力的计算,可以判断油在仓储层内运移、成毯和成藏的状态,预测仓储层运移、成毯或成藏的范围,从而指导该体系隐蔽油气藏的勘探.  相似文献   
260.
为实现高尚堡油田高浅北区的持续稳产和提高采收率,把交联聚合物调驱技术应用到高浅北区。2008年根据高浅北区油藏条件及剩余油情况分析了高浅北区交联聚合物整体调驱可行性,并根据多方面因素确定了交联聚合物整体调驱的目标区,共设计了26口调驱井;设计了交联聚合物调驱体系配方和科学合理的注入方案。交联聚合物调驱技术在高浅北区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注入压力上升,日采油量上升,提高了原油采收率,表明该技术适用于边水油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