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6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101篇
大气科学   544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41.
赣州、吉安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现状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赣州、吉安两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概括了两市"十二五"期间综合减灾工作在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构建、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监测预警能力和救援抢险能力建设、防灾工程设施建设以及灾害救助和科普宣教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立足于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从工作层面提出了完善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加强专业救援队伍和基层信息员队伍建设、强化防灾减灾工程性措施、进一步加大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和加强综合减灾"十三五"规划编制等建议;从技术层面提出了加强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信息发布能力建设、加快灾情统计指标研制及加大现代科技手段在灾情调查和统计中的运用等对策。  相似文献   
442.
肖雯  刘春  汪如良  凌婷  张小鹏 《气象科学》2020,40(6):859-867
采用经验频率分布、趋势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庐山气象站2005-2015年云海时间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相对湿度和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庐山云海平均年日数为133.73 d,最多年份为172 d(2005年),最少年份为106 d(2012年),云海日数呈递减趋势。(2)庐山云海适宜的气象条件为:平均气温8.7~21.0℃,最高气温12.7~24.7℃,最低气温5.7~18.6℃,相对湿度 ≥ 82%,风速1.9~4.8 m·s-1,风向为SSE和S。和无云海时相比,有云海时气温要素整体偏高,相对湿度条件更好,风速频率分布接近。(3)在2005-2015年的云海日中,有效探空数据共1 840时次,其中500时次出现逆温,占27.2%;平均逆温层底高度为793.1 m,平均逆温层厚度为1 054.4 m,平均逆温强度为0.25℃·(100 m)-1,均大于无云海时的逆温参数。有云海时,逆温层底高度300~2 000 m和逆温强度大于等于0.4℃·(100 m)-1所占百分比较无云海时更大,表明有云海时逆温层底更高,逆温层更厚,逆温强度更强。  相似文献   
443.
利用滑动平均法和递减平均法对2013—2014年江西省1 216个乡镇站点ECMWF集合预报2 m温度集合平均产品进行误差订正试验。结果表明:1)滑动平均法和递减平均法对江西地区乡镇温度预报为正的订正效果,订正后的预报准确率大于订正前,并且递减平均法的订正效果要略优于滑动平均法。2)误差订正方法对各时段温度TRMSE的订正能力都随预报时效的增加而减小,对高温预报准确率的提高明显大于低温,对山区预报准确率的提高大于平原,对有规律的预报误差的站点订正效果较好。3)随季节和站点变化的自适应递减平均法的预报结果较各季节和全年定常最优订正系数好,订正方法对秋季温度预报订正能力最强,春季最差。  相似文献   
444.
利用WRF V模式耦合4个陆面过程对2015年5月18—19日江西南部暖区特大暴雨进行了模拟,以检验陆面过程对暴雨过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地表通量敏感性试验,以检验地面扰动通量对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方案模拟的降水范围、雨带走向以及降水中心位置与实况都比较相似,但是降水强度大小与陆面过程的选择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WRF模式耦合NOAH方案模拟的降水中心、降水强度和累积降水量均能够较好地反映这次暴雨过程的发展。感热和潜热通量在暖区暴雨中是维持降水持续的主要能量输送,对暴雨中心强度和位置变化的影响,潜热通量比感热通量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来自地面水汽蒸发所释放的潜热以及水汽抬升和辐合释放的潜能为维持暴雨强度提供了重要的能量支撑。  相似文献   
445.
利用ECMWF对2014年江西省92个国家区域自动站02时和14时2 m温度的24、48、72 h预报结果,采用预报准确率、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皮尔森相关系数等统计量对其进行检验评估。结果表明:不同预报时效02时预报准确率均高于14时预报准确率;随预报时效的延长,02时预报准确率无明显变化,14时预报准确率下降较明显。02时预报准确率对地形不敏感,14时预报准确率受地形影响明显,山区和丘陵地区准确率明显低于平原地区。02时绝大多数样本和14时夏、秋两季样本的预报结果偏低,且预报误差主要由系统误差造成,14时冬、春两季样本的预报结果有的偏高、有的偏低,误差的主要成分为随机误差,可能与江西省气候特点有关。温度预报误差≥5℃的大值预报误差出现频次呈现明显季节变化特征,02时出现的次数夏、秋两季明显少于冬、春两季,14时出现的次数冬、春两季明显少于夏、秋两季。  相似文献   
446.
利用江西省81个气象观测站日最高气温资料,按照单站和区域两个方面,分析了1959—2019年江西省一季稻孕穗至灌浆期高温热害过程的强度、持续时间、总日数、次数等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1) 单站一季稻热害过程平均每年发生2—4次,最多达8次;江西省东北地区和吉泰盆地单站热害年均强度均达重度。2) 区域一季稻热害过程平均每年发生1—3次,最多达4次。在一季稻热害发生年份中,有443%的年份为中等强度等级,377%的年份达强或特强等级。3) 江西省单站一季稻热害的强度、持续时间、总日数等指标均呈上升趋势,尤其在1993年以后趋势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47.
448.
江西8种强对流天气形势与云型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许爱华  马中元  叶小峰 《气象》2011,37(10):1185-1195
利用1999—2009年红外云图、常规天气图、雷电和地面危险报等资料,针对江西62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在分析强对流天气发生时天气尺度影响系统的基础上,提炼了引发强对流天气的中尺度对流云带(团)发生发展的典型云型特征。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边缘强对流云型、斜压扰动云系尾部强对流云型、地面倒槽中MCS、东风波(热带低压倒槽)、冷锋前强对流云带、冷锋前部的MCC、高空低槽后强对流云型、热带气旋及其外围飑线云带云型,这8种云型特征是构成江西强对流天气的典型云型。8种云型特征和低槽、切变、冷空气、东风波及热带气旋,高低空急流、副热带高压等影响系统的强弱、相对位置有密切关系。斜压扰动云系尾部强对流云型、冷锋前强对流云带、冷锋前部的MCC常常和低层较强空气活动有关,当500 hPa低槽经向度大,低层槽前暖平流显著时易出现斜压扰动云,其尾部出现强对流天气;β中尺度的对流云团易在锋前异常暖中心和不稳定中心合并发展成MCC。而高空低槽后部、副热带高压边缘、东风波这三型则和中高层干冷空气及中低纬天气系统相互作用关系较大,高空负变温或水汽云图的"暗区"移近低层辐合系统时,MCS发展。当高空出现辐散气流和辐散状卷云时,地面倒槽中的辐合线附近MCS强烈发展。热带气旋及其外围飑线云型则与台风的活动密切相关。斜压扰动云系尾部强对流云型预报指示性最好。  相似文献   
449.
基于WRF 模式三维同化(3DVar)建立每3 h 快速更新循环同化系统(简称RUC),循环同化地面常规观测资料、探空资料、船舶资料和飞机报,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预报系统,对2011 年6 月4 日20 时-5 日20 时江西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模拟检验,初步研究RUC 在江西暴雨预报中的应用.结果表明:(1)RUC 有效改...  相似文献   
450.
郑婧 《气象与减灾研究》2011,(3):I0001-I0001
1暴雨过程 2011年4—5月,全省降水总体异常偏少,为历史同期最低值。进入6月后降水量赣北、赣中明显增多,且降雨相对集中,先后经历了4轮强降雨过程。4-16月全省共有8d出现区域性暴雨(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