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8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76篇
测绘学   69篇
大气科学   362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01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13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41年   2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太阳紫外辐射的变化及其对作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臭氧减少导致太阳紫外辐射增加这一气候变化,探讨了未来紫外辐射增哟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对此崖产 能对作物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试验和分析。结果表明,太阳紫外辐射加强可危及作物的生育等,但在干旱条件下,这些影响可能被消弱。  相似文献   
92.
基于CMIP5模式鄱阳湖流域未来参考作物蒸散量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预测未来气候情境下鄱阳湖流域参考作物蒸散量(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0)的时空分布可为流域水资源的优化管理,为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利用鄱阳湖流域14个气象站点1961-2014年逐日气象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出历史ET0;基于同期美国环境中心(NCEP)再分析数据及2006-2100年CMIP5中CNRM-CM5模式在RCP4. 5和RCP8. 5情景下的预测数据,经统计降尺度模型(statistical downscaling model,SDSM)模拟和偏差校正,预测流域未来ET0;通过Mann-Kendall检验、普通克里金插值和空间自相关法分析了流域1961-2100年ET0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NCEP再分析资料与流域ET0建立的逐步回归降尺度模型模拟效果较好,CNRMCM5模式降尺度模拟结果经偏差校正后,精度明显提高,适宜流域未来ET0的预估.鄱阳湖流域在基准期1961-2010年ET0整体上呈减小趋势,空间分布上呈南北高、中间低的特点,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RCP4.5、RCP8.5情景下未来3个时期鄱阳湖流域ET0较基准期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其空间分布整体表现为东高西低、局地略有突出;无论是在基准期或是未来情景下的3个时期,ET0均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在RCP8.5情景下,鄱阳湖1961-2100年干旱指数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流域的干旱状况随时间加剧,2011-2100年间流域绝大部分地区由湿润区转为半湿润区,干旱指数自南向北递减,赣江流域将是鄱阳湖流域未来干旱风险的重点防范区.  相似文献   
93.
李秀彬 《地理译报》1996,15(1):26-34
农林复合业是一种传统的种植方式,即农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带树木与作物混种。根据孢粉分析,这种种植方式至少已有1300年的历史,而树木的驯化史则可能更久。农林复合业从农民的常识发展成为农业研究的前沿领域,则是近20来年的事情。这期间,它作为集农、林两业所长的一种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被广泛地推广开来。将树木与作物混合种植或与畜牧业复合经营,目的在于提高作物的产量,保持土壤,增进养分的循环,同时提供燃料、饲料、水果和木材。人们对农林复合业潜力的认识,最初大都基于描述性的资料或传闻,而且多是在生产潜力较高的地区取得的。以往针对农林复合业的应用研完十分活跃,但有关其自然和社会经济过程的基础性研完工作却很少。农林复合业目前还不成其为科学,其理论基础仍需以周密而严谨的治学态度加加以发展。现在它还只能说是涉及到生态学、经济学、人类学、农学、林学、土壤学、动物学、树木遗传学、生物统计学及其它应用学科的一个研究领域,经过这个大熔炉的反复锤炼,它才能成为一门人们公认的科学。由于涉及到的交叉领域如此之广,未来的复合农林学极可能是一门十分诱人的学科。目前,世界上许多研究机构正在对农林复合业的基本问题进行着深入的探讨。我们归纳了农林复合系统区别于农业或林业系统的两个基本属性,即竞争和复杂性。这两个性质又演绎出了农林复俣系统的两个期望属性——盈利性和持续性。本文的目的就是要论述这些法则和属性,作为建立科学的复合农林掌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94.
许艳  濮励杰  朱明 《地理科学》2015,35(5):658-664
江苏沿海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基地之一,气候生产潜力能够反映该地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大小。考虑作物不同生长期光温水协调程度,对现有气候生产潜力模型基于作物生长期进一步改进,估算江苏沿海地区14个县市三大粮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结果表明:基于作物生长期的气候生产潜力模型具有可行性。江苏省沿海地区水稻和小麦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受太阳有效辐射、温度和降水因素共同影响;玉米气候生产潜力主要受太阳有效辐射和温度影响,不受降水因素限制。从地域分布特征看,江苏沿海地区水稻和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南北方向呈现梯度递增规律;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南北方向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95.
文章利用海南岛SOTER数据库及自动土地评价模型ALES评价结果,对海南岛4种主要母岩上发育的土壤类型、土壤性质及香蕉种植适宜性与母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海南岛不同母岩上土壤类型的发育呈现多样性,土壤类型的分布明显受到母岩类型、成土年龄、成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酸性火成岩上主要发育有雏形土和富铁土,基性岩上则主要是发育良好的铁铝土,碎屑岩上主要是雏形土,而海相沉积物由于土壤形成时间的差异出现了多样的土壤类型。在海南岛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原生母岩上发育的土壤,尽管成土母岩成分各不相同,但一些土壤性质已经没有明显差别,如交换性钙、镁、钠等,部分土壤化学性质如交换性钾的含量继承了母岩特性。各种母岩上发育的土壤,在自然条件下,适宜香蕉种植的比例都很低,但基性火成岩和海积物上发育的土壤,更容易受到人为管理措施的影响,如果满足一定的技术和经济投入,海南岛热带作物的种植潜力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挖掘。  相似文献   
96.
遥感信息与作物生长模型的耦合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卫星遥感技术具有快速、宏观、准确、客观、及时、动态等特点,在大范围作物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测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遥感监测常常受卫星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等因素的影响,且遥感信息大多反映的是瞬间物理状况。作物生长模型是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过程中的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进行数学描述,是一种面向过程、机理性的动态模型。但是,当作物模拟从单点研究发展到区域应用时,由于随空间尺度的增大导致模型中一些宏观资料的获取和参数的区域化方面存在很多困难。
遥感信息与作物生长模型的耦合应用可以解决作物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测等一系列农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相关研究人员的关注,已经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因此,随着作物模型和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如何将两者结合,进行互补性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在查阅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综述了遥感信息与作物生长模型的耦合应用以及发展历程,分别阐述了两种遥感数据与作物生长模型的结合方法——强迫法和同化法,总结了两类方法的应用情况。最后提出了该领域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解决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7.
我国主要旱地作物水分供需状况分析及改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一个农田水分计算和评价模型,并利用1961~2000年月平均气候和有关作物资料,计算分析了我国5种主要旱地作物(春小麦、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和棉花)的理论需水量及其时空分布,利用水分订正系数为指标评价作物需水量的满足程度.结果表明,气候条件对不同作物生产影响不同,比如小麦生育期内普遍严重缺水,玉米生育期水分供应比较充足,但在山西、陕西等地,夏玉米的播种期、出苗期及拔节期(6~8月)也存在明显的水分亏缺现象.作者针对我国北方农田干旱严重、水分供需很不平衡的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98.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以及考虑作物生长过程的耦合模式RegCM3_CERES对东亚区域进行20年模拟,研究作物生长对流域水文过程与区域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作物生长过程的耦合模式模拟海河流域、松花江流域、珠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效果明显改进,在除黑河流域外的各流域模拟的温度负偏差有所减小,其中在海河流域、淮河流域的夏季改进尤为明显。各流域夏季(6、7、8月)月蒸散量最高,其中长江流域、海河流域、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的夏季月蒸散量基本上在100 mm左右,并且七大流域蒸散发的季节变化趋势跟总降水基本一致。多数流域考虑作物生长过程的耦合模式模拟得出蒸散发减少且进入的水汽增加,导致局地水循环率减小;黑河流域与黄河流域降水有所增加,其他流域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针对长江流域,比较耦合模式RegCM3_CERES与模式RegCM3模拟结果显示,叶面积指数减少1.20 m2/m2,根区土壤湿度增加0.01 m3/m3,进而导致潜热通量下降1.34 W/m2(其中在四川盆地地区减少16.00 W/m2左右),感热通量增加2.04 W/m2,从而影响到降水和气温。  相似文献   
99.
河北平原冬小麦播种面积收缩及由此节省的水资源量估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学  李秀彬  辛良杰 《地理学报》2013,68(5):694-707
以河北平原1998-2010 年11 地市的农业统计数据和22 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温、降水量、水汽压、风速、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等资料为基础,对该地区冬小麦播种面积的收缩情况及由此引发的耕作制度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作物系数法和逐旬有效降水量法,计算了不同耕作制度下的水分亏缺量,进而估算了该地区因耕作制度变化节省的水资源量。结果表明:① 该时段河北平原11 地市冬小麦的播种面积均呈收缩趋势,总面积下降了16.07%,约49.62×104 hm2。京津唐城市群表现最为明显,下降了47.23%;② 冬小麦的降水满足率仅为20%~30%,而春玉米和夏玉米均为50%以上;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所需的灌溉水资源量为400~530 mm,而春玉米一年一熟制仅为160~210 mm;③ 该时段河北平原因冬小麦播种面积收缩而节省的灌溉水资源量约为15.96×108 m3/a,相当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为京津冀三省市供水量的27.85%。  相似文献   
100.
2006年山东省虚拟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山东省的实际情况,运用FAO提供的农作物潜在蒸散计算方法,初步计算得到2006年山东省生产产品和居民消费的产品中的虚拟水含量分别为1 808.6×108m3和1 603.0×108m3,分别是实体水资源利用量的9.1和8.0倍。农作物产品虚拟水占45.5%,动物产品占30.4%,工业产品占22.8%,生活用水占1.4%;其中,粮食消费的虚拟水最大,占总虚拟水消费的18.5%,其次是蔬菜,占16.3%。从虚拟水贸易平衡来看,山东省对外净出口的虚拟水量为-205.6×108m3,而这一部分虚拟水主要是海水水产品和油料。尽管虚拟水战略提供了水资源的一种替代供应方式,但由于市场的不稳定性,也会给地区稳定和粮食安全带来一定的风险,同时,虚拟水的理论与应用也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