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17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36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海洋石油降解微生物的筛选及降解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青岛港口海水中筛选出了4株适宜海洋环境的高效烃降解菌,根据传统的细菌鉴定方法将这4株菌鉴定到属,其中N1为脂肪杆菌属,N2为海球菌属,N3为微杆菌属,N4为动性球菌属。考察了温度、盐度和pH对4株混合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它们都适合中性偏碱性环境生长,具有一定的耐盐性,并能耐受较低的温度,适合海洋环境。N4菌具有较宽的底物利用范围,对高浓度原油的耐受能力较强,当原油的浓度为2.5%时,其降解率仍可达到60%以上。通过构建优势混合菌发现,4株菌混合时对原油的降解能力最强。其降解原油的最佳pH=8,最佳盐度为NaCl%=3%。  相似文献   
152.
用批量平衡实验法研究了腐殖酸(Humic acid,HA)在4种矿物蒙脱石、高岭石、针铁矿和水锰矿上的吸附。Freundlich和Langmuir模型都可以很好地描述吸附行为。矿物对腐殖酸的吸附能力顺序为:针铁矿水锰矿蒙脱石高岭石。增大盐度有利于促进吸附,但溶解有机质对吸附影响很小。腐殖酸在蒙脱石、高岭石和水锰矿3种矿物上的吸附随溶液pH值的升高而减少,而在针铁矿上的吸附只有当pH值高于7时才逐渐降低。腐殖酸在矿物表面上的作用机制最可能是疏水作用和氢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3.
本研究调查了秋季红沿河核电站海域镭、氡同位素的活度水平及分布情况,结合镭同位素表观年龄模型计算该海域的水体年龄,进而得出研究区域的水体运移方向,初步探讨了水母丰度分布与水体运移的相关关系。得到结论如下:(1)红沿河核电站海域表层水体中224Ra、226Ra及222Rn的活度水平分别为2.9~62.4 dpm/(100 L),11.9~57.4 dpm/(100 L)及0.1~1.3 dpm/L,镭同位素活度呈现出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趋势,氡同位素的分布则更大程度上受水温控制;(2)通过224Ra/226Ra表观年龄模型计算得出红沿河海域表层水体年龄范围介于0~16 d,平均年龄(10.9±3.6) d,水体主体流向为北偏东方向,流速为7.2 cm/s;(3)水母丰度分布与水体流向呈现出较为一致的对应关系,在主体流向方向上,水体年龄较大的海域水母丰度最高。  相似文献   
154.
沉积物中的异化硝酸盐还原过程对于海洋氮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15N标记的培养技术是目前测定沉积物异化硝酸盐还原的主要手段。准确快速测定15N标记的产物(29N2、 30N2)是量化异化硝酸盐还原各个过程速率的关键。本研究自行组装膜进样质谱系统用于29N2和30N2的测定,对其测量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进样蠕动泵进样流速0.80 mL/min,进样时间3~3.5 min,恒温槽温度20~25℃,同时铜还原炉温度在300~600℃的条件下,^29N2/^28N2和^30N2/^28N2的测试精密度分别可以控制在0.1%和1%以内,比较适合29N2和30N2的测定。利用自组装的膜进样质谱系统结合15N标记的培养技术研究了青岛石老人沙滩沉积物中的异化硝酸盐还原过程。石老人沙滩沉积物不存在将硝酸盐完全还原为氮气好氧的反硝化。厌氧铵氧化、厌氧反硝化和异化硝酸盐还原为铵(Dissimilatory Nitrate Reduction to Ammonium,DNRA)的潜在速率(以湿沉积物N计)分别为(0.05±0.01) nmol/(cm^3·h),(2.32±0.21) nmol/(cm^3·h)和(1.02±0.15) nmol/(cm^3·h)。厌氧反硝化是硝酸盐异化还原主要的贡献者,其比例接近70%,其次是DNRA,比例可达30%,而厌氧铵氧化的贡献最低,仅为1%。在N2产生过程中,主要贡献者是反硝化,厌氧铵氧化的贡献仅为2%。  相似文献   
155.
采用3对特异性引物,对中国近海常见3种原甲藻的18S rDNA的部分序列进行PCR扩增,运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对PCR产物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对引物具有不同的区分效果,选择包含较多差异碱基的短片段进行扩增,可以对藻种进行更好的区分;PCR-DGGE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性,不同藻种间即使1个碱基的差异也可以区分开;PCR-DGGE技术可以对3种原甲藻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156.
缓蚀剂浓度对饱和CO2盐溶液中咪唑啉缓蚀剂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咪唑啉及其衍生物是油田行业常用的耐二氧化碳腐蚀的缓蚀剂,其缓蚀机制主要是化学吸附作用。本文采用失重法、弱极化法、交流阻抗法等手段研究了1种新型咪唑啉缓蚀剂对Q235钢在饱和CO2盐溶液中不同浓度随时间的缓蚀行为变化,探讨了吸附膜的形成与衰减规律。结果表明:85℃存在极值浓度40 mg.L-1,此时缓蚀剂达到最佳状态,24 h即可成膜,膜寿命较长,可以维持至少120 h。  相似文献   
157.
根据2006年7~8月和2007年1月对北黄海进行的大面调查,分析研究了夏冬季表层海水中二甲基硫(DMS)的浓度分布和海-气交换通量.研究表明:表层海水以及大气中DMS浓度季节变化明显,夏季平均值分别是冬季的3.2和3.7倍.相关性分析显示,海水中DMS和Chl a浓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说明浮游植物生物量是影响DMS浓度分布的1个重要因素.利用Liss和Merlivat公式(LM86)估算了北黄海夏冬季DMS的海-气交换通量,其平均值分别为7.31和4.98 μmol·m-2·d-1.另外,根据测定的大气中甲基磺酸盐(MSA)和非海盐硫酸盐(Nss-SO2-4)的浓度及比例,估算出夏冬季北黄海生源硫释放对气溶胶中Nss-SO2-4的贡献比例分别为10.1%和2.8%.此结果表明北黄海大气中Nss-SO2-4主要来源于人为排放.  相似文献   
158.
渤海中南部沉积物中生源要素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化学结合形式出发,对渤海中南部海区沉积物中OC、N、P、BSi等生源要素的含量进行调查分析,讨论了各生源要素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受陆源输入的影响,表层沉积物中各形态氮、磷及有机碳均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趋势,生物硅的含量分布则与海区浮游硅藻的分布趋势相一致;可交换态氮是总氮中较活跃的部分,占总氮的比例约为3.7%;固定态铵是总氮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总氮的38.4%,其主要与有机质含量及黏土矿物组成有关;渤海表层沉积物中OC/BSi、ON/BSi以及OP/BSi的比值分别为2.38、0.19、0.03,低于Redfield比值,说明有机质优先于生物硅分解;OC/ON平均值在6.0~14.0之间,判断渤海沉积物中有机质受陆源输入和海洋自生共同影响;其中,有机碳主要以陆源输入为主,而有机氮在沉积物表层主要以陆源输入为主,在沉积物下层则主要来源于海洋自生。  相似文献   
159.
初步建立了利用元素分析仪-同位素比值质谱仪(EA-IRMS)联用技术测定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的方法。标定了标准工作参考气CO2(δ13CvsPDB为-32.053‰);验证了仪器的稳定性,标准偏差为0.009‰;当离子流强度范围为0.4~8.7 V时,总体线性为0.0337‰/V,小于仪器线性指标0.06‰/V的要求;同时测定了国家标准物质GBW 04408、国际标准物质Urea和海洋沉积物样品M01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标准偏差在0.04‰~0.13‰范围内;并在三家实验室进行了测量比对实验,标准偏差小于0.20‰,满足地质样品再现性0.5‰的要求。所选样品区域δ13Corg范围为-25.29‰~-22.30‰,表明该海域总有机碳是陆源和海源两种来源的混合物。  相似文献   
160.
完整极性膜脂作为活的微生物细胞的化学标志物,能够反映海洋沉积物中现存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生物量等信息.与生物学方法相比,完整极性膜脂分析技术具有无需培养、快速和普适性等特点.综述了海洋沉积物中细菌和古菌的细胞膜完整极性膜脂的组成特点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和微生物生态学等研究中的应用,重点评述了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有特殊作用的微生物,如厌氧氨氧化细菌、甲烷氧化古菌、氨氧化古菌、具有四醚膜脂结构的海洋泉古菌等,或者是一些特殊生态系统,如冷泉、海底深部生物圈等研究中完整极性膜脂应用的进展.还简要介绍了完整极性膜脂的分析方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