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5篇
  免费   307篇
  国内免费   382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66篇
海洋学   1673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7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78篇
  1988年   56篇
  1987年   46篇
  1986年   46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37篇
  1983年   36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海岛旅游业逐渐成为海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如何挖掘海岛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征,提升海岛旅游的文化性和品牌效应,促进海岛旅游的发展,不仅是政府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学术探讨的热点。文章在对海岛旅游资源的文化精神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东山岛为例,研究探讨如何建设海洋文化来带动和促进海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文化对旅游业的支撑程度。  相似文献   
942.
宁德漳湾临港工业区(一期) 区域建设用海规划区位于环三都澳湾顶,规划区内以水产养殖为主,涉及保护区、海岛和区域防洪排涝等敏感目标。文章根据规划区海域开发利用现状,结合《关于改进围填海造地工程平面设计的若干意见》和“五个用海”要求,针对无居民海岛和有居民海岛、防洪排涝、湿地等主要问题,划分“一轴七片区”的规划方案,提出减少海岛数量、增大海岛面积,同时结合区域防洪排涝要求,预留环形水域,延长人工岸线,提高景观效果和价值等规划思路,以期为今后类似区域建设用海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3.
对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在楚科奇海获取的悬浮体样品进行悬浮体及其颗粒组分特征的分析,旨在了解楚科奇海悬浮体分布、成因特征以及其沉积学意义。研究发现,楚科奇海中部悬浮体浓度最低,而在靠近白令海峡的南部海域和中北部海域,中下层海水中发现两个悬浮体浓度高值区。楚科奇海阿拉斯加沿岸和巴罗峡谷底层海水中,悬浮体浓度相对较高。扫描电镜分析结果显示,楚科奇海南部和中北部中下层海水中的悬浮体,主要以硅藻为主,但这两个海域的硅藻优势种明显不同。阿拉斯加沿岸和巴罗峡谷中的悬浮体,以生物碎屑为主。结合楚科奇海温度、盐度资料,楚科奇海南部和中北部高浓度悬浮体分别受经白令海峡夏季入侵的太平洋海水和楚科奇海冬季残留水的控制,而阿拉斯加沿岸和巴罗峡谷中下层的悬浮体,则受阿拉斯加沿岸流的控制。  相似文献   
944.
海滩养护工程实施后,在保护海岸抵御侵蚀的同时往往还产生其他的环境问题。尤其在强风区海岸,海滩养护造成了滩面环境的改变,使滩面风沙搬运和沉积特征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对福建平潭岛龙凤头海滩养护工程实施前后的风沙沉积对比研究表明,养护后海滩的干滩宽度、滩面沉积物粒径、表层湿度、海滩高程等环境要素变化对滩面风沙搬运与沉积过程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结论为:(1)养护海滩干滩滩肩高程的提高增加了滩面风速,增大了滩面风沙输沙率;(2)养护海滩干滩宽度的增加既扩大了风区长度也为风沙搬运提供了充足的物源,且不受潮汐过程影响,提供了持续的风沙物源供给,增加了风沙作用时间;(3)养护海滩剖面形态的变化使得海滩滩面沉积物含水率减小,降低风沙起动风速,增强了滩面风沙搬运。  相似文献   
945.
台湾海峡西部冬季余流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new data set of observations by six cruises of ship-mounted 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SADCP) and three 40 d long bottom-mounted ADCPs(BADCPs) is employed to reveal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tidal and subtidal currents in the western Taiwan Strait(TWS) during winter season. The results confirm the existence of intense cotidal lines for M_2 tidal current, which is located north of 25°N. In this case, no existence of an amphidromic point can be identified. It is also revealed that the counter-wind current(CWC) can extend through the whole western TWS and even occupy the entire water column during winter monsoon relaxation. However,this CWC is observed to be thoroughly overwhelmed by the downwind China coastal current(CCC) during the two big monsoon bloom events in the winter of 2007, and the CCC consequently extends southward throughout the western TWS instead. Most importantly, the variation of the spatial extent for the CWC and the CCC in the western TWS is found to be well explained by the first two modes of the vector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VEOF) analysis, that is, it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a wind-driven quasi barotropic current as the first mode and slightly modulated by a relatively weak background current with a first-order baroclinic structure as the second mode.  相似文献   
946.
齐庆华  蔡榕硕 《海洋学报》2017,39(11):37-48
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平均海洋变暖和海平面上升显著,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上层海洋热力状况是海平面变化的主导因子之一。本文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途经海区(文中简称为丝路海区)上层海洋热含量异常的区域性时空特征,分析探讨了丝路海区热比容海平面异常的时空变化、演变特征及可能影响,以期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提供服务支撑。结果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丝路海区上层(0~700 m)海洋已明显变暖,尤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增暖幅度显著加大。近60年来,在丝路海区热带海洋中,西太平洋的北赤道流区及以北海域、东海黑潮流域以及南海北部和南部海区、阿拉伯海西北部海域、马来西亚西北部海域及南印度洋部分海域具有长期增暖趋势。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区整体增暖不明显,主要与印度洋中部海域呈反位相变化,且明显受到季节和年际变化的调制。长江口附近沿岸、南海北部沿岸、中南半岛南部沿岸以及阿拉伯海西北部沿岸的近岸海域长期增暖明显,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南半岛东部和西部沿海、澳大利亚西部沿海以及我国东南沿海热比容海平面上升明显。近岸热比容海平面的季节演变对沿海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会造成一定影响。此外,东亚夏季风与东海、黄海和渤海热比容海平面的上升显著相关,同时,ENS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和印度洋偶极子的发生也均与我国东南沿海和印度洋西部沿海热比容海平面上升明显关联。特别是,气候变暖情形下,各种区域性致灾因子和气候变率的协同影响会对丝路海区海岸带和沿海地区的防灾减灾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较大挑战,开展海岸带和沿海地区全球变化综合风险研究成为当前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947.
采用计算机辅助分析和电子显微镜方法, 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精子生理活性(运动率、运动速度和寿命)和超微结构进行观察, 研究其精子经超低温保存后质量变化情况, 得到了新鲜精子的路径速度[(101.91±9.30)?m/s]、运动率(88.30%±2.62%)和寿命[(368.00±111.50)h], 以及冷冻精子的路径速度[(76.78±8.49)?m/s]、运动率(65.60%±4.76%)和寿命[(120.00±12.00)h]。结果表明, 新鲜精子的生理特性好于冷冻精子。同时通过电镜去进行超微结构分析, 发现大菱鲆精子经过超低温保存后, 40%—60%的精子基本保持正常的形态结构, 其余精子遭受不同程度的机械损伤。其中膜损伤为主要损伤, 损伤精子中60%—70%带有膜损伤。推测大菱鲆精子在冷冻解冻过程中遭受到的机械损伤可能是导致冻精生理活性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48.
东海冷涡对东亚季风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俊鹏  蔡榕硕 《海洋与湖沼》2013,44(6):1427-1435
利用CORA、COADS和SODA 等高分辨率的海洋和大气再分析资料及区域海洋模式(ROMS), 研究了东海冷涡对1976/1977 年前后东亚季风年代际跃变(减弱)的响应。结果表明: (1)1976/1977年前后东亚季风跃变后, 夏季东海冷涡明显增强, 主要表现为冷涡的温度显著降低, 而冬季东海冷涡有所变弱但其温度上升不明显; (2)东亚冬季风跃变后, 济州岛西南侧的黄海暖流减弱, 冷涡区出现一个反气旋式环流异常, 这有利于冬季东海冷涡的减弱; (3)东亚夏季风跃变后, 台湾暖流外海侧分支及济州岛西南侧的黄海暖流分支增强, 使得冷涡区的气旋性环流变强, 这有利于夏季东海冷涡的加强。数值试验的结果表明, 东亚冬、夏季风的跃变在东中国海引起了不同的中尺度海洋环流异常, 从而导致东海冷涡对东亚冬、夏季风的跃变产生不同的响应。  相似文献   
949.
东山湾位于台湾海峡南口的西岸,属于潮控型半封闭海湾.本文章通过对M1站1周年的流速、流向及对应的风速、风向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1站正压流动特征显著,潮流日不等现象较明显,相邻潮次中涨急流速明显小于落急流速.观测期间,M1表、中、底3层实测最大涨潮流速分别为83,78,71 cm/s,实测最大落潮流速分别为152,104,100 cm/s.夏季表层余流流速明显大于中层和底层,冬季各层余流速相差则较小.径流是M1站的余流的主要因子.夏季,径流对表层作用最为明显,其余流流速明显大于中层和底层,中、底层由于受温盐跃层产生的斜压效应作用,出现较长时段的北向余流;冬季东山湾平面和垂向温、盐分布均匀,各层余流流向均为落潮方向,且表层往底层方向,流速变幅不大.由于其半封闭型的海湾形态,风应力对东山湾的余流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950.
夏季西北冰洋表层淡水分布的总碱度示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众勇  孙恒  陈立奇  张凡 《极地研究》2012,24(2):120-128
利用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在西北冰洋所进行的海水总碱度的测量,通过海水、海冰融化水以及河源淡水三个端元总碱度特征的显著差异计算西北冰洋夏季表层海水中淡水所占的比例。研究表明,西北冰洋海冰融化水所占比例最大区域在加拿大海盆区75°N附近,这是冰缘带位置,往北向高纬度的冰密集中逐渐增加。而河源淡水的组份则与北冰洋的环流密切相关,并且在西北冰洋水体中逐渐累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