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76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海洋学   29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0 毫秒
261.
利用AFLP技术对舟山近海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野生和放流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条石鲷的人工增殖及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遗传学的基础资料.采用8对引物组合在2个群体中共扩增得到位点316个,多态性位点为162个,多态性比例为51.67%.野生群体和放流群体的多态性位点比例(P),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s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46.75%和44.67%,0.097和0.089,0.16和0.15.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略高于放流群体,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两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S)和遗传距离(D)分别为0.99和0.0073;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036,群体间无显著遗传分化(P>0.05).分子方差(AMOVA)分析表明96.82%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群体内的个体间,群体间无显著的遗传差异(P>0.0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条石鲷的放流群体与野生群体间无明显的遗传分化,放流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尚处于一个合理状态.但为了避免放流群体对野生群体产生负面的遗传效应,应当增加放流群体繁育亲本的数量,并对放流群体的遗传变异水平进行持续监测.  相似文献   
262.
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详细观察了帘文蛤(Meretrix lyrata)精子的形态和超微结构.研究发现,帘文蛤的精子为典型的原生型,全长42.2±1.8μm,包括头部、中段和尾部三部分.头部为稍弯曲的狭茧形,长约2.4μm,由前端的顶体和其后的细胞核组成,顶体呈倒"V"形,前端电子密度较小,后端电子密度较大;核内含有高度浓缩的染色质,可见染色较浅的核泡存在,无核前窝,有明显核后窝和植入窝.中段由5个呈辐射状排列的线粒体和中央的2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复合体构成,线粒体近球形,由内、外两层膜组成.尾部鞭毛长39.3±1.9μm,由波浪状质膜和包裹其中的轴丝组成.另外,将帘蛤科(Veneridae)尤其是文蛤属(Meretrix)贝类精子超微结构与其他贝类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为文蛤属的种类鉴别提供细胞学依据.  相似文献   
263.
本试验研究了循环水养殖条件下白条双锯鱼(Amphiprion frenatus)幼鱼在不同光照环境中的生长状况和体色变化特点。设置白色、红色、黄色、蓝色、绿色五个光照试验组,每组三个重复,试验周期120d。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幼鱼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增重率在红光组和绿光组间差异显著(P0.05)。试验鱼红光组红色皮肤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蓝光、黄光和绿光组(P0.05);白光组红皮中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蓝光组(P0.05);在眼、肝、肌肉和白色皮肤组织中胡萝卜素含量在各试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白光组肝组织中酪氨酸酶活性活性显著高于红光组(P0.05);在眼、皮肤、肌肉组织中各试验组酪氨酸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在循环水养殖条件下,白条双锯鱼在红光环境下体表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而酪氨酸酶活性减弱,有提高鱼体色泽鲜艳度的作用,此研究结果可为人工养殖海水观赏鱼的体色改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64.
本文探讨绿侧花海葵(Anthopleura anjunae)抗前列腺癌酶解寡肽制备与工艺优化。以绿侧花海葵肉为原料进行酶解,筛选最佳蛋白酶,通过正交实验优化酶解条件,并通过超滤、阴离子交换层析、G-25凝胶过滤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分离纯化,通过LC-MS和氨基酸序列测定鉴定寡肽的氨基酸序列,并以MTT法检测产物对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5增殖抑制率,以确定活性最强组分,最后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纯化肽的抗前列腺癌活性。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为最佳酶种;工艺条件为:最适料液比1︰5、最适p H=11、最适加酶量2000U/g、最适温度35oC、最适酶解时间6h;经高效液相纯化得到由五个氨基酸组成的绿侧花海葵抗前列腺癌寡肽,其氨基酸序列为:Tyr-Val-Pro-Gly-Pro(AAP-H);倒置显微镜结果显示经AAP-H作用24h后的DU-145细胞具有明显的凋亡形态学特征。结论:采用碱性蛋白酶酶解并通过超滤和色谱分离技术能从绿侧花海葵肉中制备抗肿瘤活性肽;且AAP-H对DU-145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与剂量依赖关系,作用后细胞出现了凋亡的形态学特征。因此,AAP-H能明显抑制前列腺癌细胞DU-145增殖,可以诱导其发生凋亡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265.
鉴于池塘养殖条件下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种内相残现象严重,螯足缺失率较高之实际。本研究对三疣梭子蟹的螯足进行了缺失处理,设置了无螯组(C0)、1螯足组(C1)和2螯足组(C2),在实验室内食物资源不足条件下,探讨了螯足数量(螯足缺失)对三疣梭子蟹摄食行为和竞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螯足数量对三疣梭子蟹的索食时间无显著影响(P0.05);(2)缺失螯足(C1,C2组)的三疣梭子蟹均可正常摄食,其中C0组蟹可用第一步足代替螯足抱持食物,将食物送入口中,表现出明显的行为补偿策略,但其啃食速度较慢,啃食耗时是C2组蟹的2倍;(3)C0、C1、C2组三疣梭子蟹均有部分个体同时抢占2份食物,其比率与个体具有的螯足数量有关,螯足越多,同时抢占2份食物的比率越高,其中C2组中有20%个体同时抢占了2份食物,而C0组仅有3%个体同时抢占了2份食物;(4)从螯足数量不同的三疣梭子蟹遭同类抢食的次数、比率来看,螯足数量越多的三疣梭子蟹,抢食欲望、抢食能力越强,而且更趋向向双螯均缺失个体发起抢夺性攻击,表现出明显的"强欺弱"现象;(5)螯足缺失直接影响了三疣梭子蟹对食物的保护,其中C0组中50%个体持有的食物可被同类抢走。整体上,缺失单个螯足对三疣梭子蟹摄食和竞食行为的影响不大,而缺失双螯将严重影响了三疣梭子蟹的摄食和竞食能力。  相似文献   
266.
依据2008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和2009年冬季(2月)的现场调查结果,分析了东海区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的平面分布、垂直分布和季节变化的特征,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四个航次叶绿素a浓度分别为1.33、0.93、1.61和0.65 mg/m3,秋季春季夏季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最大值均出现在0—10m水层,冬季最大值出现在底层。叶绿素a浓度远海年季变化较小,近岸区和垂直分布年季变化较大。四个航次初级生产力平均为375.03、414.37、245.45和102.60 mg/(m3 h),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水平均高于历史同期值。鱼外渔场的年平均初级生产力最大,海州湾渔场最小。通过分析叶绿素a和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表明,叶绿素a与浮游植物显著正相关;春季和秋季的低温以及春季和夏季的低盐比较适合浮游植物的生长;活性磷酸盐可能是限制春季和秋季叶绿素a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67.
生物入侵是当今世界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互花米草是我国典型的海岸带入侵物种。文章利用2013—2014年的SPOT6高分影像数据,结合无人机低空航拍和野外调查,对乐清湾互花米草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高分遥感影像和面向对象分类技术可有效用于互花米草监测和信息提取;乐清湾滩涂上已形成较大规模的互花米草盐沼群落,分布面积近24km2,且正处于迅速扩张阶段;湾内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的环境现状不容乐观,互花米草对种质资源和红树林保护造成极大威胁。因此,互花米草的蔓延已严重影响乐清湾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实施科学的监测体系和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68.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通过染毒和清除,研究了不同浓度(0.05、0.5、5和10 μg/L)苯并芘B[a]P胁迫15d和释放15d后,泥蚶(Tegillarca granosa)消化盲囊和鳃丝乙氧基异吩唑脱乙基酶(EROD)、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力和脂质过氧化物(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在胁迫阶段0.5、5 和10μg/L,B[a]P处理组对泥蚶消化盲囊和鳃丝EROD、GST 酶活力和MDA含量显著影响(P<0.05), EROD、GST 酶活力分别被诱导和抑制,第5d趋于稳定, MDA含量随时间呈上升趋势, 在第10d基本达到峰值并趋于稳定。在清除阶段, EROD活力和MDA含量逐渐下降, GST活力逐渐升高, 并在5~10d恢复到对照组水平。本研究中, EROD和GST活力的变化能够反映机体解毒代谢的能力, MDA含量的变化反映了机体氧化损伤的程度,表现出了一定的剂量和时间效应。  相似文献   
269.
为明确哈维氏弧菌感染下,泥蚶(Tegillarca granosa)不同组织弧菌载量的变化规律,通过哈维氏弧菌浸泡感染泥蚶的方法,建立弧菌浓度计数标准曲线,记录攻毒水体和泥蚶组织中的哈维氏弧菌含量的动态变化及相关关系。结果显示,弧菌感染浓度为1×107CFU/mL,泥蚶血液中弧菌载量显著高于鳃、闭壳肌、外套膜和肝胰腺,各组织中的弧菌载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最后维持较低水平的变化规律。持续感染6 d,泥蚶血液中弧菌载量降至102-104 CFU/mL,其他组织中弧菌载量降至100-102 CFU/mg。检测不同浓度弧菌(1×105,1×106,1×107,5×107 CFU/mL)浸泡感染后泥蚶肝胰腺的弧菌载量变化,结果显示,1 d时各感染组肝胰腺弧菌载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81.0-667.8倍),且与浸泡水体中弧菌浓度呈显著正相关(Spearman''s ρ=0.762,P<0.001),5 d时各侵染组肝胰腺弧菌载量均较1 d明显降低,但仍然高于对照组。研究结果为泥蚶感染弧菌发病过程中,免疫识别及免疫响应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70.
本研究利用1990年、2006年、2010年和2016年11月在南麂列岛、北龙-北麂列岛和洞头列岛的调查结果和历史资料,分析了浙南岛屿岩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时空变化及生态位。结果显示:4次调查数据中主要优势种有15种,前4位优势种分别为日本笠藤壶、条纹隔贻贝、疣荔枝螺和小结节滨螺;30 a来日本笠藤壶有逐渐被条纹隔贻贝取代的趋势。在区域分布上,北龙-北麂列岛和洞头列岛以日本笠藤壶为第一优势种,南麂列岛以条纹隔贻贝为第一优势种。各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值(Bi)范围为0~0.97,Bi大于0.70的有疣荔枝螺、日本花棘石鳖、条纹隔贻贝、小结节滨螺、龟足、日本笠藤壶,表明这些物种在多数环境位点都有出现且对环境适应能力强;Bi小于0.4的物种有毛贻贝、刺巨藤壶、隆起隔贻贝、棘刺牡蛎、厚壳贻贝和东方小藤壶,表明它们只在少数的环境位点出现且对资源利用能力较弱。生态位重叠值(Oik)范围为0~0.96,Bi大于0.7的物种间重叠度较高,Oik值均大于0.53;Bi在0.4~0.7的物种间Oik值为0.34~0.66;而Bi小于0.4的物种间Oik值在0~0.69之间。说明生态位宽度大的物种之间重叠度较高,但生态位宽度小的物种之间重叠度不一定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