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129篇
测绘学   7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477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松科1井南孔选址、岩心剖面特征与特殊岩性层的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松科1井南孔是松辽盆地白垩系科学钻探工程两个钻孔中的一个,位于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齐家古龙凹陷敖南鼻状构造的翼部。通过对松科1井南孔嫩二段底部到泉三段顶部连续取心资料的详细描述,建立松科1井南孔岩心剖面,识别出5种常见岩性(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和细砂岩)和8种特殊岩性(白云岩、火山灰、油页岩、灰质泥岩、泥灰岩、重结晶灰岩、介形虫碎屑灰岩和介形虫灰岩)。特殊岩性出现的总层数为172层,总厚度为14.516m,分布在青一段,青二、三段,姚二、三段,嫩一段和嫩二段地层中。对松科1井的精细岩心描述和对特殊岩性的识别是后续研究工作开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秦岭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西秦岭是北接华北克拉通、西接祁连与柴达木、南接松潘—甘孜地块的东秦岭造山带的西延。文中研究了该区从前寒武纪到三叠纪的碎屑沉积岩。这些碎屑沉积岩中分离出的锆石由LA-ICPMS(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进行了U-Pb定年。全岩Nd亏损地幔模式年龄类似于扬子克拉通年龄,主要分布于1.55~1.98Ga,峰值为1.81Ga,而与华北克拉通主要为古元古代与太古宙的模式年龄形成明显的对比。泥盆系中的碎屑锆石930~730Ma的U-Pb年龄指示其与扬子克拉通具亲缘性。930~730Ma是源区地壳的强烈增长阶段。二叠系—三叠系的碎屑沉积岩主体以含老于1600Ma的碎屑锆石为特征。碎屑锆石U-Pb年龄与Sm-Nd同位素组成指示此时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基底岩石成为二叠系—三叠系碎屑沉积岩的重要物源。扬子克拉通在三叠纪时与华北克拉通拼接。西秦岭二叠系—三叠系碎屑沉积岩含有高达50%的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基底岩石。  相似文献   
3.
陈伟军 《地质与勘探》2016,52(2):246-250
内蒙古老国营子金铜矿床是近年来利用地质与地球物理相互结合手段新发现的一个矿床。本次研究利用基于电磁原理的地球物理手段进行了找矿测试,结果表明:甚低频(VLF)地球物理扫面发现了近EW向和NW向的高阻带,分别对应了两条相应的矿化蚀变带。音频大地电磁法(EH4)测深影像显示矿化蚀变带表现为高阻异常带,与VLF的测量结果相一致。激电(IP)中梯测量显示矿化蚀变带具有高阻、高充电率和高金属因子异常特征。结合具体的地质特征,在老国营子金铜矿区综合运用这三种地球物理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4.
生物礁是由原地的固着生物所建造的块状碳酸盐岩沉积。西沙海域自中新世以来发育了厚层生物礁地层。通过对最新全取心钻井西科1井岩心的宏观观察和微观分析,结合古生物及岩心测试成果,发现西科1井中新世和第四纪为主要造礁期,形成了两套分别以珊瑚藻和珊瑚为主要造礁生物的生物礁序列,底栖有孔虫为主要的附礁生物,而上新统为一套滩相沉积。生物礁序列发育骨架岩、粘结岩和障积岩三种礁相岩石,以骨架岩含量最高,非礁相岩石包括泥灰岩、颗粒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三种。白云岩地层以晚中新世到上新世早期最为发育,多为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所致,并受热液活动的影响。对生物礁序列的沉积分析,可为后期南海油气勘探以及生物礁储层分布研究提供一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5.
王坞钼铜矿床是北武夷地区近年来发现并正在勘查的具大型规模以上潜力的矿床。在矿床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锆石LA-ICP-MS U-Pb法测年,获得矿区中与钼矿体在空间上关系密切的花斑岩脉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27.5±1.8)Ma(MSWD=1.4),说明其形成于早白垩世;通过辉钼矿Re-Os法测年,获得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153.7±3.2)Ma(MSWD=3.9),说明钼矿形成于晚侏罗世。因此,花斑岩脉的成岩时代远远晚于钼矿成矿时代,表明两者无成因联系。通过对比邻区矿床成矿特征并结合现有资料分析,推断王坞矿区成钼岩体为酸性花岗斑岩或黑云母花岗岩,位于南东方向深部,深部找矿前景较好。北武夷地区中生代主要成钼时期为晚侏罗世早期(155 Ma±)和早白垩世早期(135 Ma±),该时期钼铜矿的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形成的弧岩浆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6.
鱼库锌多金属矿床位于豫西栾川钼钨铅锌银矿集区内的鱼库—赤土店铅锌矿带的北西端。矿床赋存于新元古界栾川群三川组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中,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于透辉石-石榴石矽卡岩中,受矽卡岩带控制。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比较稳定,δ~(34)S变化范围为2.3‰~3.9‰,平均3.2‰。硫同位素组成与区域内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的硫同位素组成一致,反映硫的主要来源为深部岩浆;金属硫化物样品的~(206)Pb/~(204)Pb变化范围为17.781~18.455,平均值18.043;~(207)Pb/~(204)Pb变化范围为15.502~15.590,平均值15.545;~(208)Pb/~(204)Pb变化范围为38.232~38.624,平均值38.438,矿石铅同位素组成稳定,矿石铅主要来源于地幔,成矿作用与构造岩浆作用相关的热液过程关系密切。综合分析认为矿床成因应属于岩浆热液接触交代矽卡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7.
望儿山金矿的成矿过程可划分为黄铁矿-石英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分别对4个成矿阶段中的石英进行了热释光和晶胞参数测定。热释光结果表明,本区石英热发光曲线以中温峰明显的单峰和不对称的双峰为特征。主成矿阶段的石英发光曲线开始出现双峰,曲线复杂,发光强度最高,变化最大,这也是本区重要的找矿标志。Ⅲ号脉的深部石英热发光曲线出现肩峰和双峰,峰型复杂,推测其下部有较好的成矿前景。石英晶胞参数在时空上呈现规律性的变化,主成矿期石英晶胞参数a_0、c_0、v_0都较大。(Δa_0/a_0)/(Δc_0/c_0)变化范围为1.65~4.40,说明本区微量元素进入石英有填隙和置换两种方式,以填隙为主。半高宽变化趋势和晶胞参数一致,因此半高宽也可以区分石英的含金性。深部石英晶胞参数和半高宽仍较大,所以推测下部仍有较好的成矿前景。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有机质孔隙在泥页岩及泥灰岩致密储层中被发现,成为非常规油气藏中一种重要的储集空间类型。有机质孔隙度的计算是非常规油气评价及勘探中极其重要且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冀中坳陷束鹿凹陷泥灰岩为例,从成因角度出发,提供了计算有机质孔隙度的方法。束鹿凹陷泥灰岩为自生自储型非常规油气藏,发育有机质孔隙。有机质孔隙主要为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由未成熟固体干酪根向低密度烃类流体转化所产生。根据束鹿泥灰岩现今有机地化特征(Ⅰ型及Ⅱ型干酪根、TOC平均1.66%、氢指数(HI)平均451 mg/g、T_(max)平均444℃),推算出其初始氢指数(HIo)平均561 mg/g、初始有机碳TOCo平均1.9%、可转换碳占48%、转化率为31%。最终利用质量平衡方程求得该区有机质在此演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质孔隙度为0.68%。  相似文献   
9.
基于恐龙足迹重建攀西地区白垩纪恐龙动物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攀西地区没有白垩纪恐龙骨骼化石记录,对该区白垩纪恐龙动物群组合的认识尚属空白。1991年,攀西地区首次发现了恐龙足迹,此后陆续发现了8个足迹点。这些足迹点共发现9种不同的非鸟恐龙足迹(6种非鸟兽脚类、1种蜥脚类和2种鸟脚类足迹),以及翼龙和龟类足迹。共11种足迹形态类型由185道行迹(与孤立足迹)组成,可能代表着同等数量的造迹者。其中飞天山组的组合多样性最强,小坝组和雷打树组较弱。这个相对全面的足迹数据库,为该地区白垩纪四足类的古生态学普查提供了动物群的组成信息,这在该缺乏骨骼化石的地区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新疆西准噶尔巴尔鲁克蛇绿岩形成时代及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疆西准噶尔地区分布多条蛇绿岩带,通过对巴尔鲁克蛇绿岩中2个辉长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比较准确的年龄数据512.3±7.2Ma、521.1±2.8Ma。确定了该蛇绿岩的形成时代为晚寒武世;结合混杂岩带内岩石组合特征及其与中—下泥盆统库鲁木迪组为不整合接触,推断该蛇绿混杂岩带与唐巴勒蛇绿岩带及玛依勒蛇绿岩为同一时代、同一构造带产物,就位时代不晚于早泥盆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