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11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基于MASNUM海浪数值预报系统的全球10 a后报数据库资料,分析了北印度洋区域波浪分布特征.由于该地区受季风控制显著,夏季波浪大于冬季;在空间分布上,西部比东部风大、浪大,在亚丁湾、索马里外海波浪最大.基于Janson-1卫星高度计有效波高观测资料,对MASNUM海浪预报系统的预报性能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预报波高均方根误差在0.5 m左右,短期的24 h预报效果好于48 h和72 h,冬季好于夏季.另外,对预报误差进行了相应的概率分布分析.  相似文献   
102.
依据我国独立发展的浪致混合理论,基于MASNUM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和三维POM海流数值模式,研制开发了高分辨率浪-潮-流耦合数值预报系统并进行了(准)业务化运行与预报产品精度检验.该浪-潮-流耦合数值预报系统能够提供全球、西北太平洋和中国近海三个海域不同分辨率的海浪、海流以及温度、盐度等数值预报产品.基于卫星遥感数据、...  相似文献   
103.
基于二维线性理论,得到了有限深海洋中弱地形上内潮生成问题的解析解。与前人的结果相比,研究中没有采用静力近似。结果表明,静力近似的采用与否对内潮能通量有明显影响。对于高斯地形,没有采用静力近似的情况下得到的能通量总是比采用静力近似得到的能通量小。特别是当Brunt-Vaisala频率与局地潮频率相近时,采用静力近似得到的结果明显高估了内潮能通量。当Brunt-Vaisala频率远大于局地潮频率时,静力近似的采用与否对内潮能通量的估算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04.
近岸局部范围内的波浪是由远处洋面上生成并传播过来的,它的生成发展源地(敏感性海域)对于所关注范围的波浪起决定性影响。共轭方程中的模式变量反映了物理参量的梯度变化,利用它可以达到精确确定敏感海域具体位置的目的。本文在LAGFD-WAM海浪模式基础上建立了海浪谱共轭方程,提出了通过在关注点邻域加一小扰动作为逆向积分海浪谱共轭方程的驱动项,来计算出梯度极值分布的思想。将这一思想应用于东中国海区域,通过一系列试验来确定舟山及长江口附近海域的敏感性区域位置。试验结果符合物理意义,梯度极值分布结果为下一步的多源卫星观测资料复合分析及最优实测方案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5.
孙凌  张杰 《海洋科学进展》2004,22(Z1):101-108
应用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二类水体水色反演算法,评估了HY-1A CCD反演水体组分浓度的能力.算法采用了三组分(叶绿素、悬浮物质和黄色物质)海水光学模型作为前向模型,以二进制编码遗传算法作为优化方法.通过多次反演试验,讨论了遗传算法参数对反演结果的影响;通过构造不同目标函数,讨论了目标函数对反演结果的影响;通过波段平均前后的数据模拟反演,分析了HY-1A CCD的波段平均对水色反演的影响;分析了该水色优化反演算法的浓度范围适用性;最后分析了该算法对输入数据误差的敏感性.模拟反演表明,HY-1A CCD可以用于进行二类水体水色反演,特别是在悬浮物质反演方面,该传感器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06.
变分同化研究中最速下降算法的一个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变分同化中经常遇到的多极值问题,一般的优化算法无法解决。以最速下降算法为例,提出一种改进方法,在迭代到某个极值点时,自动跳出该极值点附近去寻找下一个极值点,直到找到满意的最小值点为止。原则上这种改进算法可推广应用到其它优化算法中。  相似文献   
107.
介绍了GIS的组件开发技术及ArcGIS组件ArcObject,描述了基于ArcObject技术开发的我国海洋一号卫星数据悬浮泥沙分析系统功能及特点,详细阐述了每一个模块所采用的开发技术以及关键的开发函数。  相似文献   
108.
2008年夏季楚科奇海余流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8-08-05-09-07在楚科奇海布放的一套浅水潜标系统(71°40′1.4″N,167°58′54.6″W)获得的海流剖面资料及温盐资料,采用Lanczos余弦滤波的方法,研究了楚科奇海中央水道余流剖面及温盐时间序列的结构和变化特征,对表层余流与风场的关系及影响温盐结构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余流的方向和大小在垂直方向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表层余流全流呈现西向流态,平均流速为19.6cm/s,方向为257.4°,受表层风场影响显著;中、下层的余流全流平均流速为6.6cm/s,流向为29.6°,呈现东北偏北方向。在整个观测期间,温度时间序列表现出剧烈的震荡,振幅达到3.7℃以上,而盐度序列变化缓慢,波动区间相对较小,为32.0~32.8,并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温盐序列的变化受底层余流分布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09.
Seventeen models participating in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 activity are compared on their historical simul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SCS) ocean heat content(OHC) in the upper 300 m. Ishii's temperature data, based on the World Ocean Database 2005(WOD05) and World Ocean Atlas 2005(WOA05), is used to assess the model performance by comparing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seasonal OHC anomaly(OHCa) climatology, OHC climatology, monthly OHCa climatology,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OHCa. The spatial patterns in Ishii's data set show that the seasonal SCS OHCa climatology, both in winter and summer, is strongly affected by the wind stress and the current circulations in the SCS and its neighboring areas. However, the CMIP5 models present rather different spatial patterns and only a few models properly capture the dominant features in Ishii's pattern. Among them, GFDL-ESM2 G is of the best performance. The SCS OHC climatology in the upper 300 m varies greatly in different models. Most of them are much greater than those calculated from Ishii's data. However, the monthly OHCa climatology in each of the 17 CMIP5 models yields similar variation and magnitude as that in Ishii's. As for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the standard deviations of the OHCa time series in most of the models are somewhat larger than those in Ishii'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terannual time series of Ishii's OHCa and that from each of the 17 models is not satisfactory. Among them, BCC-CSM1.1 has the highest correlation to Ishii's, with a coefficient of about 0.6.  相似文献   
110.
利用Argo浮标资料和Rama浮标资料对印度洋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系统2010-03-06—2013-05-31的24h混合层深度产品进行了预报精度检验。与Argo浮标数据对比表明:预报与观测绝对平均误差为13m,24h混合层深度预报平均偏浅10m以内;对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5°S~4°N,87°~99°E)的混合层深度预报平均偏浅20m,该海域预报平均风速偏小1.6m/s是可能原因;其它海域预报能力较高,尤其对热带中南印度洋区域(5°~17°S,63°~96°E)平均误差集中在-2~2m。分海域检验对比结果表明:该预报系统能很好的预测出阿拉伯海(60°~70°E,10°~20°N)和孟加拉湾(85°~93°E,10°~18°N)处混合层半年周期变化特征;热带南印度洋(60°~80°E,15°~19°S)混合层呈现明显季节变化特征,且在每年8,9月份达到最大值;热带外南印度洋(45°~70°E,0°~10°S)混合层常年较为浅薄;Argo与Rama数据所得结果一致;预报系统对上述特征均能很好地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