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17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36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1.
本文以小清河流域的源区计量单元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每个源区计量单元的类型及超压情况的基础上,以费用最小化为目标函数、水质达标为约束条件,建立水污染治理措施费效优化模型,并应用于小清河流域。最终实现小清河流陆源TN污染物治理措施优化,既达到水质目标又兼顾公平、效率原则。计算结果表明,小清河流域需减少施肥量2 900t,污水处理系统需扩建6 300万m~3,从而小清河入海口总氮排放量可减少3 613t,其中通过施肥管理使污染物产生量减少2 916t,通过公共污水处理系统扩建增加工程削减量697t,所需的最低总工程投资15亿元。  相似文献   
312.
一氧化氮(NO)是影响全球气候和环境的重要污染气体之一,同时也是影响生物生长的重要调控因子。本文综述了海水中NO的测定方法,海洋中NO的来源和分布、迁移和转化,NO在海洋生态系中的作用,以及NO在大气中的转化和作用,并对海洋中NO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展望。目前围绕海洋中NO的研究刚刚起步,本文有助于了解海洋中NO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13.
应用密度泛函(DFT)理论,在M062X/6-311+G(d,p)水平下对丙烯酰胺基甲基醚(AAME)和N-羟甲基丙烯酰胺(N-MAM)在真空和溶剂条件下模拟其缓蚀行为。结果表明,N-MAM与AAME分子的活性位点主要分布在N、O杂原子上,同等条件下AAME分子的缓蚀性能优于N-MAM,溶剂化效应使分子的缓蚀性能比在真空条件下得到了提高。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AAME在真空和溶剂条件中,在Fe(110)面的吸附能分别为486.39和789.44 kJ/mol,均大于相同条件下N-MAM的吸附能(228.85和449.84 kJ/mol),表现出更优的缓蚀效果。多个N-MAM或AAME分子可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在Fe(110)面有序自组装铺展成膜。  相似文献   
314.
恢复系统是海水烟气脱硫(SWFGD)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设计和运行参数进行实验评价一直是难点问题。本文在前期大量工程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模拟实际工况多参数变化的循环式实验装置,将曝气深度和池容积按比例缩小,并强化处理海水的循环次数,提出针对气液比计算的缩比模型经验公式。实验中通过调节气体或液体流量、氧化时间、曝气池高度和容积等参数,有效模拟了工厂直排型海水脱硫恢复系统气液比(0.29~7.74)对S(IV)氧化效率、溶液pH值和溶解氧(DO)浓度的影响。此外,还评价了一种电化学-化学复合氧化改进处理技术,考察增加电极保护套对恢复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工业放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15.
海洋微塑料来源、分布及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塑料广泛分布于世界范围内的大洋和近海海域。作为新兴的污染物,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环境威胁巨大。微塑料可以直接或间接被海洋动物摄入,导致其生长减缓或停滞、繁殖被抑制、寿命减短、进食量降低、耗氧量以及酶活性改变。微塑料与海洋浮游植物相互作用会对其生长、光合作用、氧化应激能力等产生影响。然而,微塑料对海洋浮游植物的致毒机理尚未完全明朗,还需更多的相关研究以探明其毒性效应机制。为保护海洋环境安全,更好的治理微塑料污染问题,有必要加强微塑料的相关研究,同时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法规来监管塑料及微塑料的使用。  相似文献   
316.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东海生态环境受到了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本文选择位于东海长江口泥质区的柱状样DH3-1进行生物标志物分析,利用多种生物标志物含量及相对比例重建了东海近30年(1983-2010年)浮游植物生产力、群落结构和陆源输入相对贡献的变化,并探究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产生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近30年来,浮游植物生产力呈现上升趋势;约1992-2001年,硅藻比例下降、甲藻比例上升,约2001年后硅藻比例上升、甲藻比例下降。陆源有机质含量在约1992-2004年呈现增加趋势,约2004年后相对降低;海源有机质含量则呈现持续增加趋势。东海近30年来浮游植物生产力的升高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剧增与上升流引发东海营养盐输入量增加。群落结构与陆源有机质含量交替变化可能是由不同年份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的作用强度不同导致的。  相似文献   
317.
全球变暖和人为活动不断加剧海洋低氧环境发生的频率和范围,低氧对全球海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造成重大影响。底栖有孔虫能够广泛适应生存在各种海洋低氧环境中,是极少数能适应低氧环境的真核生物之一,底栖有孔虫对低氧环境的响应及适应机制研究是海洋研究领域的前沿和热点话题,至今仍存在很多谜团。本文总结了不同海洋低氧环境活体底栖有孔虫分布特征、活体底栖有孔虫对人为诱导低氧环境的响应、低氧环境下底栖有孔虫外壳化学组成特征、低氧环境下底栖有孔虫的生存机理,期望为后续推进海洋低氧环境下底栖有孔虫相关研究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底栖有孔虫作为古海洋环境重建的重要工具,对我们了解全球海洋低氧环境的历史演化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展望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有孔虫细胞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从系统发生学上认识真核生物对低氧环境适应的历史演化进程,为利用有孔虫作为工具更好地重建和预测海洋低氧环境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18.
采用周期性边界条件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Zn(OH)2-4在针铁矿(010)晶面的吸附结构和稳定性,得到了Zn(OH)2-4吸附前后键长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当Zn(OH)2-4通过共用O原子在针铁矿表面发生吸附时,平均ZnbridgeO键长较自由Zn(OH)2-4的平均Zn-O键长有增长趋势,而平均Zn-O键长则有缩短趋势;Zn(OH)24在针铁矿(010)晶面进行化学吸附时,双角DC2吸附方式为优势吸附物种.各吸附构型的稳定性顺序为DC2>SE1>DC1>SC1>SC2.  相似文献   
319.
选取胶州湾海域2个站点的沉积物进行了表面酸碱电位滴定实验,并考察了人工海水介质中对铜离子的吸附性能,比较了介质的盐度和温度等对吸附动力学曲线和吸附等温线的影响。结果发现:2个站点的沉积物随pH值由3增大到10表面质子电荷密度的值由正转负,零净质子电荷点pHPZNPC均在4.0~4.5之间,表面位浓度HS在1.34×10-4~1.90×10-4mol.L-1之间;沉积物对铜离子的动力学吸附曲线可用伪一级动力学方程、伪二级动力学方程、Elovich方程、双常数速率方程拟合,其中伪二级动力学方程符合较好,吸附在2 h左右达到平衡;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等温式拟合。零净质子电荷点低、表面位浓度大的沉积物对铜离子的吸附能力较强。蒸馏水介质中,沉积物对铜离子的饱和吸附量小于在稀释人工海水中和人工海水中的结果;较高的温度使饱和吸附量增大。  相似文献   
320.
动态海水中保护电位对钙质沉积层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恒电位阴极极化和线性极化法研究了天然海水中不同动态条件、不同初始保护电位下,阴极保护初期碳钢表面钙质沉积层的形成规律。扫描电镜(SEM)和能谱X-射线分析(EDX)分析了保护后碳钢表面的产物。结果表明:-800 mV(vs.SCE,下同)保护电位下,在静态和动态海水中碳钢表面形成的钙质沉积层质量都较差;-900 mV保护电位下,静态海水中形成致密的钙质沉积层,动态下钙质沉积层形成困难;-1 000 mV保护电位下,静态和动态海水中都形成良好的钙质沉积层。随流速增大,阴极保护电流密度显著增大,钙质沉积层中Ca/Mg比值增加;动态条件下,较负的保护电位,有利于阴极保护初期钙质沉积层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